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上海游記 漫話蘇州河之一 東方海曙
參觀世博后,想寫幾篇游記,但不知從什么地方下筆。覺得能見證上海成長的,也就是蘇州河了,也就是說,蘇州河看著上海一天天長大的。于是,就先從蘇州河寫起吧。選了這個題材,發現犯了一個大錯誤,題目太大,素材繁雜。蘇州河有著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辛酸,大量的人文和歷史,又加上近代西風東漸橋頭堡的地位的上??焖僮冞w,蘇州河,已沉默而無語。思索再三,無從著手,幾欲放棄。最后想,好歹寫點文字吧,權作留念。 本文題目為漫話蘇州河,實在是文題不符。蘇州河乃吳淞江下游,流過上海一段的稱謂。但為了窺其全貌,仍以吳淞江道來。文中除蘇州河指吳淞江下游外,松江、吳松江、吳淞江,皆指古之松江。 寫作過程中參考了一些文獻資料,因材料繁雜,恕不一一注明出處。 參觀世博期間,看到蘇州河水重又泛清,在高樓林立穿行著,便有了徒步蘇州河的設想和沖動,只是時間關系不能如愿,但還是抽出時間走上一小段,舊河流水,老橋新姿,漫步河邊,如友絮語,在邂逅中獨自躑躅,蘇州河一如從前,緩緩地流淌,那一河的歷史風云,無言地東流而去,轉身復不相見。 蘇州河,是吳松江流過上海市的這一段的稱謂,而且時間也很短。 一條遠古的河流,它牽了幾千上萬年的歷史,日日夜夜穿行在江南大地上。而它對江南,對于上海確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條河,伴著潮漲潮落,時而酣暢地舞蹈,時而優雅地漫步,一如婷婷的少女,奔涌著她的熱情,見證著江南成為一個人文爛漫的絢麗之地。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點綴著五彩的音符,呼應著華夏文化的成長,吳淞江為上海孕育了誕生的環境,目睹著它的成長壯大,見證了它成為一顆東方明珠,閃耀在東海之濱。
上海游記 漫話蘇州河之一
東方海曙
1
是什么時候,江南,已是花開。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瀕海貫江,山水平遠,湖沼縈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古人眼中這一大片土地,是秀美而神奇的土地,山水旖旎,秀高幽深,孤城暮角,煙水茫茫,平沙落雁,這就是古代江南的景象。處在東海之濱的上海,這個國際性大都市,又在何時迎接日出東海的那一縷晨曦? 讓我們越過時空的煙云,回望一下遠古時候的江南,有多少不禁的回首中,感慨歲月變遷,滄海桑田。 歷史告訴我們上海還很年輕,不但是這座城市,連上海這片土地也很年輕。據專家研究,距今7000至6000年,上海西部才從東海退出,形成陸地,但在成陸初期,地貌形態并不穩定,屬濱海湖沼平原類型,地勢較低,受潮汐影響,環境惡劣,所以至今秦漢之前的出土文物不多;在距今3000—1700年,上海中部地區成陸,這個時期上海人類活動的遺跡就較多了,從出土文物看,上海中部的開發早期多集中在南朝及隋唐時期;浦東成陸時間大約在距今1700—1000年的時間里,據發現人類活動的遺跡來推斷,這個時期已經北宋年間了。 如果追溯更早的時間,上海地區,不僅僅是上海,我國大陸東部地區,在數億年間,反復在海水中進進退退,起起落落。在我國經歷的4次冰期里,東部也是海陸變遷最大的時期,直至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時,東海的一部分成為陸地。近代海域研究,東海海底尚存大量古河道,河口沉積物,三角洲等遺跡,甚至大陸與臺灣之間亦有陸橋相連,陸橋兩端均發現人類骨骼化石,據研究,最早時期的大陸人亦是通過這條陸橋通道進入臺灣的。 盛冰期過后,厚達幾公里的冰蓋消融,海平面升高,一部分陸地重又沉入海底。由于地殼壓力減輕,地幔產生一個回彈過程,如地面升高、地貌改變、地幔物質向高緯度古冰蓋地區回流等等,它對地球的影響在很長一個時間里不會消失,所以,在劇烈的地質運動過后,往往在很長時期內,局部的地質運動仍不能停止。并且,在地?;亓鬟\動過程中觸發地震和海嘯等等,也會造成重大的災害,因此我在想,才剛剛發生的日本大地震,是否就是冰期后時代的影響所致?當然這只是玩笑話而已。 寫過這一小段,頗有感慨,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人類歷史如此的渺小,在龐大的地質史年代里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那么,在我們現有人類生命及微生物生命之前,地球及太陽系或者銀河系里又發生了或發生過什么?人們在苦苦地探索,試圖在浩瀚的宇宙里尋找自己前世今生的坐標,透過團團稠密而變幻的星云,脧巡久遠而渺茫的信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視線也越來越長遠,而更多的未知數鋪天蓋地般的襲來,窮其人類的智慧,又能幾何?然而人類又是偉大的,這種偉大在于,以一己之軀,包容天地,胸有谷壑,萬元歸一。人類是逐漸學習進步的。學習一點宏觀知識,明白自己身處的歷史客觀環境,在千萬年的天地間行走,你的心胸會變得寬廣博大,做事看問題會有一個足可從容的角度、俯仰回旋的空間,不至于逼仄而促狹。
2
遠古時期的江南是一片水鄉澤國。關于江南,這既是一個地理區域概念,又是一個政治和文化的概念。廣義的江南,包括長江中下游至嶺南以北的廣大地區,狹義的江南特指長江下游的長江和錢塘江水系即大體以上海為圓點的蘇滬皖浙贛閩的全部及一部分的扇形區域,本文不作深入討論。無論廣義或狹義上江南,它的地形地貌大致在燕山運動時期就已確定。 燕山運動使江南古陸發生重大構造變化,浙西山脈升起,褶皺隆起。太湖地區,中心凹陷下落沉降,形成古湖盆。在第四紀晚更新世玉木冰期的后期,由于冰川消融,海退變成海進,這片土地又遭海浸,太湖東、西部形成瀉湖,其周邊地區亦成為淺水海灣。此后由于長江和錢塘水系的泥沙沉淀堆積,古河口逐漸形成沙嘴,終于使海岸線閉合,太湖最終在綜合因素的影響下,與大海分開,形成了古太湖。 由此可以推斷,古太湖地區的成陸時間應在第四紀晚更新世末期。在此后的很長時間里,太湖平原逐步向大海擴展,成陸面積越來越廣,以至成為河網密布,湖蕩眾多的大面積湖蕩平原以及水網平原。由于氣候與地質運動相互作用,在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里這片地區海水與陸地交替浮沉,以至于近幾千年來,亦多次水陸變遷,因此廣泛分布著的人類早期活動的遺跡,如馬家浜、崧澤和良渚文化遺跡等在這一地區多處發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江南這片土地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始終與水為伴,太湖與周邊地區的江河是否清流安瀾,就成為這個地區的首要問題,水害漫患,災季滂沱,將幾千年來的長江三角洲反復浸潤,造就了水色天香的底蘊和文化特色,以至于今天的江南依然鐘毓靈秀,清澈而嫵媚。 《尚書·禹貢》云:“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大意是,在淮河與大海之間就是揚州,彭蠡澤已經蓄積了深水,那一帶的島嶼也可居住了,三條大江已經導水入海,震澤不再泛濫亦可安流了……。這里的震澤就是指古太湖。據專家研究,古太湖遠比今天廣而闊。古太湖古人有許多稱謂,比如具區、笠澤、五湖等,而五湖之稱與太湖早期形成有關。張勃《吳錄》載:“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為名?!薄洞ㄖ尽吩?;“太湖有五道口,則謂之五湖?!薄妒酚浾x》、《吳地記》的解釋為“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這一段記載說明古太湖的零星而分散,面積遠比現在大得多,大體上常州經江陰至常熟一線,南達杭州灣北岸,東至昆山、金山一帶,西臨溧陽、宜興、長興的丘陵地區。 史書記載,遠在秦漢,太湖面積比目前小很多。據成書于戰國至東漢時期的《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太湖周三萬六千頃”,漢制每頃當今七十畝,共折含二百五十二萬畝,一千六百八十平方公里,只相當于今日太湖面積的百分之七十。 唐宋以后,下泄水道不暢,太湖湖面遂又擴大,到了近代,太湖呈不斷萎縮之勢,清末時期編纂的《太湖備考》一書稱,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銀濤雪浪遠接天。”解放前太湖面積有2500平方公里,目前在2338至2250平方公里左右。太湖湖岸總長405公里,據統計1967年有進出河道315條,1980年有220條,現有入湖河流70余條。至20世紀60年代,太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蕩有165個。唐代湖水可達吳江塘岸,洞庭東山和西山原為湖中兩大島嶼,東山現已成半島。今天,太湖仍在萎縮,這是后話。 其實,不僅是今天,從古至今,太湖水的流瀉與流向就成為歷代所關注的問題。事實也是如此,從最早見于記載的大禹時代起,直到近代明清時期,無論是春秋時的春申君的吳國,還是秦漢到唐時期的會稽郡吳郡、宋元明清的平江府松江府,治水,一直是首要任務之一。這時本文的主人公,吳淞江(蘇州河),正式而隆重的登場了。 唐宋以后,由于長江三角洲的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地帶大量堆積,原來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也在海潮的倒灌下,東江和婁江相繼淤塞,吳淞江也日趨束狹,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發生泛濫,使太湖中部平原洼地沼澤化。不僅太湖本身水體面積擴大,并在其東、北部先后形成了大小零星的湖泊,今太湖以東的澄湖(舊作陳湖),傳說為唐天寶六年(747年)陸地下陷而成,故一作沉湖。淀山湖(又名薛淀湖)最早的記載見于北宋郟僑的《水利書》,是在東江湮沒以后形成的。蘇州與昆山之間的陽澄湖則與婁江的湮塞有關。這就是說,三江的淤塞與阻滯,使太湖的面積擴大,并在其尾閭一帶出現了湖泊廣布的局面。 經過幾千的變遷,這三條江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已不復存在。只有吳淞江雖然下游幾經淤塞,屢經整治,河流改道,河道變遷頻繁,但依然奔流通海,發揮著重要作用。 吳淞江最初發源于古太湖的古三江口,大體在今蘇州東南三十里一帶。 那時的吳淞江,江面浩瀚,白浪滔天。唐代以前的松江,南從今吳江市菀坪菀北村一帶的浪打穿(浪打穿,古地名),北至瓜涇口的太湖水域,都是古松江上源,是太湖水主要下泄水道。唐代的時候,為方便交通在松江源口筑了一條吳江塘路,人為使江流減弱。據《松江舊志》載,唐時河口處寬二十里。宋慶歷年二年間,又在蘇州、平望之間筑松江長堤,橫截江流,慶歷八年建有吳江垂虹橋,也叫長橋,仍是松江第一要口,寬千余尺。至明代,洞庭東山大缺口逐漸淤塞,形成狹長淤淺的東太湖。此后,吳江長橋河淤淺為兩條細流,松江進水口北移,瓜涇口遂成吳淞江源頭,但泄水量已大不如前了。 秦漢時期的帝王對江南水利并沒有什么建樹,到是三國時期的孫權興修水利方面很有作為,修筑東興堤,開運河,推行屯田,進行圩田塘浦建設。專家研究,圩田塘浦可能就是東吳時期屯田制的產物。 晉時永嘉之亂,中原人大規模遷往南方,不僅帶來了北方文化,還由于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手的大量涌入,衣食需求的日益增長,加快了南方的開發進程,宋、齊、梁、陳時期戰事頻繁,但水利建設還是得到了發展。當時太湖邊上的海虞縣,有二十四浦,排澇灌溉,遇旱無憂;低洼之地筑圩成堤,足以御水,而澇亦不患,以故歲常熟,從此改名為常熟縣。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治水開發取得的成就。然而,開發過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圍湖墾田,截水筑堤,不顧長遠,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大動干戈,人為使江河改道,隨意改變江河自然面貌,為后世水利埋下了禍根。到了唐宋時期,唐開始裁減營田水使,水利設施得不到維護,水患開始抬頭。盲目圍墾日益加劇,圩田建設失去節制,到了宋代圍湖墾田到達頂峰。除此之外,對水利規律認識不夠,亂建塘路,也是極大的失誤。 唐憲宗元和五年,蘇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為路”,在運河西岸筑成了數十里長的吳江塘路,也就是江南運河蘇州平望段的西堤,同時又是太湖東南堤岸的一段。在太湖的泄水口建造了一座橋,以方便纖夫通過,橋長三百多米,有五十三孔,王仲舒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寶帶。這就是寶帶橋的來歷。由于當時湖水入吳淞江之口相當寬廣,洪水宣泄的問題還沒有引起重視。塘路有效地切斷了太湖水向東漫溢,從而使原受湖水淹沒的許多地區露了出來,并在以后逐漸被人開墾。吳江在唐朝僅是一個小鎮,后來的五代時期即設立為縣,這與塘岸兩側土地的圍墾和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是分不開的。 慶歷二年,為了便利漕運,又在吳淞江和太湖之間筑了一條長堤,橫截五六十里。慶歷八年,還在太湖入吳淞江的泄水口修建吳江長橋,以溝通吳江對外的陸路交通。這些只顧交通運輸不顧太湖自然生態的蠢事壅阻了湖水下泄,加重了下游河港的淤塞,導致水災增多,大批圩田被淹。 宋元之后的統治者,對江南水患有著切膚之痛,決意采取措施,治理太湖水系。宋元兩朝中央政府都設置了都水監等機構,兩宋及元代的四百余年中,較大的海塘工程有將近二十次。由于矯正宋初對于水利的輕視后進行了多方治理,太湖流域在宋元時期成為全國水利田最為密集的地區。但是由于根本病因沒有祛除,治療難免事倍功半。 明清時期,由于太湖地區雖不大,繳納的賦稅卻“實當天下之半”,太湖水系理所當然地受到重視+關照,得到多次治理。此時,古代導水入海的“三江”中,婁江、東江早已湮沒,僅剩一條吳淞江。 “深廣可敵千浦,”支流眾多,長達二百六十里的吳淞江,到了明清一朝,已是水弱勢減了。雖然對吳淞江多次進行疏浚治理,但由于整個太湖水系已發生重大變化,下游三角洲地帶的成陸速度加快,以及下游生產生活對吳淞江的蠶食圍墾,致使江面愈來愈窄,泄洪能力越來越弱。對吳淞江影響比較大的,要算“掣淞入瀏”和開挖范家浜了,此后又經多次治理,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由外白渡橋入黃浦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 在治理太湖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范仲淹了。此公原籍太湖邊的蘇州,一說陜西邠州(今陜西省彬縣),一生到過許多地方,曾任蘇州知州。景祐年間蘇州大水,范仲淹率眾興建疏浚蘇州白茆、滸浦等港浦工程,使蘇州的積水不但可泄入東南方的吳淞江,而且可向東北排入長江。范仲淹還準備將介于華亭、昆山之間迂回四十余里的盤龍匯截彎取直,使太湖水東泄入海更為順暢,可惜未及付諸實施,便調回京師任汴京知州。他對江南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體系作了充分研究,著有《條陳江南、浙西水利》等專著,對后世太湖治水影響很大。 與范仲淹同樣為歷代治水范例的還有一生兩次出任杭州地方長官的蘇東坡。一次是任通判,一次是任太守。在任期間與之后曾任杭州剌史的白居易一樣儲糧賑災,興修水利,踏踏實實為民辦事,廣受好評。 宋元及其以后,是太湖水患最為肆虐的時期,對吳淞江的治理也越來越頻繁,由此也出現了一批體恤民情,專于治水的官吏。他們或著書立說,或上請朝庭,開議堂施政計,精心組織太湖水系的整治,很受民眾好評。這樣的人物很多,能開出長長的一串,比如根據太湖水域歷史經驗,精心撰寫《吳門水利書》集中體現了治水方略的郟亶、郟僑;曾向朝廷獻其所著《吳中水利書》的單鍔,就連擔任杭州知州的蘇軾對《吳中水利書》也頗為贊賞,其提出的疏泄為主的治水思想,對后世太湖治理影響很大;還有曾主持開浚吳淞江,撰有《浙西水利議答錄》等專著的任仁發、《論三吳水利》的作者周文英、《水利議——開吳淞江》的作者歸有光,明朝戶部尚書夏元吉,包括著名的清官海瑞等都主持或參與過太湖流域的治理,對疏浚吳淞江有著突出的貢獻。 吳淞江從蘇州始,長約一百三十里,這條江最輝煌的時候算來應該在六朝時期。那個時候,吳淞江的入??谠诮袂嗥謻|北的青龍鎮現在的舊清浦一帶,現在的上海市中心區域,大部分還在海底呢。 因為有了這條江,人們順流或溯水,撐一只竹篙,便可走四方。江流千古,春江水暖,便衍生出許多故事來,有了故事傳說,便可代代流傳,到了今天,也許人們已經有些淡忘,但它確實發生過的那些尋常與傳奇的種種,卻一直未曾遠走。江面上風起微瀾,輕霧未散,船歌仿佛重又響起,把人帶回那洪荒的歲月…… 松江水寬二十里,盛產魚蝦,附近聚落的人們,在江邊用一種竹柵,圍住一小片,網住魚蝦,以此為生。這樣一個竹柵人們稱為“滬”(滬字后被簡化為滬)。陸游詩云:“別浦回潮魚滬密,孤舟春近雁沙溫?!眳侨R詩:“插竹侵沙魚扈短,篝燈映草蟹碕空。”滬就是指此。還有人更為詳細的解釋:“插竹列海中,以繩編之,向岸張兩翼,潮上而沒,潮落而出,魚蟹隨潮礙竹不得去,名之曰扈?!膘韬髞碛旨恿巳c水,與滬通用。后來的人們為了避免與滬瀆地名的誤讀,又將滬改稱為“籪”稱“蟹籪”。 滬因其退潮時象閘一樣,閘住魚蟹,有人說,今天的大閘蟹的名稱即此而來。據有學者云,大閘蟹之閘原系對蟹的一種烹飪技巧而來,即“煠”?!盁ぁ币蛔xyè,一讀zhá意即在燒熱的油里或水里烹制。名稱并無重要,而大閘蟹的美味卻是人間獨有。據說被譽為中國女性先驅,曾任蘇州市政協委員、民革蘇州市委主席的章太炎夫人湯國梨,曾經賦詩,稱贊大閘蟹:“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 瀆,泛指江河。滬瀆其時即指人們在這一段江邊以滬為工具捕魚捉蟹而謂之,久之也成了古松江下游的稱謂。也因為此,人們在江邊形成了村落,這個村落最初就叫滬瀆村,據有人考證古滬瀆村就在今白鶴鎮西。到了東晉,虞潭、袁山松為了防御農民起義的孫恩,先后再此筑工事和城堡,人們稱之為滬瀆壘。詩云:“滬瀆東瀕海,魚蝦入網羅。旌旗屯戰艦,鼓吹雜漁歌。落日明孤壘,連天起巨波。袁虞不復作,折戟漸消磨?!?/span> 江南因水為名的地方很多,這也是古代的一個命名原則之一。特別是我國南方的太湖流域,因水而興,因水而旺,因此,以水為名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比如,涇,本義是指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動的水。還有一個特義,指涇水,源出甘肅流陜西,涇渭分明就是指它。在上海就有徐涇、華涇等;澤,水積聚的地方。地名有盛澤鎮,震澤鎮等;浜,小河溝,地名就有張華浜、沙家浜等;漕,可供運輸的河道。地名有上海的漕河涇、華漕鎮,常州漕河鎮,蘇州漕湖等。浦,江河與支流的匯合處,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地名如浦東、楊浦、青浦、七浦路、大浦鎮、浹浦鎮等等;瀆,水溝,渠,泛指河川,在太湖流域以瀆命名的地方就很多了,如木瀆,彭瀆,葛瀆,趙瀆等等。所以,滬瀆古村,也是江南古村中一個很尋常的小漁村。 由于這個地方水闊江深,便于行船,是個天然良港,到了唐朝,已形成江南優良的港口和通商口岸,因此中央政府在唐天寶年間(742—755)置青龍鎮,據稱這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建制,也應該是上海歷史的最早發軔。 唐朝詩人皮日休《滬瀆》詩云:“全吳臨巨溟,百里到滬瀆。海物兢駢羅,水怪爭滲漉?!碑敃r青龍鎮水產豐富,商賈云集,熱鬧非凡,蘇州一帶的貢物常在這里轉口北運;來自倭國(日本)、新羅(朝鮮古國)的海舶停泊,日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也記述了由此登船踏上歸途的過程。據考證,開元二十年、天寶十二年、大歷十三年三次日本遣唐使回國,都是從青龍鎮啟碇的。 到了北宋,青龍鎮進入了繁華時期,海舶云集,四方幅輳,貿易不斷擴大,于是朝庭在政和年間設立了類似海關的機構“市舶司”來管理來自中外商船的交易。當時的青龍鎮鎮學、官倉、茶場、酒務等一應俱全,街道布局完整,規模不斷擴大,遠勝江南的縣城。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熙寧十年(1077年),青龍鎮的稅收為15879貫400文,幾乎占了華亭縣商業收入的一半。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載稱“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因此,上海有“先有青龍港,后有上海浦”的諺語。 這個時期,也是太湖流域人口激增的時期,人們大規模的圍灘墾田,致使江道日益縮狹,由于松江水口筑堤建橋,入江水量大減,吳淞江下游流速減緩、泥沙沉積?!啊V嗌畴S潮而上,日積不已,故海口湮滅,而吳中多水患”。原來松江在青龍鎮一帶有兩個大彎,東面的彎叫盤龍匯,西面的灣叫白鶴匯,《吳郡圖經續記》云,“盤龍匯介華亭昆山之間,步經才十里,而回穴迂緩乃四十里,江流為之阻遏,盛夏大雨由泛濫,淪稼穡,壞室廬,無寧歲……”。于是于寶元元年(1038年)疏鑿盤龍匯為直道新渠。盤龍匯的截彎取直,使之避開青龍鎮,舊河道遂成故道,曰青龍江,河流日益變小。后雖又經多次治理,終歸舊江淤淺,回天無力,至宋末,大船已不能駛入青龍江,青龍鎮失去了吳松江的依托,商賈遠去,繁華不在。 當青龍鎮的人聲未散,官船云集的時候,今天上海的東部地區還未成陸,鷗鳥翔集,白帆點點,那時候人們稱之為華亭海,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天寶十年置華亭縣,元置松江府,二十七年(1290)設上??h。 未曾料想,由于青龍鎮的逐漸衰微,人們不得不再開埠行商,而松江新河道上的一個小支流旁邊,獨開氣韻,人氣漸旺,日后竟成大器,匯集了千年風云,大放異彩。直至近代,上海在中國南方脫穎而出,甚至成為東南亞之繁華都會。 如果泰伯奔吳,促進了太湖流域的大規模生息繁衍,給江南帶來的是生機和活力;那么吳松江沿岸人口不斷集中,貿易量不斷增加,使江南成為各朝帝王豐實的糧倉;不管這片土地的建制怎樣改變,以及吳淞江最后的淤阻和縮狹,但上海及周邊地區人文和地理的發育,直接促進了今日上海的雛形,也為華南成為內陸通往世界的通道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歡迎光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