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自然觀:以天地為棺槨
“老莊”并稱, 是為道家之祖。雖同為道家, 莊子的哲學卻自有特點。
老子處陰而攫陽, 所謂“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目標卻指向“大直” 、“大巧” 、“大辯” ;可見, 老子精通智術或說陰謀之術, 表面文章的背后, 藏著的是二心, 其辯證法, 具有積極用世的效能。
莊子卻不同, 他在哲學上, 對“一與多” 關系的處理, 是由“多” 轉向“一”,萬物歸一, 主張“齊物”, 同老子“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趨動方向恰恰相反。他反對給“渾沌” 鑿竅的故事, 就是拒絕“一生二……”的隱喻。

莊子也說“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圣人無名”, 與老子的“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看似相似, 實則不同, 莊子的指歸在于“無己”、“無功”、“無名”, 是一種絕對的無功利的思想。
莊子的生平,經歷了平民、出仕、歸隱三個階段,在最后的階段,莊子把他的思想化為實際,與大自然打成一片,做了一個隱士。
他的處世哲學是真正的出世, 歸寂于天地的渾沌, 這是他的最高準則。
他因此對自己身后事也是這樣履踐的。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曾脫衣裸形于屋中, 有人譏笑他失禮, 他嘲笑道:“我以天地為棟宇, 屋室為褲子, 你們為何鉆入我的褲襠中來呢?”反倒是人家不知羞恥, 真夠夸張、夠幽默的了。
其實劉伶是從莊子的話中套出來的?!肚f子·列御寇》講到:“莊子將死, 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 以月月為連璧, 星辰為珠璣, 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
這段話清楚地表明, 莊子是推崇天葬的。這同儒家的厚葬主張唱反調。他接著針對弟子怕他死后被烏鴉和老鷹吃掉, 戲謔地說如果采取土葬, 他被螞蟻吃掉, 那就等于從前者的嘴里奪來給后者的嘴里, 不是太偏袒了另一方嗎?
莊子的喪葬觀如此曠達, 他把死當作是重新化身天地、回歸自然的方式。采取天葬的這一最自然、最省檢的葬儀,在他看來, 不過是再一次體認“天地與我并生, 萬物與我為一”的信念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