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6月間老山地區211高地爭奪戰的關注,211高地爭奪戰的情況基本上是這樣的:
“1985年5月31日凌晨越軍在兇猛的炮火掩護下以占優勢的兵員數量成功占領了211高地的1、2號哨位,在上面堅守的一個班的士兵大部分犧牲。211高地并不大,于越軍駐守的227高地接連,整個211上面就僅僅布置三個哨位,換言之,越軍成功占領了211高地。
1985年6月1日,67軍組織595團1營在255高地集結伺機向211高地進行反沖擊。凌晨,在傾盆大雨的掩護下第一突擊隊在的帶領下向211出擊,與此同時,第二突擊隊從908高地上向211高地出擊。為避免過大的傷亡,采用“添油戰術”按照先共產黨員、班長、共青團員的順序先后組成戰斗小組分別出擊,二個突擊隊通過一片凹地直撲向211高地的1、2號哨位。與此同時,211高地上的越軍發現我軍的突擊隊,于是戰斗在一瞬間就打響了。居高臨下的越軍立即向我投彈掃射,密集的子彈象傾盆大雨瞬間而至,同時呼喚炮火對我沖擊路段進行火力封鎖,我方的炮火也向211高地作壓制性炮擊。在一輪慘烈的戰斗后,1、2號哨位相繼被收復,在227上面的越軍立即進行了增援。隨即,剛占領211高地1、2號哨的我突擊隊就被越軍包圍。在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突擊分隊被迫撤退。
在6.1到6.11十天的戰斗里面,中越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員和物資對211進行反復爭奪。6.11戰斗后,由于越軍炮火封鎖,我方部分陣亡人員尸體無法搶回,尸橫遍野的情景極為凄慘。戰后為搶回尸體,軍、師下達死命令,不惜代價也要把烈士的遺體搶回來,為此199師還進行了幾次掩護性的攻擊。在10天的戰斗中,67軍199師595團損失慘重:2個營被越軍打垮,團連建制完全被打亂,為了增援595團,作為師預備隊的597團3連也在毫無勝利希望的沖擊中損失慘重。120多名突擊隊員將生命永遠留在了211高地上,輕重傷員不計其數……”
我手中只有“松毛嶺”和“浪跡天涯”網友提供的地形圖片,根據地形圖片和戰況描述,我認為對于211高地爭奪戰存在幾個錯誤的認識:
第一,211高地并非毫無價值。211高地位于我核心陣地255高地和越軍核心陣地227高地前,如果我方占領該地,防御時可以作為核心陣地前的警戒陣地,拔點進攻時可以作為突擊掩護陣地;而對于越軍來說,211高地意義則更重大,227高地低于我軍占領的高地,防御態勢十分不利,因此更需要控制227前的小高地211以增加防御縱深。越軍為奪占211高地而專門策劃了M-1計劃,可見其對211高地的重視。
第二,67軍在211高地失守后決心恢復該高地控制是可以理解的。從地形上看,局部我軍255高地俯瞰越軍227高地,而從更大的范圍看,我軍陣地整體高于越軍陣地,而且越軍后方是一篇開闊的谷地,,我在地形上占絕對優勢;同時,我軍的士兵的士氣、炮兵火力沒有遜于越軍的道理。因此,我軍指揮員決心奪回211高地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反擊211高地的過程中,以小部隊多次突擊的戰法沒有錯。211高地上僅有三個班級哨位,只能以小單位進攻。如果以大單位進攻,攻擊的過程中同樣要受到敵方攔阻射擊,攻擊得手后部隊擺不開,遭敵火力逆襲損失則更大。實際上,反擊過程中我方屢次奪回211控制權,但由于又屢次被反擊下來,才形成“逐步添油”的局面。
這樣說來,211高地戰斗的失利,問題在那里呢?
我認為就一條,67軍在211高地爭奪戰前,剛上前線10天,極度缺乏實戰經驗,尤其缺乏在山地攻防中步炮協同作戰的經驗,從而導致戰斗的失利。
老山之戰是一場什么樣的戰爭?就是一場大規模的炮戰輔以小規模的步兵交戰的戰爭。
在大規模的戰斗行動中,雙方的炮兵運用決定了戰斗的勝敗。回顧歷次大戰,誰的炮火壓到了對方,誰就是勝利者。我們翻開211高地周圍的地形圖,我軍陣地均高于越軍陣地,這實際是我軍炮火壓倒越軍的有利佐證。
在大規模的攻防作戰中,步兵的作用幾乎退化到作為誘餌的地步。最明顯的是“李海欣高地”的爭奪戰。戰后統計,越軍在該高地留下較完整的尸體114具,炸爛的就不算了,而在李海欣班堅守的坑道口四周,就有越軍尸體80多具。這80多名越軍是怎么死的,全是攻上陣地后被我們的火力覆蓋打死的。
炮兵發揮作用最明顯的是“7.12”大戰。1984年7月12日,越軍集中8個團攻擊我2個團陣地,由于我事先得知越軍企圖,部署了嚴密的火力,結果給越軍集團沖鋒的步兵以最嚴重的殺傷。戰斗最險惡的時刻出現在開戰后4個多小時后,此時,我軍炮兵事先準備的2.5個基數炮彈(每門炮約125發)全部打完,火力出現間歇,從而導致越軍沖上我部分高地,而我軍依靠各種力量補足炮彈后,立刻就將這些越軍轟下了陣地。戰斗的結果是,我第40師在炮兵支援下,激戰14個小時,徹底粉碎了越軍一個加強師規模的進攻,殲敵3000余人,是為10年對越堅守防御作戰最大勝利。
了解老山地區作戰的特點后,在看211高地爭奪戰,就能發現67軍的諸多失誤:
第一、211高地何以失守?
越軍是以982團4營一個營的兵力攻擊211、156、166三個高地,同時982團5營在140、142高地實施佯攻。在211高地局部,越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單憑211上一個班的兵力是難以抵擋的。但是,考慮到我軍在地形、炮火上的優勢,面對越軍的營級進攻,我軍完全可以再打出一個“李海欣高地”!很顯然,在越軍攻擊211時,我軍的炮火沒有發揮作用。
第二、反擊211高地過程中為何沒有壓制住越軍的攔阻炮火?
我軍在反擊過程中,遭到敵人炮火密集的攔阻射擊。我軍炮兵的實力,沒有弱于越軍的道理,為何沒有壓制住越軍的炮火?
第三、我軍反擊211高地數次得手,為何又被越軍壓下?
如果說67軍炮群剛上陣地,難以偵測到越軍的炮兵陣地,這還可以諒解。但是,我突擊隊多次恢復211高地,卻被多次壓下,而敵援軍就來自我軍對面、山頭標高低于我軍近30米的227高地,這就難以理解了。如果我炮火運用得當,越軍可以以炮火反擊我軍,但絕不會出現我突擊隊在反擊得手后,又被優勢越軍包圍而被擊退的局面。
第四、我軍突擊隊為什么沒有步炮協同的經驗?
據參戰人員回顧,我軍戰士勇猛異常,在反擊中不僅數次奪回211高地,甚至多次沖擊了敵核心陣地227高地。但是,這樣的沖擊,往往會迫使我炮兵中止射擊,使得越軍可以從容組織兵力予以反擊。
假如,有太多的假如可以避免這樣的失誤。假如67軍提前部署火力,護衛211高地;假如67軍能夠提前觀測到越軍的炮陣地,壓制越軍的攔阻射擊;假如在我反擊得手后,我突擊隊立刻就地隱蔽,同時呼喚炮火覆蓋211高地周圍;假如67軍能夠在255高地上派一個炮兵觀察組,直接指揮炮兵的射擊…..那么211高地爭奪戰將時另外的結果。
其實也不用假如,67軍以后的表現就證明了一切!1985年8月31日,199師偵察連副連長原明,副指導員霍光明帶領17個人組成的突擊隊在211高地3號哨位潛伏7天后,改夜襲為白晝突擊,于9月8日凌晨沿3號哨位左上方一段懸崖下爬上越軍占領的2號哨位,然后以兩人輕傷的代價全殲211高地7名越軍。199師偵察連拿下211后,由595團7連接替防御任務,后來越軍為爭奪該陣地重演了一場595團式的戰斗,在44天之內被我打退98次反撲和120次偷襲,被擊斃300多名,輕重傷員不計其數。
事實就是如此殘酷,當67軍有了實戰經驗,那個在朝鮮戰場上創造防御戰中3天殲敵1.7萬人的英雄部隊又回來了!
“兩山”輪戰,對于豐富部隊的實戰經驗有巨大的作用,因為實戰經驗是從任何演習中無法獲得的。
筆者看到過這樣一段超級精彩的作戰經驗描述:越南特攻隊異常厲害,擅長夜間偷襲,而我軍一旦被偷襲,往往發生混亂,損失很大。但后來我軍摸索到了經驗,在遇到越南特攻隊夜襲時,所有我軍人員不得走動,應就地臥倒迅速隱蔽,然后向所有站立的人開火!
這是多么精妙的戰術,不許走動、就地臥倒,防止了自亂,保護了自己,同時,越軍也難以判斷倒地的人究竟是死是活;而越軍偷襲,必然要快進快出,必然要站起來跑,此時,四面八方的槍口立刻就找到了目標!這樣的戰術,教科書里以前肯定是沒有的,現在,一定就有了!
實戰,對于一只軍隊太重要了,即使對于67軍這樣打過惡仗的部隊,從1952年到1985年,30多年不打仗,當年的共和國超級大將的小毛孩都成為將軍了,其實際戰斗力就和新兵連一樣。
網友“軍用菜刀8341”說:“30年不打仗了,從上到下都不知道‘實戰’是什么樣子,怎么能在訓練中‘貼近實戰’?”
“菜刀”的話的確有道理,但也不完全,我們不能沒事為了部隊去找實戰的機會,那時對生命的不負責。但是,我們可以充分觀摩已有的實戰,以獲得比較接近實際的“實戰印象”。
例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雖然我們沒有參戰,但是觀摩了戰爭的全過程,于是我軍的建軍方向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科技建軍、遠程打擊、攻勢作戰成為我們前進的大方向,這就是我們觀摩實戰的結果。
不過,這種觀摩實戰獲得的經驗,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總是讓人心里不塌實!因此,另外的一個問題又被提出來了,就是軍隊指戰員的及時總結、及時反饋能力。
打仗難免不吃敗仗,但不能總是一次又一次用鮮血換教訓。在解放戰爭期間,我軍有發揚“軍事民主”的好傳統,就是要及時反饋問題、總結經驗。
無論是否有實戰經驗,建立高效的“軍事民主”機制,對于提升部隊的戰斗力,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