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初探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 一、 巧妙導入,質疑激趣。
如何打響第一槍,使“課伊始趣亦生”,把學生帶入一種“心向往之”的教學境界,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虛,要像油鍋里滴上幾滴水一樣,把課堂激活。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懸念導入法”、“質疑導入法”、“游戲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實驗導入法”、“觀察導入法”等多種導入法,力求做到新穎、有趣。例如在五年級上《56個民族56枝花》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愛我中華》這首歌,問學生,你知道這首歌唱出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很多,有的學生說我國有56個民族。師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民族?生回答之后,師問你們想不想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生說想,師說好,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從而進入主題。
二、 善用鼓勵,適當評價。
鼓勵也是一種藝術,當然可以有所側重,語言鼓勵、表情鼓勵、動作鼓勵等,只要學生接受,師生能配合默契后,都能收到較好效果。使課堂上如沐春風。師生交流默契,經常會充滿會意的微笑。這樣可以使學生思維積極,發言大膽、踴躍,學生自然百聽不厭。當然還要加上適宜的評價,評價應是一根連綴學生的紅線,通過評價牽線搭橋,連綴學習,對學習情境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在五年級上《奔騰的江河》一課中,生模擬當導游介紹長江兩岸的名勝古跡,在學生生動地介紹四川樂山大佛時,師評價:謝謝你帶領大家參觀了樂山大佛。在介紹長江入海口城市上海時,師評價:聽了你的介紹,我真想去上海看一看。評價,應該是一束賞識學生的靈光,充滿了關愛和呵護,真誠地賞識每一位學生,延伸了學習的熱情,做到情動而辭發,使學習過程和諧一體,其樂融融。而且注意評價語言不可單一,“你真棒”,左一個,右一個充斥課堂,而會造成學生聽覺疲勞,應注意靈活多樣,隨機應變,注意創新,學生就愛聽、想聽。
三、添加幽默,語言藝術。
幽默同樣也是一門藝術,老師不能板著面孔。在課堂顯得沉悶的時候說句歇后語,插個笑話,猜個謎語,用來調節氣氛不好嗎?例如在五年級上《奔騰的江河》一課中,在了解母親河——黃河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笑話:“音樂課在唱《黃河頌》時,一生唱到風在吼,馬在哮,母親在咆哮……師問,你為什么這樣唱,生說黃河是母親河,母親是就黃河,音樂老師無語。”在學生一片笑聲中,師說,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當然,課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備課時有所設計,使其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其效果會更好。從而可以創設寬松融洽的環境,更能激起學生的自信心和求表現欲,對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能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四、 引入競賽,動靜結合。
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那課堂氣氛可想而知。競賽可分為兩組型和多組型,兩組型就是把學生一分為二,答問時可以一組一個輪流答,也可以出題后搶答,搶答更容易激活課堂,但組織不嚴密可容易造成混亂,需要老師精心組織,才能過到較好的效果。多組型組織起來麻煩些,更需要有周密的安排,應該在競賽中“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不能把課堂搞成幾個尖子生的對擂。
例如,在五年級上《首都——北京》一課中,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北京的資料,并交待下節課采用競賽的形式進行交流。在課堂上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輪流介紹我國首都北京,看看哪組收集的資料、圖片多,介紹得好,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介紹。歌曲、舞蹈、當導游等,在學生爭相介紹北京時,一節課輕松過去,學生對北京的印象也很深刻。
五、 走進生活,聯系家長。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兒童是以活動為載體進行學習,學習是在活動中實現和發展的,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例如在五年級上《英雄的人民》一課中請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軍人來給學生講講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跡,讓學生隨老軍人一起走進戰爭年代,讓學生切實了解到能擁有現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是中國老一輩多少人的共同努力。這種活動具有整活性,負載的意義是多元的,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去發現,去感受,多和家長溝通,共同創造氛圍,把課堂內外聯系起來,激活起來。
總而言之,做為一位品德老師,同樣也要努力思考、認真探索,使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既會學,又樂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