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月,國考備考有哪些提分空間? 考前專攻做題速度 “最后一個月,國考的《行測》部分應該完全以歷年真題為主要復習方向,前面的一半時間,繼續擴大做題的類型種類,保證做題命中率為主。后面一半時間,應該以練習做題速度為主。”中宜教育機構教學研發部總監戴斌提醒考生。 考德上教育周晨老師則建議考生最后一月在備考中應該把握“穩定優勢項目,逐步提高弱勢項目”的短期復習原則。如數量關系和推理判斷題型屬于國考大多數考生的短板,相比之下,語言理解則得分率較高,“考生需針對自身弱項選擇專項輔導書進行弱項突破,另外歷年真題集錦也是幫助考生熟悉國考出題思路和作答方式的必要參考書。” 《申論》“原文照抄”或直接判“不得分” 許多考生都是在報完名后才開始著手準備,但一到書店又被琳瑯滿目的公務員參考書迷亂了雙眼,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如何選購參考教材。戴斌建議考生選擇歷年真題集(國考及地方真題均可)作為主要復習教材。“《行測》部分的書籍可以購買,但《申論》的參考書不要買,看看真題就行了。” 近年來,“國考”《申論》科目有兩個趨勢很明顯:一是越來越多地側重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議論文寫作”)。于是,封殺各類機械的模板和寫作套路,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二是“原文照抄”就可以得高分的歷史,已經徹底結束。各種“裸考”的考生會發現,申論再也不能“照抄”了,因為申論材料中,很多都是一些具體的“個性化例子”,根本找不到任何的“重點句”。很多的“答題要點”,都需要考生具備“公共管理素養”,才能從原材料中推敲出來。在真實的閱卷過程中,閱卷老師面對“原文照抄”下來的“答案要點”,很多時候是直接判“不得分”。 戴斌指出,這些新的命題趨勢,由于參考書很多都是沿用幾年前的舊版本,方法論上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因此,《申論》看看歷年真題的材料,自己多揣摩答題思路和要點,市面上參考書不但沒效果,還有可能誤人子弟。” 專家支招 《行測》:擴大題型種類打開提分空間 由于《行測》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綜合知識,大部分文科類知識主要考察考生平時工作和生活中的積累,熟悉題型,把握好做題速度即可,提分空間不是很大。戴斌指出,最后一月,《行測》科目中,數學部分的提分空間最大。數學運算部分可以通過擴大題型種類,增加命中率。同時資料分析部分,學生應該更多地聯系使用“估算方式”去計算各種復雜的百分比,估算方法中,最萬能的就是“放縮法”,將計算數據放縮到更容易計算的范疇,就可以節省大量的計算時間。
《申論》:重點復習“大作文”和“綜合分析題”
戴斌建議,最后一個月,考生應重點復習“大作文”和“綜合分析題”。大作文部分建議使用“角度法”和“探究式申論文體”。尤其是探究式申論文體,整篇文章應該告別簡單的羅列原因對策,整篇文章只選擇一個寫作角度,從“提出問題、歸納矛盾、分析后果、提出方案、上升高度”五個方向去寫一篇邏輯感比較強的論證式文章,這個才是真正的議論文,而不是策論文。
綜合分析題,應該加大公共管理素養的學習,學會采用辯證方式去分析問題,比如從“公平與效率”角度、“合法性與合理性”、“長期與短期”等角度切入,進行深層次分析,方能得到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