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實錄由一汽六中王春梅老師根據錄像整理。
師導入: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 (學生放任讀課文,老師察看) 師:請同學們稍停,是不是第一遍已經讀完?同學們感覺到字詞層面有沒有問題?有的請舉手。 生:是不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huā)發? 師:非常正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huā)發,還有沒有? 生:一尊還(huán)酹江月,還是還(hái)酹江月? 師:huán,古詩中一般讀這個音,意思與hái一樣,還有沒有問題? 生:初嫁了還是了(le)? 師:初嫁了(liǎo),因為古詩中有平仄的要求。還有沒有? 師:可見同學們在讀第一遍的時候除了幾個字音再沒有什么叫不準的地方。在意思上有什么不懂的?請同學們放任讀第二遍,開始。 (生讀第二遍) 師:好,第二遍同學們已經讀完了,為了再給同學們一點延長思考的時間,老師先把詞讀一遍。同學們思考字詞層面以外文句上的問題。 (師朗讀,生鼓掌) 師:同學們在文句上是否有問題? 生:小喬初嫁了,初,為什么不是出? 師:初,當初,開始之意,這個問題涉及本文作者的章法,實際小喬不是剛剛出嫁,已經出嫁多年,中國古代有這樣的寫作傳統,英雄美人相配,顯得周郎越發瀟灑,還有沒有別的問題? 師:為了延緩思考時間,請同學朗讀,哪位同學愿意?大家可以公推一位。 (生朗讀) 師:請這位女同學評價一下。 生:挺好的,聲音洪亮 師:比我還洪亮嗎? 生:感情充沛 師:比我充沛嗎? 師:剛才這位男同學在這種場合主動讀,精神可嘉,但是朗讀技巧稍差一點,剛性不足,節奏的緩急不太講究,勻速,有的時候要加速、減速,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總之是不錯的,下面請大家齊讀一遍,老師起頭。 (老師開頭,生齊讀) 師:齊讀的效果非常好,它烘托了一種氣氛,我們的思維一下子就和一千年以前的蘇東坡聯系在一起了?,F在我要提出一個高的難的要求,請一位同學背誦,這位女同學能不能嘗試背上片。 (生背誦) 師:好,那位男同學能不能把全詞背下來。 (生背誦) 師:同學們知道他為什么能背下來全詞嗎?因為我教了他方法,那位女同學我沒教,請看,我重新把詞按照詩的形式排列了,而書是按照散文的形式排列的,這就叫效率。以后希望同學們背誦詩歌的時候,把散文排列的詩按照詩歌的形式排列,它對你的記憶是有直接的幫助的,這是今天 師:既然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詞在文句上已經沒有問題了,那我有問題,接招吧,第一個問題,本來這兩首詞叫《蘇軾詞兩首》,我把它篡改成《東坡詞二首》,道理何在? 生:一樣。 師:一樣嗎?我肯定不會多此一舉。 生:我認為是一樣的,東坡就是蘇軾。 師:不一樣,你們是否學過《赤壁賦》? 生:學過。 師:時間,壬戌五年,在黃州期間是蘇東坡人生的第一次倒霉,但是造就了一個蘇東坡,為什么?同學們的知識儲備不足,蘇東坡在黃州寫了《臨江仙》(ppt). (師朗讀,簡單解釋) 師:此詞告訴我們蘇東坡在東坡種莊稼,于是開始自號東坡,而今天的兩首詞都是他在黃州作團練副使時寫的,所以說東坡詞二首,如果沒有黃州就沒有蘇東坡,希望同學們以后再讀課文時盡量多占有背景材料,這就是知人論世的方法。 師:剛才我給那位男同學授的方法是用這種方式呈現(ppt) , 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們按照這種方式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同學們是否能嘗試齊背? (生齊背) 師:好,只有三四個同學口形不太對,但是不是毛病,因為我們是搞挑戰,這種方法同學們可以課后自己完成。 師:我問第二個問題,你們以前都讀過詩詞,有沒有想過任何詩詞都可以抽出情節人物? 用一句非常簡練的話概括《念奴嬌 赤壁懷古》? 師:它的最核心的情節因素就是“赤壁懷古”(板書),這是第一個層次。那么現在把這首詞先按下不表,現在同學們用自讀的方式來讀《定風波》,就讀一遍,也把它的核心情節因素歸納出來。 師:好,同學們都讀完了,現在我們齊讀,要讀小序。 (生齊讀) 師:下面同學們再按老師這種(PPT)呈現方式,再齊讀一遍,同時嘗試背誦。 (生齊讀) 師:好,現在齊背。 (生齊背) 師:非常好,現在同學們已驗證了老師的一個預設,只要方法得當,只要大家真心投入,在短時間內背誦下來經典篇章是完全可以的。 師:那我們把它延伸一下,同學們如果不是在課堂情境,而是在自己的自學情境下,也經常給自己這樣的一種暗示,那是不是你的閱讀面就非常寬闊了,那么你的語文學習,是不是就不是僅僅停留在課堂上,你的人文修養你的精神文化內涵就越來越深厚了。 師:那么今天這節課的上半節想和大家交流的就是這么一個問題,古代詩歌的學習包括文言文的學習,必須要通過反復誦讀,大量誦讀,把它化成自己的,仿佛是自己說出來的,這時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閱歷對它進行感悟,那你的語文學習就會越來越輕松。 師:現在我們看第二首詞最核心的情節因素是什么? 生:遇雨。 師:加上地點呢? (師板書:道中遇雨) 師:老師再給它概括一下,用東北“兒化音”的特點。分析先要“懂事兒”,這是分析的第一個層次。第二層次還要知道詩詞好在哪兒,那概括為“知趣兒”。這樣概括便于記憶。 師:那現在我們進入第二個層次,你認為這兩首詞最有味兒的是什么?更喜歡哪一首? 生:《定風波》 師:你認為哪兒最有味兒? 生:最后一句 師:請讀出來,你怎么覺得它最有味兒呢? 生:聯系到蘇軾當時也是在被貶期間,這句話能感到他有歸隱的想法。 師: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當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后面還一句“著本州安置”,也就是說“畫地為牢”啊,他在東坡開墾了荒田,又到沙湖想去買田,想在此終老此生,那這位同學說它在這里是不是有人生的隱喻呢,東坡想歸隱?我們不能說他沒有,我們讀懂作者,然后按自己的方式解讀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但這位女同學還有言外之意沒有說清楚,你看老師揣摩的對不對。你是想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是眼前景色,更是人生的況味,是不是你要表達這個意思啊? 生:我沒說完。 師:好,請你接著說。 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個兩句表現出了一個在人生最磨難時期的心靈曠達的蘇東坡。 師:好,有道理。這位同學品出味道來了。 師:這位同學來談一談,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想說。 生:我更喜歡《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前幾天剛看了《赤壁》這個電影 師:你先打住,電影和這詞能比較嗎?這是題外話,你先接著說。 生:我按我的思想給它歸納了下,蘇軾先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到“三國周郎赤壁”,又由“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想到“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 師:你把我要說的都說了,太好了,請坐。 師:她認為作者在上片描寫一個宏闊的場面,令人感到精神振奮。“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樣一種場面。波瀾壯闊!所以他感覺到一個人在倒霉的時候,心靈還能如此的曠達如此的豪邁。這的確是與眾不同的,這都是趣味!所以,人說蘇東坡在黃州時是倒霉的,他生在眉州,貶到黃州,貶了惠州,又貶了瓊州,最后死在常州,他的每次人生磨難經歷都給我們留下了精彩的作品。 師:這兩位同學品讀的都非常好。還有哪位同學想說? 生:我也喜歡《念奴嬌赤壁懷古》。 師:和剛才那位同學一樣的就不說了。 生:我覺得“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表現了蘇軾對官場的厭惡。他當時被貶,他應該已經人在中年。 師:好,這兩位女同學闡釋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她們都是從第一印象去體會這兩首詞的感受,但我們不能把感情強加于文本,我們需要了解作者,還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當然現在這沒關系,只要我們已經按照這樣一種途徑進入文本就成功了。 師:我們把這兩位同學的再做一下比較的話,會發現這位同學是從眼前景去引發人生況味,用這種思路去分析就是“由事到理”(板書)。 師:而另一位同學是說他的詞中寫到了眼前的景,這景中又隱含著蘇軾的人生感覺,那實際上就是說,他通過描寫景物,來做什么呢?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情上就不是蘇軾了,于是他將這種感情上升到一種理,“一時多少豪杰”。(板書) 師:實際上我還有一種感覺沒和同學們說,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在向東流去,這可以看作是描寫,“大江東去”我蘇東坡站在赤壁看到了,但巨浪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我蘇東坡看不到。淘任何歷史人物,我都不在現場,但是為什么我知道結果呢?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那么歷史人物是被長江的波瀾壯闊淘洗掉的嗎?也不是,但是我把他們之間建立了關系,總之,大江在那,而你們將被淘盡,當然也將淘盡我蘇軾,這就是在寫一種“理”。最后,他由景到情最后還是上升到了理。 師:這就是趣味,類似的趣味還有,比如第二首詞里老師非常喜歡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我最喜歡的是“吟嘯”,“吟”就是朗讀詩歌,那“嘯”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字典就知道,“嘯”是把嘴撅起來打呼哨,也就是打口哨。這多么可愛啊,此時,遇雨,雨具沒了,大家都在受著淋漓之苦,而他有雨具,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币讯烨?,他寫此詞?!昂畏烈鲊[且徐行”在雨中,他慢慢的行走,邊走邊朗誦,時而還打著呼哨,我感覺到這是一個老頑童的形象,這種生活的釋然,那種灑脫,是個學者的曠達。 師:我品味的就是“何妨吟嘯且徐行”這里的“吟嘯”,我和同學們品味道理基本是一樣的,但又有不同,我比同學們體會的深,是因為人生閱歷比你們深,另外這首詞,我研究的時間也比你們長,但我是專業工作者,你們是業余工作者,而你們如果能在專業工作者的指引下按照這樣的一種方法,上升到這樣一個水平,那你們就超越一般了,那種語文學習境界該有多美妙啊,我也只是給學生們舉這樣一個例子,我課前已經和同學們強調了,這節課是一個方法指引的開始,不在于把這兩首詞嚴謹的完整的分析的多透。 師:那么最后還有步驟是“品味兒”。這里我們主要來品風格,剛才同學說了這首詞那么壯闊,東坡詞被認為是什么詞啊? 生:豪放詞 師:豪放,有哪些字眼?。俊按蠼薄扒Ч拧薄按⑴摹⒕怼钡鹊?,是蘇軾詞的一個特點。 但你能說《定風波》是豪放的嗎?那你能說是婉約的嗎? 師:老師給大家朗誦下蘇軾的《蝶戀花》,大家感覺下,這首詞的婉約。 (教師朗誦) 師:這婉約吧,肯定比《定風波》婉約吧?!抖L波》里面隱含了一種俏皮幽默,大家再去體會下“何妨吟嘯且徐行”,總之,通過這兩首詞的品味,想和同學們交代這樣一個問題——并非一個詞人的作品都是一個基調的。 師:這堂課僅僅是個方法引導課的開始,它是個開端而不是結束。我們把黑板上的概括下,就是這節課需要掌握的。這堂課和大家共同學習很愉悅。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