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楞嚴經》臨習指導

       鴻墨軒3dec 2012-11-21
       

      《楞嚴經》臨習指導  

      一、概說            
            《楞嚴經》石刻,嵌在泰山靈巖寺御書閣下門洞外左右壁上。《靈巖志》稱此石刻為“圓通經”,但據泰山碑刻專家姜豐榮考證,此石刻的內容為《首楞嚴經》中之部分偈語,是佛經中的頌詞,以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為句。
            《楞嚴經》石刻,首段偈語從“覺海性澄圓”始,至“真實心如是”止,書于宋元符二年(1099),錄自《首楞嚴經義海》第十八卷。第二段偈語自“妙湛總持不動尊”始,至“爍伽羅心不動轉”止,書于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錄自《首楞嚴經義海》第十卷。          
            《楞嚴經》石刻由四石組成,高皆39厘米。第一石寬163厘米,刻偈詞41行,滿行10字;第二石寬147厘米,刻偈語39行,滿行10字;第三石寬158厘米,刻偈語42行,滿行10字;第四石寬149厘米,刻偈語、題跋、題款36行,滿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徑皆3厘米,均為行書。其中最末4行題款為正書,字徑約1.5厘米。         
            書者蔡卞(1058—1117),字元度,蔡京弟,王安石婿,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熙寧三年(1070)與蔡京同登進士第,官至觀文殿學士、檢校少保。元豐中為中書舍人;哲宗立,遷禮部侍郎;紹圣四年拜尚書左丞;徽宗即位,黜知江寧府,連貶少府少監,分司池州;一年后,又召為中太乙宮使,擢知樞密院。          
            此石刻前段偈語書于元符二年,正是蔡卞官尚書左丞之時,后段偈語書于建中靖國元年,正是蔡卞貶少府少監分司池州之時。一年后,即崇寧元年將此二段偈語刻于靈巖,此時蔡卞已知樞密院。未見史料記載蔡卞到過靈巖,他與靈巖寺住持仁欽也毫無關系,那么此石刻形成的實際情況如何,其中又有什么故事,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圖為拓本局部)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史稱蔡卞人品低下,但歷代對其書法卻多有好評。宋《宣和書譜》稱:“卞自少喜學書,初顏行,筆勢飄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于大字。晚年高位,不倦書寫,稍親厚者必自書簡牘。”以書名自負的米芾對有宋一代諸多書家多有微詞,對上謂“蔡京不得筆,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臣刷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而獨尊蔡卞“得筆”(見《海岳名言》)。而明安世鳳步米芾后塵,在《墨林快事》中稱:“卞勝于京,京又勝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他把蔡卞推到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之上。蔡氏兄弟政聲不佳,史稱蔡卞上欺天子,下脅同列,中傷善類,其奸惡過章淳。但明王世貞則稱“其書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時以已意參之,蓋有書筆無書學者,要之不可以人廢也”,肯定了其學養與書品的關系。方豪以《斷碑集》名世。嘉靖元年(1522)三月六日,他見此碑發出了“方豪再觀,嗚呼!君子何以人廢書乎”的慨嘆。          
            由此可知,蔡卞“自成—家”得力于“得筆”。而米芾是書法史上第一個提出“得筆”概念的人。得筆就是得筆法、守筆法。米芾在《群玉堂米帖》中還說:“得筆則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精如椽亦扁。”這里“圓”、“扁”即指線條質量,“圓”即圓勁,指線條有立體感,“扁”即扁薄,指線條飄浮。“得筆”是書法線條的重要技術標準。初學行書,以蔡卞《楞嚴經》為范本也不失為正途。清王昶《金石萃編》稱此石刻“所書瀏漓頓挫,行法不減(米)元章,且通體完善,臨池家可以模仿也”。
            此石刻已收入由筆者主編、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瑰寶·泰山碑刻經典》。(右圖為《楞嚴經》拓本局部)

            二、藝術特征          
            行書有別于楷書的一個特點,就是行筆加快。它是在楷書基礎上的草寫與簡化。也就是說,它是運用一定的草法,部分地簡略楷書的筆畫,改變楷書的筆形,草化楷書結構而形成的,具有用筆比楷書率意、結體比楷書流動的特點。正因為行書既有楷書的嚴整,又有草書的流美,所以才形成楷法、草法有機結合的一種最能體現書法自身美感的新書體。蔡卞《楞嚴經》具備行書的全部特征,又有自己獨特的風采神韻。通過綜合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它具有如下六個方面的藝術特征: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一)用筆露鋒多、藏鋒少。由于行書比楷書行筆速度快,起筆和收筆往往順勢而為,所以筆鋒容易外露,自然形成露鋒多而藏鋒少的特點。行書多用露鋒,這樣不僅便于書寫,而且還可以加強點畫之間的呼應關系,使字的體勢顯得活潑、瀟灑。如圖一中“嚴”、“淺”、“消”、“亂”四字,起筆幾乎全用露鋒。          
            (二)點畫有俯仰、有牽絲。行書的點畫布置為求變化,往往順其自然,方圓藏露并用,俯仰向背并施。·如圖二中“無”字,橫畫、豎畫都較多,但藏露結合,姿態各異。行書由于書寫較快,當寫完上——筆而過渡到下一筆的時候,由于沒有把筆完全提起來,于是筆尖就自然順勢在紙上留下了過渡的痕跡,這就是游絲。試看《楞嚴經》運用游絲的幾個例字:圖二中“憑”字運用游絲將“馬”字的五個橫向筆畫和上下兩部分連綴起來;“能”字用游絲連綴了左右兩部和左右部的筆畫,使得它們一氣貫通;“非”字用游絲連綴了左右兩個部分。

            (三)起收轉折有方筆有圓筆。行書用筆的方圓,可以體現在點畫的起止處,但更多地是體現在筆畫轉折拐彎的地方。從拐彎處的形態而言,呈現方折或棱角之形的是方筆,呈現圓弧之形的是圓筆。方筆和圓筆在書寫時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圓筆不需要提、按、頓、折,只要隨著筆的運行順勢圓轉拐彎就行了;方筆則往往需要做一些提、按、頓、折之類的“小動作”,才會出現見棱見方的效果。如圖一中的“觸”字,有六個折筆,轉折互用,棱角和圓轉分明。“如”字左部,入筆和連筆全用連折筆,而“口”部用轉筆草寫,可見筆法豐富。再看圖一中的“弄”、“動”兩字,用筆的方圓也很鮮明。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筆勢有對立有統一。這里主要指點畫形態和結體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大多體現在點畫和結構的長短、粗
            細、方圓、欹正、曲直、疏密、擒縱、開合、迎讓、向背等方面。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中,二十余個“之”字無一雷同。“之”字僅三畫,書家注意了筆畫的長短、線條的粗細、筆鋒的方圓、點線的連斷、姿勢的斜正等等,字雖然相同,但筆畫卻沒有一個重復,字形結構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姿態,享譽至今,眾口皆碑。這種多變的行書筆畫避免了字的雷同與單調,使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楞嚴經》又何嘗不是!該帖中,“圓”、“通”、“獲”、“覺”等字大量重復,但無一雷同,由圖二中的四個“如”字可見—斑。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部件有省代、有位移、有混同。為提高書寫速度,使線條簡潔明快,行書中還常采用省略筆畫或互代筆畫的寫法。如圖一,“得”字左邊本來應有一個“雙人旁”,而這里卻被一個有明顯提按的豎向帶提筆畫替代了。再如圖一中的“凈”字,左邊本是“兩點水”,卻與“洞”字的“三點水”、“得”字的“雙人旁”寫法相同。特別是圖一中的“然”字,本是上下結構,下邊有四點,而草寫后卻發生了位移,成為左右結構。但省代、位移不能隨心所欲,而要有依據,一般應選擇名碑法帖中或大家熟知和常見的寫法。          
            (六)筆法有個性、有兼容。與各種書體相比,行書所包容的書體范圍最寬泛,它能兼容各種書體的筆法與結構。如在筆法上可將篆法、楷法、隸法等融入行書;在結構上,工整平穩的可以似楷書,飛動流走的可以似草書。行書的包容性,主要是由行書自身與生俱來的隨意性和可塑性所決定的。因此,行書無定形而體勢多變,無定法而異態紛呈。歷代擅長行書的書家無不是在行書的創作領域勇于開拓、變故革新而獨具風范。蔡卞的《楞嚴經》,熔楷、行、草三體于一爐,“蟬蛻龍變”,標新立異,獨具—格。蔡卞楷習顏真卿,從圖二中“通”字的鉤筆、平捺仍可見痕跡。他還借鑒了同代米芾的“橫推構”。而圖二中的“法”字,與“書圣”王羲之的用筆和間架結構甚為相合。有人認為王羲之和顏真卿是兩路筆法,而蔡卞的《楞嚴經》卻將二者結合得很好,如圖二中“能”、“直”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三、筆法
                筆法也稱用筆,它是構成書法的審美情趣、表現書家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歷來書家都十分重視用筆。現對蔡卞《楞嚴經》筆法進行—下簡要分析。
                (一)點          
            宋姜夔《續書譜》稱:“點者,字之眉目也,全藉顧盼精神,有向背,隨字異形。”點是書法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為豐富的筆畫,就像人的眼睛,具有傳神的特點。行書中點的形態比楷書要豐富得多,但其用筆的原理是相通的。          
            1.斜點。斜點與垂點是點中最基本的形態,其他點多由這兩種點變化而成。斜點一般是露鋒起筆,順勢向右下方按筆,將筆毫迅速鋪開再向下方作挫筆,邊挫邊提,然后順勢回鋒。如圖一中“云”、“議”二字之首點,“成”字之側點和“實”字之末點。如需出鋒,須將毫端收至點的中心位置。如圖二中“空”字之首點、“令”字之中點和“成”、“味”二字之末點均為出鋒點。
                2.直點。直點多用于上中點,形態像短豎,用筆也可參照短豎。如圖三中的“立”、“實”、“空”、“卞”四字的首點。

            3.撇點。撇點多作上中點,形態像短撇,用筆可參照短撇。例字如上一講“空”、“云”二字。個別的有點兒像回鋒撇。極少數的短橫,由于連帶原因,也寫作短豎。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垂點。垂點一般出現于字的左邊,如“寶蓋頭”、“豎心旁”、呼應點等。其寫法是露鋒落筆,向左下方按筆,將筆亳鋪開,再向右下方作挫筆,邊挫邊提,然后順勢回鋒。如圖一“空”、“寧”、“除”、“心”四字中的垂點。垂點出鋒時,應將筆毫收至點的中心然后出鋒。如圖二中“性”、“以”、“心”三字的左點和“門”字的右點。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橫點。橫點有的是點的橫寫,有的則是橫的點寫。寫法如短橫,露鋒起筆,順勢由輕至重向右橫出,收筆回鋒(有的出鋒,筆勢向左下)。如圖三中“遲”、“被”、“是”、“便”四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這里還要根據位置談一談。上點多在中軸線上,如果偏離了中軸線(一般偏右),則增加了動勢。在行書中,點的位置是較為靈活的,其平、側、長、短和是不是出鋒也較為多樣。如圖四中“方”、“亡”二字的上點不出鋒,“言”、“云”二字的上點則出鋒。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長點。長點即斜點之延長,寫法略似楷書,但是比較輕松自如,收筆以出鋒為多,大致有三種情況。其一,露鋒落筆后,向右下方中鋒行筆,由輕而重,漸行漸按,再向下方作挫筆,然后提筆回鋒。長點不出鋒可以增強穩重感。如圖一中“審”、“休”、“來”三字的最后一筆。其二,有些出鋒長點,不回到點的中部出鋒,而是直接向右下行筆,在按下后又提筆略向下曳,形成微微出鋒的效果,形同竹葉。如圖二中“獲”、“果”二字。其三,收筆處還可折鋒而出,俗稱帶鉤點。如圖二中“本”字之末筆(就此處的行筆順序而言)。          
            7.曾頭點。曾頭點首點露鋒入筆,右下按筆挫鋒后向右上出鋒接右點;右點承左點以短撇的筆法書寫。曾頭點均居字頭安排,呈上開下合之勢,呼應緊密。如圖三中“若”、“尊”、“首”三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8.左右點。其寫法是:順勢露鋒入紙,向左鋪毫作一垂點,提筆向右挑出后,順勢露鋒落筆作一斜點,收筆時可回鋒也可出鋒。左右點貴在一氣呵成,相互呼應。如圖一中兩個“真”字和“其”、“六”二字的下兩點。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上下點。上下點實際上是兩個出鋒斜點的組合,上點似短撇,下點像回鋒點,因提按幅度、出鋒方向不同,形態也隨之變化。如圖二中“寒”、“于”、“終”、“月”四字中的上下點。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橫    
            南宋姜夔《續書譜》稱:“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全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橫畫起筆有露鋒、藏鋒之分,收筆有出鋒、回鋒之別。
                1.露鋒橫。其寫法是:露鋒起筆,按下后提筆調鋒右行(略帶斜度),提起后略按,至長,頓筆回鋒收筆。如圖三中“十”、“方”二字之橫。          
            2.短平橫。其寫法是:露鋒斜落筆,順筆自輕而重向右行筆,至長輕收。有些短橫形態粗短,有些短橫起重收輕,有些則起輕收重,有的中間粗壯,形態各異。如圖三中“三”、“今”二字之短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帶鋒橫(又稱搭鋒橫)。其寫法是:由上一筆帶鋒順勢起筆,稍頓后即調鋒向右橫出,曲中生姿,至長收筆。如圖四中“元”、“無”、“宣”、“是”四字之主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上挑橫。其起筆、行筆與露鋒橫相同,收筆時稍頓,趁勢向左上方挑出,以呼應下一筆畫。如圖五中“真”、“是”、“無”、“此”四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下鉤橫。其起筆、行筆亦與露鋒橫相同,收筆時稍頓,折筆向左下方出鋒,與下一筆畫相呼應。此筆因用折法,故多呈方形。如圖一中“何”、“所”二字。          
            6,藏鋒橫。此橫多用于一字之主筆。它承上一筆收筆之勢,尖鋒逆入,然后輕提下按,筆毫歸中后,向右力行。此筆能平衡一字之重心。如圖一中“無”、“道”之長橫,皆為藏鋒。
                在《楞嚴經》中,當數橫在同一字中出現時,則注重在筆畫形態上求變化。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三)豎
                豎畫為字之體骨,以堅實為貴。《楞嚴經》的豎畫除了懸針與垂露外,還有帶鉤豎、弧豎等,變化豐富多彩。          
            1.懸針豎。其寫法是:藏鋒起筆,略頓即調鋒中鋒下行,至長提筆出鋒,形似懸針,不可偏側。懸針在豎行筆時要略取側勢,駐筆后迅速提筆出鋒;或均勻行筆,至筆鋒收斂后輕提。總之,收筆切忌太快,即使出鋒較尖細,也要力送到底,如圖二中“別”、“十”二字。特別是“十”字,豎雖短,懸針卻非常有神。
                2.垂露豎。起筆、行筆同懸針豎,至長回鋒收筆即可,如圖二中“稱”、“非”二字。
            行書中的豎不像楷書中寫得那么直,其形或傾側,或曲折。傾側狀的豎畫多在字的左右兩邊,收筆較為率意,常常露鋒,或向左鉤出,或向右挑出,落筆有輕有重,既可出鋒斜落,又可藏鋒正落,行筆時要避免粗細均勻。如圖三中“便”字的左弧豎、“性”字的帶鉤豎、“不”字的曲頭豎、“本”字的下重豎等。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行書中的豎不像楷書中寫得那么直,其形或傾側,或曲折。傾側狀的豎畫多在字的左右兩邊,收筆較為率意,常常露鋒,或向左鉤出,或向右挑出,落筆有輕有重,既可出鋒斜落,又可藏鋒正落,行筆時要避免粗細均勻。如圖三中“便”字的左弧豎、“性”字的帶鉤豎、“不”字的曲頭豎、“本”字的下重豎等。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帶鉤豎。豎畫有時帶鉤,與下一字相呼應,此鉤屬附鉤類。這時的鉤有兩種類型——左向鉤和右向鉤。
                左向鉤一般出現在字的末筆,短而銳利。其寫法為:中鋒向下行筆,至末端稍頓,向左下方鉤出。如圖一中“解”字右部的豎筆。          
            右向鉤多出現在字的左邊,鉤略長,以充實字中間的空疏處。其寫法為:中鋒向下行筆,至末端轉勢,稍頓后向右上方鉤出。如圖一中“隨”、“怕”二字左部的豎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弧豎。弧豎實際上是垂露豎的變形。有了弧豎,字的筆畫就有了向背的變化。它可分為左弧和右弧兩種。左弧參見圖二中的“聞”字左側的豎畫,右弧參見圖二中“轉”字左部的豎畫和“修”字左部和中部的豎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行書中并行的豎畫,要有長短、斜正和粗細的對比。連續排列的短豎,有時用點、撇代替,不可雷同。如圖三中的“界”字下部兩豎相向,“非”字兩豎相背,“無”字四豎起收和向背均不同,長短也有區別,中間的兩豎幾乎縮成了點畫,可謂變化多端。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撇          
            南宋姜夔《續書譜》稱撇、捺為“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撇有兩類,即短撇和長撇。短撇為“啄”,長撇為“掠”。其中長撇變化較為豐富,根據形態劃分,有短撇、長撇、柳葉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等。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短撇。短撇如啄,要寫得結實有力。其寫法是:逆勢露鋒起筆,隨即下按,頓筆后稍提以調整筆鋒,然后向左下方迅速撇出,如圖一中“僧”、“多”二字中的短撇。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長撇。長撇如掠,有較斜直的,有較彎曲的,都要寫得勁健沉著。其寫法是:露鋒或帶鋒起筆,下按作頓,稍提筆以調整筆鋒,然后向左下方行筆,爽利撇出。此撇上端稍直,中下段彎曲,動作輕緩,繼而向左下出
            鋒。如圖二中“念”、“元”二字的長撇。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柳葉撇。其寫法是:露鋒或由前一筆畫連勢帶鋒起筆,行至中下段略彎并漸重行筆,再向左下提筆出鋒。其形較飽滿,似柳葉狀。如圖三中“今”、“者”二字的撇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回鋒撇。其寫法是:帶鋒逆勢起筆,稍頓后即轉向左下行筆,至末端于收筆處稍頓筆,然后回鋒收筆,呼應下一筆。如圖四中“來”、“說”二字之回鋒撇。

            5.帶鉤撇。其寫法同帶鉤豎,露鋒起筆,漸重,順勢向左下行筆,呈弧形,至末端折鋒向上鉤出,筆勢向右上,貴能自然映帶左右,如圖一中“蔡”、“明”二字中的帶鉤撇。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曲鉤撇。其寫法是:順勢露鋒起筆,然后向右下行筆,至末端折鋒向左上鉤出,筆勢向左上,其形呈“S”狀。如圖二中“成”字的首筆。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反勢撇。其寫法是:由前一筆畫連帶順勢起筆,反勢向下作撇,收筆稍頓,如圖二中“度”字和圖三中“歷”字左佃rJ的長撇。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8.曲頭撇。其起筆與曲頭豎相同,側鋒落筆,向右移后再向左下撇出,如圖三中“有”字的曲頭撇。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直撇。其起筆較輕,筆勢與豎法相似,上半部較直,至中段后向左方運行,稍按后撇去。如圖四中“伊”、“塵”二字輕起,圖五中“更”、“明”二字撇出較平。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捺         
            捺畫舊稱“磔”,其用筆一波三折,呈曲線之美,是書法中極具活力又富靈性與美感的筆畫。《楞嚴經》中捺畫主要有斜捺、平捺、反捺等。寫捺貴能柔中見剛。          
            1.斜捺。其寫法是:露鋒起筆后略橫行,轉而順勢向右下行筆,由輕至重,至末端一頓即提筆出鋒空收,類似楷書的寫法。如圖一中“合”、“今”、“獲”、“界”四字的捺畫。《楞嚴經》捺筆此類出鋒較多。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楞嚴經》中還有一種斜捺,起筆同上,唯收筆欲出又收,是其一大特色。如圖二中“是”、“淪”和兩個“念”字的捺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平捺。其寫法是:由上一筆畫帶勢逆鋒起筆,然后向右下行筆,由輕入重,略呈波曲狀,至末端稍頓后即順勢出鋒。如圖三中“逆”、“返”、、“通”、“建”四字的平捺。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反捺,即以點代捺,如圖四中“束”、“來”二字的最后一筆。書法中凡字有兩捺以上者,必以點代捺,其原理與隸書的“燕不雙飛”同。有的反捺回鋒,如圖四中“凍”、“復”二字的最后一筆。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六)鉤
                《楞嚴經》鉤畫變化多端,姿態豐富。其形式有豎鉤、平鉤、戈鉤、臥鉤、豎彎鉤、背拋鉤、橫折鉤等。
                1.豎鉤。豎鉤大多為左向鉤,其寫法上部與豎相同,至收筆處稍頓,調鋒后向左上迅速出鋒。此鉤要求尖銳飽滿,有棱角,如圖一中“事”字之豎鉤。          
            2.平鉤。調鋒后向下垂直運筆,最后向左方水平方向出鉤的,稱“平鉤”,如圖一中“倒”字之鉤畫。調鋒后向左下方出鋒的,也稱“圓曲鉤”,如圖一中“聲”字的鉤畫。          
            3.蟹爪鉤。其寫法是:調鋒后向左方橫向出鉤,收鋒時再向上方出鋒。因其形如蟹爪,故名蟹爪鉤,如圖一中“尊”字末筆。此鉤源于王羲之《蘭亭序》,為米芾廣泛使用。蔡卞《楞嚴經》蟹爪鉤較“二王”、米芾更為渾厚柔和。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提鉤。豎鉤向右出鋒,稱為“提鉤”。提鉤大多出現在字的左下部或中下部,以呼應右邊。其寫法是一豎畫連接一提畫,但豎與提的結合處絕對不另起筆,如圖二中“既”、“根”二字中的提鉤。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蟹爪提。該筆畫因形得名。其寫法是:調鋒后向右方橫向出鉤,收鋒時再向上方出鋒,如圖二中“雖”字左下的提畫。圖二中的“滅”字雖為“氵”旁,但寫法同蟹爪提。
             6.橫鉤。橫鉤一般出現在“寶蓋頭”、“雨字頭”之中。其寫法是:露鋒或承上起筆,如寫橫畫,向右運行,至鉤處輕提筆,調鋒右上略運筆,最后向右下方略頓,向左下出鋒作鉤,鉤應短促有力,如圖一中“空”、“常”二字的橫鉤。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戈鉤(也稱斜鉤)。相傳唐代虞世南擅長此鉤,人稱其鉤為“虞鉤”。《楞嚴經》中戈鉤的寫法是:逆勢橫向落筆,頓筆,調鋒后,略帶弧度向右下運筆,至出鉤處稍頓,調鋒后以腕力向上得勢鉤出。鉤的角度一般根據下一筆畫來決定,如圖一中“哉”、“滅”二字的戈鉤。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8.臥鉤(也稱心鉤)。其寫法是:順勢露鋒落筆,由輕而重,向右下方弧形運筆,至鉤處向右下略頓,再折鋒,以腕力向左上微帶圓勢或方中帶圓鉤出。蔡卞《楞嚴經》“心”的臥鉤變化較多,如圖二中兩個“心”字和      “息”、“想”二字的心字底。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豎彎鉤(也稱浮鵝鉤)。其寫法是:以豎法起筆,至彎處轉鋒,向右行筆,轉角宜圓潤力勻,提筆暗過,出鉤處稍駐筆,得勢回鋒向上出鉤,力要送到鋒尖,如圖三中“先”字之鉤。          
            10.背拋鉤。其寫法是:橫畫承接上一筆,向右行筆,至轉折處頓筆調鋒后,向右下方弧勢運筆,到末端下按頓筆,然后以腕力向上方鉤出,如圖三中“氣”字的背拋鉤。
                11.橫折鉤。其寫法是:以橫畫起筆,行筆,然后調鋒向下作豎鉤。橫筆與豎筆相接處有彎和折之別,如圖三中“同”字為彎,“身”字為折。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七)挑          
            挑畫,古稱“策”,帶有鞭策之意。其用力在策本(起筆),得力在策末(收筆)。挑畫在漢字八種基本筆畫中最為簡單,但在蔡卞《楞嚴經》中,變化卻較豐富。如圖四中“持”、“如”、“殊”、“非”四字中的挑畫。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八)折
                折大致可分為橫折、豎折、撇折三類,下面分述其寫法。          
            1.橫折。橫與豎組合,先作橫畫,至轉折處稍提筆,再下按頓筆,調鋒后下行作豎畫,如圖五中“是”、“書”二字右上角的方折。此筆也可用圓轉代方折,如圖五中“圓”、“通”二字之圓折。橫與撇組合,轉折處以折鋒取方峻態勢的較多。如遇兩個橫撇折,則有方圓變化,如圖六“及”、“處”、“若”、”‘成”四字中的兩折。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豎折。其寫法是:先作豎畫,至轉折處稍提筆,下按作頓筆,調鋒后向右作橫畫,如圖一中“世”、“皆”二字。也可提筆暗過作圓折,如圖一中“世”、“出”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撇折。如為撇點折,則先作撇畫,至轉折處稍提,轉勢向右下作點畫,如圖二中“婆”字“女”部第一筆。如為撇挑折,則撇下后順勢下按頓筆,再作挑畫,如圖二中“楞”字左下的一筆和“云”字的第三筆。如為撇橫折,貝撇下后順勢下按頓筆,然后作橫畫,如圖二中“能”字的第一筆。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偏旁部首          
            部首指編纂字典時供檢索使用的某些字共有的偏旁(形聲字中一般都是形旁)或結構的一部分。偏旁則指合體字的一部分。由于漢字中合體字居多,而漢字的偏旁部首又是合體字的組成部分,因此掌握結構應先從偏旁部首
            開始。
                (一)左位          
            1.“十”旁。“十”旁有多種不同的寫法:撇短豎長,如圖三中第一個“何”字;有的撇長豎短,如圖三中的“佛”字;有的是楷意撇,如圖三中的“循”字;有的是草意撇,如圖三中第二個“何”字。而有的撇與豎作外撐或內弓之弧形。豎筆一般上輕下重,可以出鋒,以照應右部。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雙立人”旁。“雙立人”旁基本同單人旁,但由于兩撇的原因,豎筆一般較短,如圖四中的“復”字。圖四中“得”字的雙人旁則寫成了“氵”旁。          
            3.“扌”旁。“扌”旁有兩種不同形態的書寫方法:一種是橫、豎鉤、挑三筆像楷書那樣分開寫,如圖四中的“提”字;另一種是三筆相連,短橫平,提畫上斜,如圖四中的“舍”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木”旁。“木”旁將短橫向左伸出,將撇與捺縮寫成撇提,形成上松下緊、左松右緊的形態,在粗細、提按上均有變化。其書寫筆順有兩種,一種是先寫豎筆,一種是先寫橫筆,橫筆有平、俯、仰三式。無論是三筆或兩筆的“木”旁,都要注意不要跟“扌”旁混同起來,并要根據右邊偏旁的大小安排好寬窄與線條的粗細。如圖一中“根”、“權”二字的“木”旁。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氵”旁。“氵”旁根據用筆和位置的不同,又有兩點相連、三點均連、三點分開等寫法,三點的提按明顯,最后的挑點要略作呼應。兩點相連的寫法,有的作牽絲映帶狀。三點均連的寫法,是參照草書而書寫的。如圖二中“消”、“流”二字的“氵”旁。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礻”旁。“礻”旁的點可直可側,可出鋒也可不出鋒,橫豎化為一筆,撇捺化為撇提,重心一般偏低。如圖三中“只”字的“礻”旁。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7.“衤”旁。“衤”旁的一二筆寫法與“礻”旁相同,后寫撇豎筆,筆順按照“衣”字來寫。如圖三中“初”字的“衤”旁。          
            8.“讠”旁。在行楷中,“讠”旁一般寫作“言”;在行草中,先寫一點,再寫橫折、豎挑,就像現在簡化字的寫法。其首點有斷有連,挑筆有長有短,筆畫之間氣勢連貫呼應,變化細致微妙。如圖四中“誠”、“諸”二字的“讠”旁。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9.“月”旁。“月”旁有左右兩種不同布局。“月”在左部時,有兩種寫法:一是豎撇略往左斜,并帶有弧度,整個偏旁重心偏高,中間緊而兩頭松,如圖一中的第一個“脫”字;二是豎撇呈收勢,并略帶弧度,下緊而上松;如圖一中的第二個“脫”字。左部“月”旁在行書中的變化,主要取決于豎撇與橫折豎的弧形方向及
            組合而成的形態。需要注意的是,行書中“月”字中無論是橫是點,都要位置略高,便于成勢。在右部時,撇和豎鉤向背成勢。如圖一中的“明”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0.“犭”旁。“犭”旁有長短兩撇,筆順是先撇后彎鉤,下一筆有兩種寫法,一是直接寫提筆出鋒以接右部,另一種是寫成撇筆回鋒再寫提筆出鋒接右部,如圖二中的“猶”、“獲”二字。          
            寫“犭”旁需要注意兩點。其一,長撇與短撇不能平行。為了打破這種平行,有的干脆將長撇與豎鉤的彎頭連成一環形,如圖二中的“犯”字。其二,為了跟弧形和撇畫形成對比,豎鉤除彎頭部分外,應寫得較直;或者相反,撇畫中有一筆較直,則豎鉤稍彎,這樣便于曲直對比。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1.“十”旁。“十”旁形態主要有三種,即一豎兩點、兩點相連和左右兩點連成橫的“十”字形。在書寫上都是先寫兩點,再寫長豎,兩點位置要略高,如圖三中的“悟”字和兩個不同寫法的“性”字。
                “十”旁可根據右半部分的長短不同而進行整個部首的長短變化,兩點左低右高、左大右小,而且互相呼應。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2.“纟”旁。“纟”旁有三種形態:一是上下基本齊寬,如圖四中的“緣”字;二是略帶弧勢,如圖四中的“結”字;三是草寫法,如圖四中的“縱”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右位   
                1.“刂”旁。“刂”旁首筆作側點,變化在豎鉤上,既可楷寫出鉤,也可不出鉤,如圖一中的“剎”、“則”、“倒”、“則”四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女”旁。“女”旁主要有三種:一是楷寫,一二筆撇橫相連,三四筆楷寫,如圖二中的第一個“教”字;二是前三筆相連,第四筆用反捺,如圖二中的“故”、“救”二字;三是草寫,四筆相連,用反捺回鋒,如圖二中的第二個“教”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頁”旁。“頁”旁有繁簡兩種寫法:繁寫近楷,與楷書不同的是兩橫常作連續的兩點,而上面橫撇往往連寫;簡寫似今之“頁”字,用筆較為流暢。如圖三中的“順”、“顛”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戈”旁。“戈”旁最關鍵的一筆是戈鉤,它筆畫長,運筆時要用腕力,甚至要以肘帶腕。“戈”旁在不同字中有不同的寫法,有的戈鉤較彎,有的較直,有的直而斜;鉤筆有的出鋒,有的不出鋒。如圖三中的“威”、“識”二字。
             (三)上位          
            1.“艸”頭。“艸”頭在行書中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以求變化:一種是分四筆寫,如圖一中的“莆”字;第二種是分三筆寫,即先寫兩點,再寫一長橫,如圖一中的“花”字;第三種是草寫,是第二種的連寫,一氣呵成,如圖一中的“落”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黨”字頭。“黨”字頭中豎較短,不壓橫筆,點橫鉤三筆連寫,橫筆較輕,如圖一中的“常”字。
                3.“竹”頭。“竹”頭有繁、簡兩種寫法:繁寫時兩撇畫交代清楚,橫點化為一筆,如圖二中的“符”字;簡寫時由三連點組成,如圖二中的“筆”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宀”頭。“宀”頭要寫得好看,有這樣幾個要點應掌握:一是要寫得稍大些;二是上點、左點與橫折鉤相連,但上點、左點可連可不連;三是左點與橫折鉤的寫法,可先寫一點再寫橫折鉤,也可一筆連成。如圖二中“定”、“寶”二字。
                5.“學”字頭。“學”字頭有繁、簡兩種寫法,繁寫近楷,簡寫似今“學”字頭,如圖三中兩個“學”字。
                (四)下位
                1.“心”字底。《楞嚴經》中,“心”字底的主要變化在臥鉤和后兩點上。如圖三中“息”、“想”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女”字底。“女”字底一般橫較長,主要變化在撇折上。常見者如圖四中的“安”字。撇折圓寫時取草意,如圖四中的“婆”字。          
            3.“…、”底。“…、”底以四點分開寫較為少見,而常用四點、三點以提按筆法相連或用曲線寫成,排列較平。曲線寫法亦有提按起伏的變化,如圖四中的“照”字。有的字中,四點僅以—橫代之,如圖四中的“無”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包圍          
            1.“廣”字頭。“廣”字頭一種寫法是先寫一點,然后一橫,橫畫與撇畫不連筆;另一種寫法是橫與撇連成一筆寫。如圖一中兩個“塵”字。當“廣”字頭下的筆畫較為放縱時,“廣”字頭的撇畫宜作收勢;而“廣”字頭以下筆畫較為緊湊時,“廣”字頭的撇畫可寫得飄逸些;如圖一中的“應”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辶”旁。“辶”旁又稱走之底。走之底在行書中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一種是在左邊起側點,然后橫折橫撇,如圖二中的“達”字;有的將橫折橫撇簡化為一斜直筆,如圖二中的“還”字;還有一種草寫,將點之后的所有筆畫以一波線或弧線代替橫折橫撇,這樣便于收勢,也便于呼應下一字的起筆,如圖二中的“通”字。多數,情況下,行書的走之底左邊點與橫折橫撇連在一起,如圖三中的“迦”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門”字框。“門”字框往往用簡略的寫法,如圖三中“關”、“門”二字。
                五、結構
                (一)獨體結構
                獨體字是指不和其他結構單位發生搭配關系的字。建構獨體框架的字,重在合理安排各種筆畫和巧妙處理它們的關系。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筆畫的長短安排。獨體字雖然相對于合體字來說筆畫較少,但筆畫組合仍需長短搭配,尤其在一字之中出現相同的筆畫,更不能長短一律。如圖四中“十”字橫豎兩筆,橫筆取斜勢,豎筆有弧度。長短筆畫的安排關鍵在于突出主筆,弱化次筆。字有主筆,則四面呼吸相通;主筆不佳,則余筆皆敗。圖四中“心”字的臥鉤、“于”字的豎鉤,皆為字之主筆。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筆畫的間距安排。均衡平穩是書法審美的基本原則。字的端正與秀美主要取決于筆畫組合所產生的各種空間與距離,而間距勻稱則是掌握結構的第一要求。獨體字的筆畫較少,在安排結構時,要盡量做到筆畫之間的距離勻稱,但勻稱并不等于平均,絕對勻稱的結構只會使字顯得機械刻板。如圖一中的“上”字短橫取斜勢、“云”字短橫寫成一點,顯得很靈動;“水”、“末”二字,筆畫方向不同,但很有情趣。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筆畫的斜度安排。行書獨體字中,可以說沒有絕對的水平或垂直的筆畫,每一筆都有一點兒斜度,如圖二中的“方”、“乃”、“求”三字。“斜筆”在字中的位置和角度直接影響字的重心與結構的平衡。一般來說,字中的撇和捺,其斜度大約以45度為宜。斜度過大,字易松散;斜度過小,字易拘束。在安排筆畫的斜度時,還應根據筆畫自身的長短、粗細及書體風格等因素而定。筆畫短而細且靠上的,斜度可稍大些;筆畫粗而長且靠下的,斜度應略小些。寫時要統籌安排,隨機應變。撇、捺末端的連線一般與橫平行,如圖二中的“今”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筆畫的相接安排。行書筆畫的流動性,使獨體字內部筆畫之間相接較頻繁。相接的筆畫重在尋找恰當的相接點,選點不正確,則字形不美。如圖三中的“交”字捺筆接點、“本”字下橫接點、“不”字三筆的接點和“自”字撇筆的位置安排均妙不可言。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5.筆畫的相交安排。筆畫相交主要是指橫與豎、撇與捺的相交。行書的筆畫相交雖無絕對的標準模式,但有一定的原則可循。獨體字結構筆畫相交的原則,概括起來講,就是要平衡字的左右輕重。具體地說,橫豎相交,橫要取斜勢,中豎要偏右,如圖四中的“年”字。撇捺相交,左撇的角度與右捺的角度要大致對應相等,如圖四中的“支”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6.筆畫的相鄰安排。在獨體字結構中,除筆畫相接、相交外,便是筆畫相鄰了。相鄰是指筆畫接近,而不是相連。筆畫的相鄰安排要考慮點畫呼應、字形穩定,如圖四中“云”字的兩點、“分”字的右點。
             (二)合體結構
                1.上下結構          
            一是上下兩部結構,有上寬下窄、上窄下寬之分。前者一般上展下收,下部筆畫多數被控制在中宮,而上部筆畫則可向左右延伸,使字體結構產生較明顯的伸縮對比,并作用于字的平衡。如圖一中的“擊”、“聲”二字。后者上窄下寬,上部筆畫多數被控制在中宮,其下部則由部分筆畫向左右延伸,成為外延的主要形式。此外,在組合搭配時應上緊下松,即上部相對短些,下部相對長些,并向左右舒展。如圖一中的“畏”、“異”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是上中下三部結構。因其形體較長,書寫時在保持本身自然姿勢的前提下,應首先考慮豎向筆畫不宜過長,即上中下三個部位相應寫得扁些,再通過某些筆畫的左右外延而構成一個較完美的多邊字形。此類結構因各部位橫置筆畫伸縮各異,通常有上寬中下窄、下寬上中窄、中寬上下窄等組合形式。如圖二中的“會”字為上寬中下窄形式,“舜”、“勞”二字為中寬上下窄的形式,“慧”字為中窄上下寬的形式等。其組合安排,往往受書家的主觀因素影響。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2.左右結構  
            一是小大不均的左右結構。左右結構的字,左偏旁較簡單或右部形體較寬者,一般寫成左讓右的形式。但是,各部位筆畫所占位置應使字的重心保持平衡,如圖三中的“海”、“稱”二字。而右偏旁較簡單或左部體形較寬綽的字,一般應寫成右讓左的形式,如圖三中的“虧”字。從結字的規律來看,左右結構類型的字,其主體本身中部無需分布均勻,有的字甚至可以在中部留出一大塊空間,以獲得強烈的黑白對比效果,“海”字即顯示了這種“布白”形式。《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二是左右均等的結構。這類結構主要是對左右的寬度而言。至于左右的高低,則不能同等相待。其組合形式多上下參差,如圖三中的“報”字。   
            三是筆畫穿插的左右結構。左右結構的字中,左右兩部分有時筆畫交叉或相連,稱為左右穿插。每一種左右結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穿插、迎讓。書寫時,應使中宮密度增加,字勢緊密,外展筆畫則考慮疏松,形成一定的黑白對比,如圖一中的“妙”、“聽”、“院”、“明”四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四是左右不齊的結構。在左右結構的字中,左面部分縱向筆畫較短,而右面部分縱向筆畫較長的形式,稱為左短右長。這種字形,大多是左面部分本身形體較短,右面部分本身形體較長,從客觀因素上決定了它的組合形式。此外,還有左讓右、左右穿插的形式。當然,各種形式之間都有相互的關聯。如圖二中的“唯”、“幻”二字,其左右兩部分長短懸殊的同時,穿插、互讓等形式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另外,有的字左長右短。如圖二中的“加”、“和”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五是左中右結構。左中右結構的字,也有多種組合形式,如左右寬中間窄、右部寬左中窄,或者,左部寬中右窄等。此類字形體較寬,書寫時凡遇到橫畫或其他橫向筆畫,則應該相對收斂,尤其是中間部位的橫向筆畫,更不宜向左右伸展。其他各部位的筆畫亦應相互避讓,互相穿插。此外,中間部位的位置安排要合理,或偏左、或偏右、或居中;都應使字的整體結構緊湊、得當。如圖三中的“識”、“微”二字。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3.包圍結構   
                包圍結構可分為全包圍結構和半包圍結構。
                全包圍結構的圍框不要四面封口,要注意留“出氣口”,并注意姿態變化。如圖三中的“圓”字。
                半包圍結構又可分為下三面包圍結構、上三面包圍結構、左上包圍結構、右上包圍結構和左下包圍結構等。
                上三面包圍的字,如圖三中的“同”字,被包圍部分居于中宮,成為主體確立的主要對象。其他半包圍結構的字,大部分被包圍的筆畫,應或左或右地偏向一方,以求得整體平衡。

            六、臨習注意事項    《楞嚴經》臨習指導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一)認真讀帖,把握精髓。蔡卞“自成一家”,貴在“得筆”。“得筆”就是得法、得筆法。所以臨習《楞嚴經》,首先要對《楞嚴經》的取法趣尚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蔡卞雖“初學顏行”,但《楞嚴經》的取法、結體、章法多有“二王”書派精神,是顏真卿與“二王”的“混血兒”。其用筆在凝練厚重的基礎上又融人了嫵媚天真的情趣,沉穩卻無僵直之態,拙中藏巧,圓中寓方,輕重緩急,無不如意。為便于了解蔡卞書風,特將蔡卞墨跡《雪意帖》(見右圖)列于此,以便對照揣摩。          
            (二)由對臨到意臨,追求形神兼備。南宋姜夔《續書譜》曰:“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所以臨習《楞嚴經》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對臨后,可根據其基本精神進行整合性的訓練,以張揚原帖風貌,從“意”的角度來表現原作。這個階段可以比較自由隨意些,注意放開筆勢,但也不要隨意涂抹。          
            (三)積少成多,循序漸進。對一個碑帖,從臨摹到用來創作的過程是十分漫長且需要不斷完善、提高的,即便是大書家也將終生臨帖作為日課。而要在短期內檢驗臨習效果,實現從臨習到創作的跨越,采取由少字到多字、集字以成篇的辦法,也是一個被實踐證明了的捷徑。其做法是:將書寫內容從《楞嚴經》中挑出來反復臨習,由對臨到意臨,由形似到神似,然后整合風格,一書而就。這樣,既有《楞嚴經》面貌;也會比較和諧統一。但是,要成為一個熟練駕馭一帖乃至熟練駕馭一種書體的書法家,則必得吃透一帖、兼習眾帖、融會貫通不可。而要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書法家,還要多讀書和修身養性,方能修成正果。學書既要有“書筆”,還要有“書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久久毛片少妇高潮| 成人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一进一出抽搐大尺度视频| 午夜美女裸体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 深夜释放自己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五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免费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精品 日韩 国产 欧美 视频|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超碰97|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