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遷移課堂實錄
作者:風之葦 來源:風之葦 博客 時間:2005年12月21日
今天,我們在這里做作文講評。我們這次作文,是在大家學習了上述詩文以后自己的感悟,因此今天講評既是檢查我們的寫作水平,又是檢驗我們前一段自己閱讀的成果。這節課的課題就是(邊說邊板書)"感悟蘇東坡"。我們并未見過蘇東坡,因為他是900多年前的一個杰出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品其詩,品其文,來達到認識他的目的。(邊說邊板書)"品詩,品文,品有字書之美味"。"品",是感性的,而"悟"是理性的,(邊說邊板書)"悟情,悟理,悟無字書之文章"?!都t樓夢》有言:"世事洞明皆學問"。生應:"人情練達即文章"。 師:我們沒有做什么標準化習題,但是我們也有收獲,就是因為我們通過"有字書",感悟了"無字書"的真諦。這收獲分為兩個方面(邊說邊板書)第一,"藝術",第二,"人生"。我們請一些同學讀他們的作文,希望在座的同學集中精力聽,聽完之后,用三言五語作短評。第一位讀作文的是田園同學。(掌聲) 田園:我的文章標題是:寫景通靈---淺談蘇軾寫景寫景狀物做到生動逼真已屬難能,而蘇東坡筆下的景物非但逼真,更能傳情寓理,真是靈氣十足。古赤壁戰場"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何等雄渾、開闊。若是只講究逼真,大可說"江濤拍岸,水花飛濺"。但這樣就似乎少了幾分靈氣。"亂""驚"透露出地勢險要,仿佛當年的硝煙未散。"崩""裂"更顯示了凝聚千古的力量猛烈爆發的威力。這便是東坡筆下的江水---涌動著慷慨豪雄的真性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詞讀來讓人覺得蹊蹺,非晴則雨,哪能隨意更改?"歸去","一蓑煙雨任平生。"既然東坡已投身于江湖,也就不在乎宦途上是急風驟雨還是萬里晴空了。原來,正是東坡超脫的心態淡化了自然的晴雨。他連晴都不盼望了,風又何懼,雨又何慮?景物的靈性源自東坡的靈性。這位900多年前的大才子不僅把自己的靈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里的清風明月就是超越宇宙時空的永恒之美,是東坡心靈因磨難而升華的結晶。一篇《赤壁賦》,不僅詠出天地萬物變與不變的哲理,更表現了東坡先生對待人生的達觀。清風、明月,具有了超然入化的神韻,假赤壁也得以以假勝真,流芳百世。人道東坡詞有景、有情、有理,我說這一切都源自他的靈性---一顆敏感而率真的心。(學生講評)金銳:田園同學在文章中說,"東坡先生把他的靈性融入到自然的靈性中去",我要說,田園同學也將她自己的靈性融入到東坡的詩文中去了。梁遠:唐朝柳公權留有一句佳話:"吾唯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我要說,為文在心,心靈則筆靈。田園這篇《寫景通靈》的文章,正是深得為文之心。 師:關于蘇軾的詩詞文章,情景交融是我們熟知的,這里又多了一個"理";而把三者結合起來,田園同學抓住了性情的空靈。我們同學的評價抓住了關鍵問題,這就是為文的根本還在于為人,性情不到,就是如何堆砌詞藻也是不行的。下面請趙明明同學讀她的作文(掌聲) 趙明明:我的作文標題是:清江明月自有意---淺淡江月意象在《前赤壁賦》中的作用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多處著筆寫江,用墨描月;文中佳句,也大半與江月有關。因此,弄清江月意象在文中的作用,對于解讀這一千古絕唱裨益匪淺?!^寫怨客吹簫吊古。在此江月成為一連串懷古情結的發端。正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也正是由滔滔江水懷想千里舳艫……然歲月流轉,世易時移,江月猶在,山川易主,這一切,令興衰之嘆、傷懷之感愈加耐人尋思。讀文至此,不由想起唐人張若虛的句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這無窮之江水,消長之月光面前,轉瞬即逝的又何止是人的生命?于怨客,江之無窮,月之故故引出了須臾人生的感嘆;于蘇子,水之不復,月之盈虛卻啟示了變與不變的哲理---物我皆恒,何羨長江!明月山間意不盡,清風江上韻無窮!何不共適造物之藏?何不"領取而今現在"?于是,不只吹簫之怨客,即便是讀文之我輩亦為這蘊于江月意象中之哲理所動。(學生評論) 張蕾::劉勰說過:"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討源。"趙明明把她的情融入了蘇子的文章,所以讀懂了它。 方曉慶:我想說的是,有這樣一個人用她那詩一樣的文章來評900年前的詩人,那么蘇軾在900年后也該含笑了。王麒:趙明明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首詩,她是用詩的筆法來寫評論,她用了很多整句,使全文具有了詩意的美,而且她引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話,通過張若虛的月來解讀蘇軾所寫的月、所寫的水,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師:王麒同學,請不要坐下。請你再來回答一個問題,據你看,她在文章中引用了多少這個單元中所學的別人評論蘇軾的原話?王麒:我認為她單純引用的不多,基本都是化用。師:直接引用和化用,是兩回事,有本質區別。直接引用是照搬人家的,而化用成了自己的什么?戛戛獨造!這就是把書讀懂了。"聽別人發言,是為了自己有話說。"這不是愛默生說過的名言嗎?下面再請王樂同學讀讀她的鑒賞文章(掌聲)王樂:我的文章的標題是:入之以情出之以理比較《離騷》與《前赤壁賦》,從藝術審美價值上說都堪稱"千古絕唱",但二者對讀者的人生啟迪,卻不可同日而語。讀罷《離騷》,我們可以看到屈子香蘭芳桂的高潔品性,想見國君親佞遠賢的昏庸,讀來讀去,總是一種難以解脫的怨情。身為讀者,在欣賞他"上下而求索"的執著的同時,似乎也有了種渴望悲劇的意象,宛然自己就是那憂郁的實體。而東坡文章則展示了一種跳出苦悶走入曠達的超脫。從慨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觀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物與我皆無盡也"的達觀,使我們不禁對著· 滿紙文章會心一笑,似乎已然與東坡同舟而飲,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了。同是空有報效國家的豪情奇才卻難以得志,同是遭到流放或貶謫的際遇,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擾無法開懷,另一位卻在與大自然的契合中超脫出來。應該說,我感動于屈子的執著,更欣賞蘇子的曠達。人道東坡"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自有"與"固是"似乎有天生之意。然而誰也不會生而成熟,沒有寒徹骨哪來梅花香,我們看到蘇子遭貶謫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老道。這是超然物外的情感的成熟,帶給文章的,則是前無古人的哲理斐然。(學生評論) 袁國敬:王樂的這篇文章,分別用蘇軾和屈原作比較,說明屈原是悲觀執著的,而蘇軾是超脫的;李白的超脫帶有一種悲觀的色彩,而蘇軾的超脫才是好的超脫。但是我覺得她的文章過于夸大那種超脫了,我認為蘇軾也悲觀,也執著。 師:與袁國敬同學觀點相同的、不同的,都可以說。 趙研:我覺得千古以來詩人文人是比較多的,而王樂文章的最大特點就是把蘇軾在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來了。把蘇軾跟屈原對比,主要說屈原沒辦法取得超脫,李白詩中有那種埋怨,而蘇軾盡管他悲觀過,痛苦過,但最重要的是他超脫出來了。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后人所肯定的地方。田園:聽了王樂的文章,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蘇軾也許是一只不幸的飛鴻,但是他絕不是一只苦悶的飛鴻;有了王樂的話,他就更不是一只孤獨的飛鴻了。 李凱:王樂文章最明顯的是從蘇軾的人生哲理角度談的。王樂提到蘇軾的"灑脫的超脫",但是他也并非全然的灑脫,也有哀婉,這是我與她的文章相比,不同的一點。 師:那就把你文章的特色說說吧!李凱:我的文章題目是:霜葉紅于二月花如果蘇軾一生在仕途上扶搖直上、平步青云,那么今天,我們是否仍能欣賞到他作于黃州的詩文呢?我想是不會的,既使有著作傳世,也恐怕只是朱熹的理學經典之類罷了。一個人在其春風得意時,無論怎樣表現他的樂觀曠達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在經受了風刀霜劍的打擊后流露出來的達觀才貨真價實。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險境中,蘇軾洋溢出了最有底蘊的達觀。盡管他時而哀怨凄惋,時而戚戚"愀然",時而內心也翻滾起激烈的矛盾的波瀾,但好在最終達觀排遣了郁悶,超脫取代了羈絆,成為他思想的主流,于是蘇軾獲得了人生哲理和文學藝術上的雙豐收。文學巨匠的成功往往來自與風刀霜劍的搏擊、與艱險困頓的斗爭和向不公命運的挑戰。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人格才更純凈,斗志更頑強,價值才更殷實,成就才更輝煌。蘇東坡是這樣嗎?也是,也不是。說他是,是因為他已"在最低處握住";說他不是,是因為他又"在最高處領略"。前者是執著,后者是超然,二者化一,便是達觀。如同經霜的楓葉最是紅艷嬌媚一樣,曾經滄桑的蘇東坡已變得進亦喜、退亦喜,無往而不喜了。蘇軾之所以偉大,在于他人格的圣潔,而其文學成就則在其次。我學不來他的偉大(因為他的偉大是任何人都學不來的),但卻從他那里學來了一點寓有人生哲理的詩味兒,因為在現代生活激流的沖擊下,人的命運進退難料、沉浮莫測,這時尤需達觀的北斗,指引生命的征程。(學生評論)邵楠:我繼續評王樂的文章。王樂同學聰明的地方在于把蘇軾與李白和屈原作對比,這三個人遭遇比較相同,都是那么愛國而又如此的不得志。而蘇軾與前二者不同,就是因為他能如周國平先生所說的,"與世俗保持一段距離",他能做一個守望者,所以能處在悲觀與執著的此消彼長的平衡中,這正是他做人的了不起之處。張大淼:我想說一下對比的作用。她通過對比突出了蘇軾那種超脫。在文章中連屈原李白都來為蘇軾做襯托,那么蘇軾的文高一籌與人高一籌就是顯而易見了。 師:關于王樂文章的寫法,大家的評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至于她的見解是對的還是錯的,大家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在這里沒必要作答案,因為我們是在探索。但我以為,她的對比很機智,很辯證,她沒有通過對比把屈原貶下去,把李白抑下去,而是使每個人的個性更加鮮明。 師:下面請陳超同學讀他的文章。陳超:我的文章的題目是:剛柔相濟的蘇詞讀蘇軾《念奴嬌》詞,乍一開卷,便覺一股潑墨山水般的豪邁之氣襲面而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篇一句,便把浩大氣概抒寫得淋漓盡致。無怪乎世人評價蘇軾詩文"自有橫槊氣概"。然而蘇軾的魅力并不僅囿于此,一個豐滿而完整的人格必然兼容豪邁與婉約兩種氣質,身為詩人,蘇軾在滿腹豪情奔放不羈之中,也必然存在細膩柔婉的一面。 于是,我們不難從他那曲曲黃鐘大呂中辨出娓娓韶秀之音。蘇軾喜歡描寫宏大場景,即便從"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意境中,細細品味,仍可想見巨浪滔天氣勢中蘊藉的潔白與晶瑩,詩人眼光之獨到,心思之細膩,可見一斑。蘇軾常寫英雄,以英雄自況,其自身也頗具非凡的英雄氣概。但蘇軾也寫美人:從"自作清歌傳皓齒"的歌女,到"冰肌自有仙風"的侍妾,再到"鳳簫聲斷月明中"的仙子……"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豐姿瀟灑的周瑜身邊,襯以窈窕佳人。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當然,蘇軾畢竟不是秦觀,不是柳永,他的婉約只是豪放風味的佐料。譬如綠葉之于紅花,使詩詞藝術形象趨于完美。讓峻峭的山間佛過一絲清風,深邃的空中升起一輪明月,橫槊的英雄身旁有美人相伴,報國的壯懷里有寂寞長隨緣于此,我們從中體會到的美,便是剛柔相濟的美。 ?。▽W生評論)趙盛言:我想從陳超文章的選材來談一下。陳超文章的最大特點就是標新立異。我們都知道蘇軾的詞以豪放見長,但蘇軾的婉約詞也不勝枚舉,絲毫不遜色于豪放之作,僅從我們選的詩詞來看,就可用一句詩來概括他的豪放與婉約的特點:淡妝濃抹兩相宜。我的文章也是從這個角度來寫的。(全體學生笑) 師:你的文章實在不能再讀,我知道你跟他的文章是一派的。時間關系,實在是對不起。誰繼續來評陳超的文章。李瑩:我認為陳超文章的優點之一是角度好。他抓住了蘇詞剛柔相濟的特點,深刻、透徹地分析了蘇軾的詩文與人格,把橫槊賦詩的英雄和明眸皓齒的美人作比較,最后得出蘇詞婉約與豪放兼具的特色。我覺得,蘇詞的特色可以從很多方面來寫,比如說寫蘇詞的創新、沉浸性情、不假雕飾之類,但陳超選了剛柔相濟這一特色,這正是他文章成功的原因。 師:雖然陳超是從蘇軾婉約角度談的,但畢竟蘇詞在詞壇的地位是以豪放見長的。下面請董微微來讀一下她的《縛不住的蘇東坡》。(掌聲)董微微:縛不住的蘇東坡蘇東坡詞,人謂多不協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晁補之。世人評東坡詞,大都著眼于其氣勢之慷慨豪邁、精微超曠,推其為豪放之宗。但倘無其辭之自由灑脫、夭矯多彩,其昂奮豪情又怎能揮灑得淋漓盡致?說其辭自由灑脫,是指其音律。詞曲本不相離,眾多詞調的格律,千變萬化,一字不能隨意增減,不能錯用四聲平仄,因為它是歌唱文學。過于嚴格的格律就為詞的創作罩上層層羅網,縮小了詞境。然而"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雛聲學語較工拙?"(劉辰翁語)可見蘇詞音律漸疏,內容卻更加豐富,為詞的創作道路開啟了一扇大門。說其辭夭矯多彩,是指其句法。宋代詩詞盛行用典、隱括、集句、和古人韻等法式,蘇東坡"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運用起來自然是信手拈來。如詞中隱括體就倡自東坡。但他又絕不受縛于定法,在語言形式方面不拘一格。比如在《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中,蘇東坡以散文入詞,使詞在結構和情節上隨著詞人的滾滾思潮瞬息變化、大開大合、波瀾起伏,令人有如黃河九曲,目不暇·14·接之感。又如在《沁園春》(孤館燈青)中,東坡將《論語》《孔子家語》中的詞句化入詞中,并加以發揮改造,充分地體現了作者善于駕馭詞調,善于將詩、文、經、史譜入歌詞的本領。另外,尚有大量蘇詞不用典故,不尚藻繪,令詞作自由活潑,渾然天成。如《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南鄉子》(回首亂山橫)等。觀其詞察其人,無論文勢文辭,我們都可發現一個視成規為草芥的縛不住的蘇東坡。 (學生講評)孫笑非:蘇軾是中國文壇上的一位巨匠。關于他的風格、寫作筆法有許多成型的評論。作者從音律、句法的角度來評價蘇軾的藝術手法,這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趙明明:這篇文章的特點是,以蘇軾對詞的形式方面的突破來顯示他為人曠達的胸襟、不拘一格的性格。盧錚:我想評論一下李凱的文章,剛才老師略掉了對李凱文章的評論,我覺得很不應該(眾笑)。因為我覺得李凱的文章比其他文章更真實,更富有哲理性。說它更真實,是因為蘇軾也是個正常的人,也會有人的正常感情,也悲觀,也執著,而李凱在文中把他鮮明地表現出來。另外,說它有哲理性,是因為李凱在文章中說蘇軾超脫出自于悲觀與執著的統一,這正印證了哲學家周國平的一句話:真正的智慧出自于執著和悲觀的動態平衡之中。 師:你既然評論了李凱的文章,那么我就問問你,對李凱文章的標題《霜葉紅于二月花》你是怎么理解的?盧錚:老師,我沒太想好。師:你請坐。誰來說一說?張迎銘:我可以替盧錚解釋一下。我覺得李凱文章能緊扣文題,因為文章貫徹一條主線,那就是蘇軾在屢遭貶謫,風刀霜劍的挫折之后,仍然達觀處世,所以叫"霜葉紅于二月花"。另外我想補充一點,這篇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為文章說了一個人在受到挫折之后,仍能以曠達處世,也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說,對我們現在這些高三的馬上就要處于人生轉折的同學來說,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如果說蘇軾是一顆大北斗,可以指引世人前途的話,我想說,李凱的文章是一顆小北斗,可以指引我們高三學生的征程。師:你這個比喻想像很好,但沒有小北斗,北斗只有一個。另外"霜葉紅于二月花",解釋仍不到位。誰能解釋到位?何昕:張迎銘剛才的話很精彩,但是她的話沒有解釋出李凱文章標題的意思。李凱文章中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真正的達觀不是在順境中的達觀,而是經歷了風刀霜劍后的達觀,而李凱文題是"霜葉紅于二月花","二月花"顯然是指人處于順境中,而"霜葉"正是處于風刀霜劍---人經歷挫折之后,這正是應和了李凱文題中的話。 師:好,李凱有知音了。我對剛才盧錚強烈要求評論李凱文章,表示贊賞。大家有話可以講。以上文章多數是評論藝術的,下面我們要轉向對人生的探索。我課前安排了一個節目,請咱們班的歌星為大家唱一曲《瀟灑走一回》。(于慧洋、孫韜同學從座位走到黑板前) 師:請大家注意,這個歌大家都聽過多少遍了,我今天請他倆唱歌不只是為了課間休息,而是讓大家思考一下歌詞。我以為這首歌也是在探索人生。人生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瀟灑走一回"是一個多么誘人的口號!而這首歌詞是怎樣回答"瀟灑走一回"這個問題的呢?(于慧洋、孫韜合唱)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紅塵滾滾,癡癡情深,聚散總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只要夢里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誰也不知人間幾多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于慧詳、孫韜二位同學唱罷欲·在人生情愛方面和恩仇方面。 師:"愛情",不是"情愛","情愛"老廣了,知道嗎? 師:人生如果擁有了真正的愛情,是不是瀟灑的?(對秦一同學)是不是?秦一:是。(對全體同學)有沒有說不是的? 眾:沉默。到底是不是瀟灑? 眾答:是! 師:得虧我沒否定,否則我就成了眾矢之的了。(眾笑)我認為,愛情對人生很重要,只要人類還有亞當夏娃存在,那么愛情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文藝表現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如果認為人生瀟灑就在愛情,甚至是"我拿青春賭明天",把人生當成大賭局,我拿青春押大寶,你拿真情換此生,你我一起拿青春愛情押寶,瀟灑不瀟灑?瀟灑也是小瀟灑,真正的人生大瀟灑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請關佳林同學讀作文。關佳林:品其詩文悟其為人---鑒賞東坡詩文東坡為人,形諸詩文,更高于詩文。一味地執著經不起挫折,至剛則易折。幸而他并沒有陷入悲觀的泥潭。被貶的經歷使靈動的他很快就成熟了。他使自己冷靜下來,平定那顆因報國無門而焦慮不安的心。慢慢地,他使自己的靈魂浮出肉體,凌空而起,懷著曠達的心胸俯視整個世界---他終于學會了超脫。于是,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誕生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氣象之雄渾,心胸之開闊,分明展示出東坡超脫的心境。這種超脫既不是與世無爭的歸隱,也不是放棄報國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建立在對祖國更深沉更濃厚的愛之上:"吾雖懷坎懔之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這才是幾經洗煉后的蘇東坡的英雄本色。他雖幾次遭貶,但對祖國的愛絲毫都沒有泯滅。這也是一種執著:一種寬容的執著,一種不求占有的執著,一種成熟的執著,一種超曠的執著。 師:請金銳同學讀作文。金銳:無往不適的樂觀---我讀蘇東坡我還要談一談我眼中的蘇軾。早年的蘇軾就是一個樂天派。"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蘇軾深諳這個道理,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一句表現出了這樣一種精神。在順境中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在逆境中仍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他因不滿王安石變法,求外職到密州。但"烈士暮年"尚且"壯心不已",更何況正處不惑之年的他呢?"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就是樂觀。后來,他又因寫詩"謗訕朝廷"遭貶至黃州,在"親朋無一字"的情況下,他似乎也想"乘風歸去",但隨后又作出"何似在人間"的結論。在經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精神歷程之后,他開始用平靜的心態去觀察人生。在順境中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勇往直前,這實際上是一種執著;在逆境中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不向困難低頭,就是超脫。蘇子有一個智慧的人生。"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正在于我們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感覺到自身的存在"。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心理歷程。剛入實驗班的我,是一個悲觀的我。"學會悟,做個創造性的思考者",這是素質教育在我心中奏響的最強音。終于,在一次感悟作文中,我勇敢地剖析了自己悲觀的原因。老師表揚了我,而且要我在下次班會上讀給大家聽。當我在眾人面前解剖過自己以后,我只覺得講臺上的我已經變成了一個樂觀向上的新我?,F在,進亦難、退亦難的人生兩難處境再也不能困擾我了。我只覺得活得很明白、很痛快。在蘇軾樂觀精神的感召下,我也要樂觀地說上一句:"人生,真好!" 師:聽了這兩篇文章后,我想問孫笑非同學一個問題。(孫笑非站了起來)我在你的文章上寫了一個"空"字,請問你是怎么理解我的這個評語的?孫笑非:老師的評語評得很對。(眾笑)我下場)師:等等,我要來采訪這兩位歌手。你們既然唱得這么投入,請問,(對于慧洋同學)你理解作者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說真話!于慧洋:我雖然不認識這個作詞者(教師插話:"不用認識"。眾笑)但我認為他對瀟灑人生概念的理解是比較狹隘的。他只是局限。想老師說我作文空,是因為我的文章并沒有聯系我的實際,沒把評價蘇軾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聯系起來。老師的目的是讓我們在讀懂蘇軾的同時,指導自己的人生??晌覍懽鲿r只顧分析蘇軾,忘了剖析自己。我想這是我這次作文失敗的地方。 師:你說得很對,但還忘了另一方面。在評價蘇軾時,一定別忘了像前邊同學那樣引詩引文,特別是引用原句,這是我們評價的依據。當然,聯系實際未必都得作自我解剖,一會兒我們會看到一些文章沒有具體說自己如何,只是談了一種普遍現象,也一樣是聯系實際??磥?孫笑非同學很有悟性。下面由張大淼來讀文章,大家聽一聽她與金銳的文章有什么區別。張大淼:我的文章名叫:一位詩哲與其說蘇軾寫詩作文是在揮筆潑墨,不如說他是在揮灑人生。他面對一次又一次的人世險惡、官場失利、壯志難酬卻無人可訴之時,無數次的寬容了這個世界,也從而超脫了自己。于是瞬間的失望之后,他依然愛著世界,愛著人生。他的作品是他哲學化了的生命的寫照。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觀、執著與超脫之中,蘇軾走著自己螺旋形的智慧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解脫,蘭溪前"誰道人生無再少"的自信,出獵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情豪志壯,十五賞月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沒有蘇軾對生命的注解,對人生的徹悟?那是形象化的哲學教科書。他的文字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詮釋,而他的人格才是這些流傳千古的名篇寶作的源頭。"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詩哲如一只鴻雁在時空中飛過。他并沒有料想在近十個世紀以后,人們依舊在驚嘆于他的詩人品質與哲人風格,而他,是并無暇顧及這些"指爪"的。 師:在聽你文章之前,我設了一個問題,沒想到你的文章中已沒有那個問題了。我在你的文章中的一個詞上畫了一個圈,我想抓住它做文章,結果這句話沒有了。(眾笑)你說面對蘇軾,有一種什么感覺?張大淼:渺小感。師:為什么改動?(眾笑)張大淼:因為蘇軾不是神,而是人。面對人時不應有渺小感。而只有面對神時才有渺小感。師:對!請坐。我們三周之前學了一篇《人間魯迅》。面對著偉大的魯迅,我們都不該感到自己的渺小,我們應感到偉大人物使我們深刻意識到了什么?(眾答:"自身的存在。")而我們在自己生存方式的選擇中只是應該如何?(眾答:"不拒絕他的參與。")金銳同學在文章中把這點說得很明白。我們如果一看到偉大人物自己就"堆"了,那么我們存在的意義哪去了呢?我們在偉大人物面前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發展我們自己,來作一個"特立獨行"的(教師語氣故作一頓)眾答:"人"?。ū娦?。注:實驗班曾學過一篇名為《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的文章。老師一問,勾起了大家的聯想。) 師:張大淼的悟性也夠高的。我只是在"渺小"上畫了個圈,剛才一聽,她只是談"人",我就知道她自己改過了。下面請秦一同學讀她的文章。秦一:我讀蘇軾的執著與超脫整整十幾天,誦蘇軾的詩,讀蘇軾的文,我試圖從字里行間勾勒出一個從前不為我所了解的、全新的蘇軾。他如孩子一般天真單純的性格讓他顯得熱情而豪放。他"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他充滿自信地喊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但是,這種天真單純是有滄桑和深沉墊底的天真,而不是輕浮的狂躁。這種天真,純樸而不雕琢,新鮮而不因襲。我們曾無數次地慨嘆現代世界的。感受經過其厚重的生命底蘊的升華而形成對人生的領悟,從而讓自己在喧囂的塵世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從容自若。他以極其曠達的胸襟接納了所有的大喜大悲,雖然也曾痛苦、彷徨,但是那份豁達讓他最終學會因緣自適,識度明達,走入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正如周國平所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正是這份豁達,讓蘇軾在最應該悲觀的時候仍然能笑得出來。這份豁達讓蘇軾與自己身外的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他開始自省;這份自省又使他和真實的人生貼得更近。這樣,他生命的底蘊越積越厚,他也真正走向了成熟。蘇軾成熟在一個男人最重要的年月,與那些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的人相比,他真是好命。我們呢?如果能在18歲讀懂蘇軾,豈不更是幸運?(學生評論)王麒:張大淼的文章用周國平的悲觀、執著、超脫三者此消彼長動態平衡的理論,還有金圣嘆在批《西廂》中說的那種"本我"、"非我"之間的關系,來解釋了蘇軾的執著、超脫的原因,而秦一文章寫得最好的地方在于談到了在"歸真"路上的正確方式:悲觀、執著與超脫的結合。我寫的文章也是《蘇軾的悲觀與執著》,我想念一下。師:你別念全文好不好?你把你最精彩的地方念一下。 王麒:我把蘇軾與辛棄疾做了比較,我在文章中分析道:朋友曾說東坡與稼軒相比較,他更喜歡前者,因為在二者共有的執著之外,蘇軾更有超脫。我當時正沉浸于辛詞中"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剛勁雄健與"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憤郁悲壯。所以很是不以為然。然而,近日讀了余秋雨和周國平兩位先生評論蘇軾的文章,又看了些蘇軾的作品,這才覺得"癡心不改"雖然可貴,但執著中有超脫卻尤為難得?!K軾懷才不遇這一點與稼軒頗似。但辛棄疾憤而質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蘇軾卻悠閑平靜地吟了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便是超脫。逆境中達觀的態度,痛苦后成熟的標志,或許可稱之為涅,將官場中浸漬許久的"假我"剝離,煉化,洗凈,讓潛心釋道,鐘情山水,恬喜悠游的"真我"重生。但我們很多人竟將蘇軾的超脫誤解了。每一次失敗都用"超脫"來抵擋,然后心安理得地等著下一次失敗,可超脫是建立于執著之上,他們卻毫不顧及。沒有執著就談超脫,不過是懦弱或懶惰罷了,怎能以此與蘇子相提并論?對蘇軾這位抱執著而超脫的詩人,我們當然不能忘了"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的超脫達觀;更不能忘記其意欲"雄姿英發"的執著。這樣,才算是詩人的知音吧。師:王麒對許多人的文章都做了評論,至于他自己的文章最精彩的地方,除了蘇辛比較外,就是他還論到有人把"超脫"理解成什么?眾答:"回避現實,逃避現實。" 師:這也是一種聯系實際。 師:我這里有一篇作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假設蘇軾活在當代,他是否還能作到樂觀處世,我不敢妄下斷言,然而在今天能做到樂觀處世的人卻為數不多,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更加積極,拜金主義思潮潛滋暗長?!疱X至上’使得許多人利欲熏心,貪得無厭,像蘇軾一樣自尋其樂、樂觀處世的人已實屬少見。真不知樂觀處世是否還適應這個社會。"(眾笑) 師:大家同意這個觀點不?眾:不同意。 師:首先,蘇軾假若活在今天,還能樂觀起來嗎?你們說。眾:能。 師:應該說,更能。對吧?盡管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初期階段,還有局限性,但是比在那個封建時代,他會好過得多,會達觀得多,會瀟灑得多。再一個,也正因為現在我們處在這樣激烈競爭的社會,文明的發展,帶來一些兩難的、二律背反的東西,這時候更需要我們揚棄蘇軾精神,古為今用嗎。要不然,他在900多年前,我們研究他干嗎,所以,這個同學犯了一個原則錯誤,感悟了半天,卻認為蘇軾活到今天也不行,我們學他也沒啥用,這個時代不需要樂觀!我的喧囂煩躁,于是"返璞歸真"成了當今的流行詞匯之一。可是,許多人在"歸真"的道路上走向了兩個極端。一是滄桑過了頭,冷眼旁觀一切身外事物,顯得麻木;一是天真過了頭,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純童話的世界里面,顯得無知。這兩種"歸真",前者做作,后者淺薄。真正的"歸真"應如蘇軾那樣,時刻保持著對世界獨特的新鮮的感受。(眾笑)(這時,陳光同學邊舉手邊站起來。) 陳光:剛才讀的這篇文章是我寫的。(眾笑)作文發下來,結尾被老師撕下去了,當時確實不知為什么,后來想通了一點。剛才我聽了秦一的文章,一下子悔悟了。(眾笑) 師:那你就說說吧。陳光:其實一個人能否樂觀處世主要在內因,就是他的心理素質,而秦一分析到了這一點。而且她還希望我們每一個18歲的青年都要有一個曠達胸襟,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樂觀處世,所以給我一個很大啟迪。我也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妥之處。(眾笑) 師:好!大家給他的態度和悟性鼓掌?。崃艺坡暎┱垙埑坛套x作文。張程程:人間蘇軾---讀蘇軾有感燃燒于蘇子慷慨狂放的詩文之中的,是那種詩人的浪漫、執著的天性和一顆豪邁、曠達的心靈。初識東坡詩文,我便認定蘇子必是整日天仙般樂呵、快活,如來佛祖般大化、超脫。然而當我走近蘇子的生活,我驚愕地看到了幾度貶謫的顛沛流離,感到了荒野古道上的風沙襲面,聽到了黃州日暮里的惴惴嘆息。我這才知道:那曠達、超脫的豪情,竟是出自無數個孤寂與凄涼之夜的掙扎!蘇子在"幽人獨往來"的孤寂、凄涼的老年,尚能唱出"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的豪情壯志,正值青春年少、春風得意的我,又怎能任憑韶光飛逝而徒發感傷的哀嘆呢?!(學生評論)樸丹英:以諸君之真情體東坡之靈感,以諸君之深刻悟東坡之明哲。我還要強調,這次作文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勿忘以諸君之行化東坡之超脫。張偉妍:我想評一下張大淼的文章,她的文章最有特色和深度之處就是把蘇軾評為"詩哲"。我覺得,沒有一個哲學家的眼光,一個詩人只能是吟風詠月、孤影自憐的淺薄文人;而如果沒有詩人的激情和靈性,一個哲學家也只能是一個簡單的思維機器。張大淼把蘇軾譽為詩哲,就為我們理解蘇軾拓寬了視野。 于晶媛:我想對張偉妍的觀點作一個補充。周國平曾說過:"哲學是詩的保護神",只有在哲學的廣闊天地里,詩的精靈才能更自由,更永久地飛翔。胡寧:我想談談金銳的文章。金銳寫的是蘇軾無往不適的樂觀,但我看出他對樂觀作了兩層分析;一種是順境中的樂觀,一種是逆境中的樂觀。逆境中的樂觀更高,更難。金銳正是悟到這一點,所以著力用筆墨來深刻剖析蘇軾的逆境中的樂觀。田占義:我想說一下張程程的文章。《人間蘇軾》是把蘇軾與我們拉近了。向我們展示了自己作為高品味文人的人生智慧。我認為蘇軾具有的我們也應該具有。關弘雨:課上到這里,我有了一個感觸,明白了老師剛才安排唱歌那個節目的意思。師:那你就說說吧?。ū娦Γ╆P弘雨:主要是讓我們大家對比兩種人生。聽完了剛才那種低調的歌詞,我有一種感觸:天亦悠悠,地亦悠悠,人生恰似夢,夢到醒時醒又夢,有幾人能看透?(眾大笑) 師:你看透沒有?關弘雨:我現在看透了,剛才沒看透。 師:你說說。關弘雨:聽完同學的發言,我又明白了一種人生,就是既有悲觀,又有執著。有悲觀墊底的執著,那就是超脫。以一種平常心觀察周圍的生活,又以一種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師:給他鼓掌!(熱烈掌聲)湯琦:通過蘇東坡的詩文和同學們的文章,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的:"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王樂:以上同學發言,金銳說蘇東坡樂觀,大淼說蘇東坡超脫,表面上看這是從蘇軾的詩文中讀出蘇軾的品格,實際上,正是代表著讀自己:金銳本身就是個樂觀主義者,大淼本身就是個博愛和超脫的人。(大笑,鼓掌) 師:王樂的話真實地印證了愛默生的話,我們讀書時要把自己的生活---(眾答:"當做正文。"),把書籍---(眾答:"當做注解")好!這才是"活讀書","讀書活"!在這堂課中,許多人竟然頓悟,很好!咱們都在學習、感悟蘇東坡精神。我們對他并不是"學習雷鋒好榜樣"式的看齊的意思,我們是借鑒他。但也有人認為他自己就是蘇東坡的化身,這就是李萌。請大家聽聽他的文章! 李萌::漂泊者的歌謠日影昏黃,拉長了時間,也拉長了人們沉重的眼皮。分不清黎明與黃昏,我背起行囊,踏上自己漂泊的旅程。前途漫漫,陪伴我的只有蘇東坡和他漂泊者的歌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茫茫宇宙,有誰不是匆匆的過客呢?曹孟德橫槊賦詩,周公瑾火燒赤壁,英雄往事,都已化作蟲蠹塵蒙的殘簡佚編。不要說什么"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的一切難道就不是虛無縹渺的幻夢嗎?既如此,又何必為此身非我所有而悵恨?又何必營營追逐轉瞬即逝的浮名?木蘭之楫沙棠舟,漂泊者遠離塵囂,于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中感受物我的永恒。浩浩乎飄飄乎,漂泊者超然了。漂泊者不麻木,漂泊者不糊涂,漂泊者心中一點正氣浩然四塞。只是,漂泊者深諳人生之有盡而宇宙之無窮,不愿無益追問空惹牢騷一腹,不愿自作多情催生華發滿頭。閑身未老,何不縱情歌舞,何不詩酒疏狂?人生百年,且待我醉他三萬六千場!漂泊者難免孤獨。缺月疏桐,幽人獨往,渺若鴻影,寒枝揀盡,只得歸宿于荒冷的沙洲,仰望夜空寂寞。此情此景,漂泊者亦會勾起無盡的悵惘,亦會自問:"此生飄蕩何時歇?""歸去來兮,吾歸何處?"然而漂泊者終究是漂泊者,超曠爽朗的心胸怎容愚蠢的情感久駐?支頤一想,他便釋然了,自答道:"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吾心既安,又有何處不能為家?即使是僻遠的瓊州,不也被似雪的楊花攪得不似天涯?大江浩蕩,浪卷千秋?;秀敝?我聽見雄渾豪邁的《念奴嬌》曲橫空而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不禁淡然一笑。一陣風起,我乘風而去。 師:李萌"乘風而去"(眾笑),跟誰走了?以蘇軾為知音和同志,一起飄然而去?。ù笮Γ┓浅8吲d,二周內留下這么厚厚一本教材,老師沒講,大家自悟,寫出了如此百花齊放的文章。我把大家的文章說成百花齊放,是因為我想到了我的花季---盡管那是個不開花的季節(眾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見識,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就是今天,讓我來寫,我雖也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寫出一篇,卻比不上大家的悟性與文采。但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我們作了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周國平先生在《守望的距離》第114頁,說了這樣一段話:"本真意義上的哲學不是一門學術,也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個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靈魂敞開的精神世界。不論你學問多少,緣何謀生,只要你思考人生,有所徹悟,你就已經在這個世界里悠閑漫游了。"兩周來,我們就是在哲學世界里漫游著,探索著人生的價值。古希臘哲學家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秦一說得好,我們剛剛18歲就能思考人生;我們也不想過早夸耀我們已經悟透人生,但是,我們在思考!這,就足以提高我們人生的品味了。(教師走到黑板前)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課是以"品詩品文品有字書之美味"開始的。"有字書"就是我們的"課本"。(板書)"悟情悟理悟無字書之文章","無字書"是什么?"人生!"(板書)那么,"有字書"對"無字書"來說,它是一個"工具",(板書)而"無字書"對"有字書"來說,是什么?(有人答:目的。)對!是"目的"。(板書)如果我們讀文章,寫文章,是為了考試得分,是為了考大學,那么你的"有字書"讀得實在可憐。如果你是為著人生來讀書,那就有了真正的意義。這個"為什么"的問題---是"為人生",還是"為應試",就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所在。好,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眾:老師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