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自穢生明自暗出 【原文】 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于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采于夏日。因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 【譯文】 糞土中所生的蟲最污穢,可它一旦蛻變成蟬,卻啜飲秋天潔凈的甘露為生;腐臭的野草原本暗淡無光,可它一旦孕育成螢火蟲,便能在夏夜閃爍耀眼的光彩。由此可知,潔凈之物往往出自污穢,光明往往源于黑暗。 【評析】 舊時曾有一流行語: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此刻想起念起,仍覺正確,極富哲理。蛆蟲“出身”于污糞濁土,卻能蛻變為蟬,棄絕穢物,食以甘露;螢火蟲“出身”于暗淡無光的腐草之中,卻能化蛹為螢,閃爍出奪目的光芒;清蓮“出身”于污泥,卻能出淤泥而不染。推物及人,人性與物性竟也如此相通。寒門出富豪,磨難出偉業,“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處逆境,或是出身卑微,往往更能激人奮發向上,所謂“寒冰釀梅香,砥石利劍鋒”也,今朝怨天、怨地、怨人,哪有明朝“鯉魚跳龍門”、“丑小鴨變成小天鵝”、“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忠言逆耳悅言鴆毒 【原文】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文】 耳中常聽些刺耳的言語,心中常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這就好比是磨煉品德的磨刀石一樣,若是聽到的每句話都令人喜悅,遇到的每件事情都稱心如意,這就好比是把自己終生泡在了毒酒中一樣。 【評析】 只聽得進悅耳的美言,聽不進逆耳的忠言,只想聽人報喜,不想聽人報憂,怎會有清醒的反思、深刻的總結? 不經受種種橫逆和痛苦的磨煉,怎會有堅貞的意志、灑脫的胸襟? 誠如王安石詩云:“勁操比松寒不撓,忠言如藥苦非甘?!?BR> 諒其初心觀其末路 【原文】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 對于時運不濟,事業敗落的人,要體諒他當初創業伊始的初衷;對于事業圓滿、功成名就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能持之以恒,有個好的結局。 【評析】 世人對功成名就者,從來都報以鮮花、掌聲,毫不吝贊譽言辭。而世人對事業落敗者,卻多報以冷落、淡忘,更別提去理解、去慰藉、去寬容了。人們勸慰說“雖敗猶榮”,更像是一句溫柔的傷心惡語,更像是一種裹上憐憫糖衣的輕鄙。其實,“成敗何足論,英雄自有真”。失敗者的歷練,何嘗不是后來成功者的深刻啟迪,何嘗不是再給自己一次漂亮轉身的絕佳機遇? 成功人士,有本錢“高談雄辯”,有魅力“夜泊酒家”,只是得意間別太忘形。若是晚節不保,“劉邦”照樣會變成了“項羽”。 喜憂安危勿介于心 【原文】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憚初難。 【譯文】 不要因事不如意而憂心,不要因事情稱心而歡喜,不要因長久的安居而大意,不要因初始艱難而畏縮。 【評析】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即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原文】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譯文】 對于情欲方面的事,切勿圖一時享樂去涉及,若是去放縱涉及,便會墜入萬丈深淵;對于理性方面的事,切勿因遵守不易而有絲毫退縮,一退縮,便會與理性相隔千山萬水。 【評析】 孟子曾在魚與熊掌間左右為難,“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最后得出一個著名的結論: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若是我們將情欲比作魚,將理性比作熊掌,那么情欲與理性是否可能兼得呢? 欲中“無理”時,人便會“情不自禁”,說自己“情非得已”。理中“禁欲”時,人便是無情豪杰,可是“無情未必真豪杰”??磥硪胱龅健昂锨楹侠怼?,讓“魚”與“熊掌”兼得,還得在欲與理之間找到一個適宜的平衡點。 相觀對治方便法門 【原文】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譯文】 各人的際遇不同,有的人鴻運高照,有的人時乖命舛,怎么能要求唯獨我鴻運高照呢?自己有時心平氣和,有時心煩氣躁,怎么能要求別人總保持心平氣和呢?按這個道理來對照反省,不失為一個修身養性的好辦法。 【評析】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居八九”。眼見著他人福星高照,而自己好似“城中桃李愁風雨”,境遇欠佳。心態一失衡,便會一生酸氣,二生妒氣。古人早說過: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此時若以“相觀對治”之法,與別人來個換位思考,“酸葡萄心結”和“瑜亮心結”當可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