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年號時代持續了45年,而“昭和”年號時代更長達60多年。再來看看江戶末期的60年之間,德川幕府到底換了多少年號? 那么,當時的老百姓到底如何記住年號呢?他們不會混淆不清嗎? 江戶時代,名目上制定年號的權限是朝廷。在此之前,天皇即位的改元早已杜絕,17世紀中旬的正保年間才又恢復,而且是幕府決定的。之后,每逢新天皇即位時便會改元。 但是,幕府不僅在天皇即位時改元,逢喜事或遇兇事時也讓朝廷改元。特別是后半期,幕府力量減弱,幾乎每隔四、五年改一次,甚至有僅維持一年的年號,例如萬延、元治。 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來看,去年是“萬延元年”,今年又改為“元治元年”,叫人如何記住呢? 原來老百姓根本不使用公式年號。即便幕府或朝廷改多少次年號,對老百姓來說也無關痛癢,甚至沒有必要記住。 老百姓的“年號”是天干地支,組合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一循環剛好60年。第61年就是花甲。按當時的平均壽命來看,能活到花甲就該謝天謝地,因此用天干地支數算或記住自己一生中的大事,不但綽綽有余,也不會混亂。 “明治”的改元是慶應四年(1868)9月8日,天皇從幾個候選名單中抽簽而定,結果抽中了“明治”。既然是天皇親自抽中“明治”,那就是天意,上天指定的年號。 在這之前,年號都是幕府擅自決定,日后再向朝廷提出事務報告。但維新后,新政府中心人物不但讓天皇決定年號,還借助“天意”讓天皇抽簽,由此也可看出他們欲改革國家的強烈信念。 而且,還讓太政官公布“從今以后均為一世一元制”,這和之前幕府每逢吉兇事就改元的時代,明顯劃清了一條界線。 明治22年(1889)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時,也制定了《皇室典范》,其中正包含了“一世一元制”這條規定,因此才會有明治、大正、昭和、平成這四個年號。若天皇駕崩,年號便成為該天皇的謚號,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自從1333年后醍醐天皇親政以來(史稱“建武新政”),明治時代是久違五百多年的天皇親政。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天皇的存在感極為薄弱,“一世一元制”不但能增強天皇的存在感,也能改變至今為止用天干地支數算年號的舊習,一舉兩得。 現代一般日本人通常不會說錯這四個年號,連自己的生年或親朋的卒年也都用年號,鮮少人用西歷。但明治之前的年號,則必需查字典才能明白到底是什么時代的西歷的哪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