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炎yán “炎炎者滅,隆隆者絕。”出自《漢書·楊雄傳》。意謂不可一世的人,將走向滅亡的道路。 這里的“炎”是會意字,甲骨文字形是火上加火,表示烈焰升騰,熊熊燃燒。甲骨文和金文都象兩團焚燒的火苗。到了小篆形體時,直觀上“火”的形狀就不那么明顯了。《文字蒙求》說:“火光上也。”說得非常明白。就是到了楷書時,形體與小篆比較也沒有大的區別,細揣摩,仍能看出火焰熾烈的模樣兒。 “炎”字的本義是“火光旺盛”。也可以引申為“燃燒”。如《后漢書·章帝紀》:“今時復旱如炎如焚”。意思是說:今年又遭受旱災,土地象著了火一樣干裂。 還可以引申為“天氣炎熱”。如白居易《夏日與閑禪師林下避暑》詩:“每因毒暑悲親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有“炎帝”一詞,它是指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帝王。
炎黃子孫 湯飛凡是我國微生物科學的奠基者,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微生物學家之一。正是這個炎黃子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 為了使沙眼病毒在人眼內得到試驗,1958年元旦后的第二天,他將分離出的沙眼病毒讓張曉樓教授給他自己注入眼睛里。“如果科學研究需要用人做試驗,科學研究人員就要首先從自己做起。”這是湯飛凡的原則和格言。 三十年代,他同眼科專家周城滸合作,對沙眼病原進行研究時,除了做大量的動物實驗,還將日本學者研制的“沙眼桿菌”注入到自己的眼睛里。我國的黃熱病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和鼠疫活菌苗試制成功,都是第一個在他身上做的試驗。結果,沙眼病毒注入他的眼內所呈現的發炎癥狀,正是典型的沙眼病患者的癥狀。 他的研究成果結束了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科學家們對沙眼病毒的疑惑,為沙眼病源的研究掀開了歷史性的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