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張公藝的家族一向以九代同居、和睦相處著稱于世,為世人所艷羨。一天,唐高宗親自去到他家,向他詢問維持這么一個大家庭的和睦的道理,張公藝沒說話,只是讓家仆取來一紙一筆,一口氣寫下了一百多個“忍”字。高宗看后不禁連連點頭,賞賜了他許多綢緞與綿帛。 俗語講的好:“小不忍則亂大謀。”有時忍小憤亦可以成大謀。 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正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在老家務(wù)農(nóng)的弟弟鄭墨一封來信。老弟兄倆經(jīng)常通信,然而這一次卻非同尋常。原來弟弟想讓哥哥出面,到當(dāng)?shù)乜h令那里說說情。這一下子弄得鄭板橋很不自在。這鄭墨粗識文墨,原也不是個好惹事生非之徒,只是這次明顯受人欺侮,心里的怨恨實在咽不下去。原來,鄭家與鄰居的房屋共用一墻。鄭家想翻修老屋,鄰居出來干預(yù),說那堵墻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不是鄭家的,鄭家無權(quán)拆掉。其實,這契約上寫得明明白白,那堵墻是鄭家的,鄰居借光蓋了房子。這官司打到縣里,尚無結(jié)果,雙方都難免求人說情。鄭墨自然想到了做官的哥哥。想來有契約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說情,官官相護(hù)嘛,這官司就必贏無疑了。鄭板橋考慮再三,給弟弟寫了一封勸他息事寧人的信,同時寄去了一個條幅,上寫“吃虧是福”四個大字。同時又給弟弟另附了一首打油詩: 千里告狀只為墻, 讓他一墻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鄭墨接到信,羞愧難當(dāng),當(dāng)即撤了訴狀,向鄰居表示不再相爭。那鄰居也被鄭氏兄弟的一片至誠所感動,表示也不愿繼續(xù)鬧下去。于是兩家重歸于好,仍然共用一墻。這在當(dāng)?shù)匾恢眰鳛榧言挕?BR>大凡平民百姓,最難得吃虧的是財,最難得忍受的是氣。往往被氣所激,被財所迷,做出不可收拾的局面來。一打官司,難免為了爭個輸贏而打點官府衙門,大多是丟了西瓜,撿個芝麻,為人恥笑,自己傾家蕩產(chǎn)。這樣的關(guān)口,兩相爭必相傷,兩相和必各保,實在不值得爭贏斗狠,種下深仇大恨。 鄭板橋的意思無非是錢財乃身外之物,值不得相爭。像長城那樣宏偉的工程,秦始皇死后尚不能擁有,將國比家,道理還不是一樣嗎?人赤條條來到世上,又赤條條復(fù)歸黃土,爭來沒啥意思,更何況還要驚動官府、傷害鄰居呢? “讓他一墻又何妨”!一件小事便表現(xiàn)了鄭板橋的寬宏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