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文學在今天是死了還是更好地活著?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臧克家的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文學對現實的意義而言,是日漸式微了,確實如同"冬眠"了。過去文學是人們的精神家園,現在好象只成為茶余飯后的小品。但文學的意義對人類而言,是無可替代的。那么今天我們如何來發展文學呢?請何主編談談。 【何建明】自古以來,我們一直把文學當做自己的精神家園來看待。隨著社會向著市場經濟發展和世界全球化的進程,文化自身的力量與經濟社會相比較顯得比較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文化在整個社會當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洶涌朝勢弱化了文化自身的影響力,所以,我們今天要重新審視文化在當代社會當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網友阿信2】何建明你好,請問你對現在的文學作品有何看法? 【何建明】最近在網上,大家對“當下的文學到底是死了還是更加鮮活了”討論比較多。我想談談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近五年來,我們中國的當代文學發展還是非常繁榮的,有幾個數字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我們的作家隊伍人數多了,參與寫作的人多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總共是7690人,省、市、地區作家協會會員大約在4萬人左右,還有自由寫作者大約至少20萬人,這三部分組成了我們當代作家強大的隊伍。在這五年當中,中國作家協會吸收了新的會員是1161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作家。可以看出,文學比以往任何時候發展得都繁榮。第二,這幾年當中,我們出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作品。比如《歷史的天空》、《張居正》、《無字》、《兄弟》、《狼圖騰》、《藏獒》等,還有不少優秀報告文學、詩歌、散文,我們的長篇小說每年出版一千多部,這個數量在新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當代的文學還是非常繁榮的景象。再一個就是這些文學作品通過影視、戲劇的改編,使它的傳播面更廣了。老百姓不光是通過閱讀文字作品,而且還可以通過影視、音響、網絡,這種傳播面使文學讓普通人更易接受和接近,所以它的影響力也廣闊了。 【網友黃牛2222】何老師,現在有人說中國文學死了,作為一個作家,同時您還主辦著文學刊物《中國作家》,那么目前而言你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您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學面臨著死亡的局面?如何突破? 【何建明】作為一個雜志的主編,我感到困惑的是我經常看不到我所期待的好作品,同時,我也感到市場經濟對純文學刊物的壓力。另一點,是我們編輯隊伍的嚴重缺乏后備力量。這是我感到最大的困難。但是,我并沒有感覺中國文學面臨著死亡。因為,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作家,我們都在用我們自己的熱情、激情經營著創作。我們還有更多的年輕一代的作家,包括自由撰稿人,他們的那種寫作的熱情和閃爍著那種靈氣,常常讓我感到感動,是他們影響著當代文學,并將推動中國的文學向未來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網友布拉尼頑石】您認為中國文學“死而復生”的關鍵是什么? 【何建明】我以為作家的精神和靈魂的“死而復生”是關鍵。當代作家的精神和靈魂的不夠健康和完美是造成文學在某種意義上出現有人認為的“死亡”狀態的危險。因此,中國文學的“死而復生”必須有作家精神與靈魂的“復生”才可能實現。
【網友孤松】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13日曾載文稱,當下中國文學面臨極為明顯的無奈事實,而其根本還是應追究到中國作家在社會里面的生存及待遇。比如著名作家洪峰為2000元工資被單位停發而沿街乞討抗議一事,你如何看?再有,國家給作家補貼,原是好事,但光依靠這甚至把這當作一種他應的權利,確實不應該?請何主編談談。 【 何建明】我注意到最近出現了一個“洪峰事件”,我是這么看,這本身有作家的問題,也有這個單位的問題,合起來是一個體制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各地的作家協會有一部分人是專業作家,他們是國家發的錢,拿著單位工資,有單位分的房子,這部分人屬于體制內的作家。應該說,這樣的作家、這樣的體制曾經為新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良好作用,特別是新中國前30、40年出的一大批優秀作家和作品都是這樣體制下生活出來的作家,他們支撐著中國的文學事業。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體制在轉型,作家的生活和生存的方式也在變化,今天的作家有一部分依然是在體制之下,而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作家,他們是在體制之外,這兩部分人的生活環境、創作心態、創作目的都有不同。 我覺得一個作家的作品,與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待遇有一定的關系,但絕對不能以此當作唯一的標準,在中外優秀作家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一種現象,一個生活在非常艱難、困苦環境下的作家,他可能寫出了偉大的作品,高爾基寫的《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中國的好多作家,他們寫出的名篇名作的時候,其生活和待遇是非常困苦的時候,有的甚至是在監獄里,但是他們的作品成為傳世之作。相反,我們今天的好多體制內的,甚至是體制外的好多寫作者,生活的條件非常優越,吃、住什么都不缺,稿費拿的也很高,但是,沒有寫出好作品,連自己也不滿意的作品。這說明什么問題?作家的生活和待遇并不是創作好壞作品的必然聯系。 當然,我們今天是一個物質高度繁榮、發展的社會,作家作為一個社會人,應當獲得必要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待遇,尤其是體制內的一些作家,他們應當保留那些作為一個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待遇和生活條件,這是必需的。這為他們安心創作提供一定的物質和生活上的幫助,有利于創作更好的作品出來。 我不是特別贊成洪峰與單位相對立的做法,他們之間彼此應該相互做檢討。 【網友墨白】很想知道,您對現在的文聯\作協怎么看?你覺得他們還有實際的作用嗎? 【網友主持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把握方向、繁榮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與責任。但目前都市文學流行,私人化寫作流行,卻鮮見重大的現實題材的原創文藝作品誕生?您對當代作家的創作與現實較為分離的現象如何看? 【網友幸福在路上】現在社會上對作家的評價不是很高,您認為是什么原因?作家應該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這個“工程師”在當今怎樣當?
【月色怡人】 何老師,我很想知道,如果放棄所有的獎項、專家的注意、以及世人的目光,單從您的喜好出發,您會愿意寫什么樣的文字? 【何建明】 老實說,作為一名文學寫作者,從初學者到成熟期或者是所謂的著名作家,這幾個過程當中,我們都經歷了期待作家的承認、期待獲得文學大獎,但是當這些過程都走過以后的我,現在已經把專家的承認和文學大獎看得很淡很淡,我只想寫那些普通讀者,哪怕是一個民工,哪怕是一個出租車司機,還有我們高層的國家領導人和我們的政治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他們愛看的作品,這是我寫作的最主要的動力。【網友夏天的雪22】:請談談您的新作《為了弱者的尊嚴》,這部作品市面上看到了,影響很大,它對當前建設和諧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何建明】謝謝你關注我的創作。不錯,最近我寫了一部《根本利益》的姐妹篇《為了弱者的尊嚴》,剛在社會上產生一些影響。這部作品反映的是一個干部很好的解決了那些本該很好解決的卻拖了十年、八年的老大難的問題,這里邊的故事很多讓人尋味,因為這些事情是我們經常碰到的,比如說一個百姓為了自己家的房產證,一個農民工為了自己的一份工資,一個城市職工為了一次車禍,這樣的平常事本來是很好解決的,但是,由于我們一些官僚主義者、一些對百姓感情淡漠的公務員的行為,導致了這些社會中弱者的無奈與奮抗,有的甚至與政府出現了非常對立的行為。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我們社會中存在著一些不良的行為和作風。這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極為不利。我們這個社會還有絕對貧困人口2300萬,有近兩億左右的農民工,有一千萬上訪人員,有三千多萬殘疾人,還有更多的心理上、物質上、情感上需要幫助的人群,這些人是我們社會的弱勢群體,關注他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話語權,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的性質所決定的,但是他們很難獲得這樣的權利,因此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關注這一群體。 我的這部作品講的就是要尊重這些人的基本尊嚴,包括人格的尊嚴。這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一個重要方面。我期待本部作品能夠獲得讀者更多的交流。 【主持人】有人說文學與影視聯姻,是文學的墮落和媚俗,會毀掉純文學。石鐘山就對其作品《男人的天堂》改編成電視劇的改編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發文質疑:電視劇是怎樣毀掉小說的? 您如何看文學與影視的聯姻問題? 至于個別的例證,如石鐘山的《男人天堂》改編電視劇以后引起強烈不滿,那他應該對《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到太多的滿意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