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癥 現代醫學稱為營養缺乏病。是由于喂養不當,造成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或腸道寄生蟲病而引起的病癥。表現為消瘦,皮毛干枯,面色青黃,生長發育遲緩,精神不振,夜間睡眠不安寧,夜驚或磨牙,食欲減退或嗜食無度,喜食泥沙、異物,大小便不調,甚者腹部膨脹,腹現青筋,頭大,四肢與脖子細等病態。對這種患兒應首先去醫院確診有無寄生蟲,如有則在醫生指導下驅蟲。對原因不明者可試用下列家庭療法巧治。 一、內 治 1.雞內金(或鴨、鵝肫內皮亦可),炒脆,研成末,每次取1小勺,鮮山楂1個研爛,加糖適量,拌勻服用。每日3次。 2.干山楂、麥芽、白扁豆煎水,雞內金末1勺,加白糖或紅糖適量,代茶頻服。 3.麥芽、谷芽(適量)煎水,去渣,加入黑糯米適量煮粥,糖適量,調服,每日3次。 4.蟾蜍去內臟,焙干研末,每次1.5~3克,用蜜或糖水調服,每日3次。用于腹脹,青筋明顯者。同時加服保和丸或參苓白術丸效果更佳。 5.癩蛤蟆1個,砂仁10克(研末)。將癩蛤蟆剖開去腸雜,用酒洗凈,放砂仁末于腹內扎緊,外用黃泥包好,以火煨熟,去泥焙干研末。每日3次,每次1.5克,開水調服。適應證同上。 6.懷山藥30克,雞內金12克,山楂30克,神曲30克,諸藥炒微黃或焙干,研為細末,加適量面粉、紅糖、芝麻、水和成團,似燒餅樣烙熟,每日2~3次,或作零食小吃隨意食用。有健脾開胃,助消化的功能。 7.紅棗20枚(去核),千金子10克。每個紅棗包千金子0.5克,用棉線扎緊,將20個紅棗用荷葉包好,外用泥巴封固,放在柴火中燒至泥巴焦裂,棗子成炭,去泥,研成粉,分成20包,5歲以上每次1包,5歲以下小兒酌減,紅糖調服,每日2次。適用于食欲不振,腹部膨脹,青筋暴露者。再配合服用健脾開胃食療方藥效果更佳。 8.螻蛄2個(最好活的),雞蛋1個,將蛋破一小孔納入螻蛄蒸熟,食之,每日1~2個。 9.黃鱔或鮮魚1條,雞內金2~3個,焙干研末,蔥、姜、蒜、醬油等調料適量。將黃鱔去內臟,放入雞內金,入鍋中隔水蒸,每日1次,連服數日。 10.炒芝麻、炒二丑各30克,共研細末,摻飯中吃下。1歲每次1.5克,每增加1歲加1克。 11.蠶蛹用鹽水浸泡后曬干,用清油炸至香酥食用,每次3個,每天2次,也可將蠶蛹炒熟,每次3個,每天3次。調適量蜂蜜服下。 12.銀杏13克,水煎分3次服用。 13.鮮萹蓄30克,水煎分3次服用。 14.山楂、厚樸各10克,每天1劑,水煎2~3次服用。 15.鮮嫩石榴葉1小把,水煎分3次服用。 16.鮮紅薯葉15克,鮮蘿卜葉10克,荷葉6克,水煎分3次服用。 二、外 治 1.梔子、桃仁、杏仁、芒硝、大黃各等份。諸藥焙干,研為細末,每次取適量加面粉,雞蛋清調成膏,選敷于神闕、命門。3天換藥1次(局部出現青紫色),1周1次。一般敷藥1次后即可減輕癥狀,3次可愈。 2.生梔仁30克,桃仁7粒,皮硝9克,蔥頭7個,面粉1匙,雞蛋清1只,蜂蜜適量。前5味藥研細末,用蜂蜜、蛋清調勻,荷葉為托(無荷葉用薄塑料紙亦可),貼敷肚皮上,紗布固定。忌食生冷、魚腥。待1周后,藥呈青黑色,去藥,一般僅一次即可治愈。 3.蒼術25克,研末,蕎麥粉60克,米醋適量調糊敷臍,2~3天換藥1次。 4.阿魏6克(炒),沒藥6克(去油),乳香6克(去油),桂心6克,丁香2克,共研細末過篩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加雞蛋清或醋調糊敷臍,2天換藥1次。 三、其 他(一)針灸與點穴 1.取穴:雙側足三里,雙側合谷。針刺、艾灸、按揉皆可,以小兒能耐受為度。 2.取穴:四縫穴,避開血管,扎刺至能輕輕擠出黃色或紅色液體為度。隔日1次,4次為1個療程。 3.點穴:腎俞、三焦俞、脾俞、胃俞。用右手食指、中指指端點以上穴位,作順時針滑動7圈,每穴如此,每日1次,治療1~2個月。 (二)推拿 1.積滯傷脾:補脾經,揉板門,推四橫紋,運內八方,揉中脘,分腹陰陽,揉天樞,按揉足三里。 2.氣血虧:補脾經,推三關,揉中脘,捏脊,揉外勞,運內八方,掐揉四橫紋,按揉足三里。 (三)捏脊 從尾骨尖長強穴起,以食指和拇指相合,將皮膚捏起,向上推捏直至頸后大椎穴,連續推捏3次。每天早晚各1次,3天為1個療程,指力強弱以小兒能耐受為度。 【防護】①合理喂養小兒,要給予小兒多樣化,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②對食欲不振的小兒,要少吃多餐,忌偏食。③注意小兒衛生,定期帶小兒去醫院查有無寄生蟲。④常食懷山粥,有預防作用 小兒積滯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方名】小兒積滯方劑一。 【組成】厚樸200克茯苓100克建曲100克谷芽100克麥芽100克檳榔100克廣木香50克內金60克。 【用法】上藥按質分炒(廣木香后下)共研細末,瓶裝備用。每日3次。1歲以內,每次2克;1 ~3歲,每次3克;1~7歲,每次5克;7歲以上,每次6~10克。 【主治】積滯。癥見納呆,口渴喜飲,口臭,噯腐吞酸,腹部脹滿,大便或干或溏,頭頂法 多,手足心熱,夜寐不安,舌苔厚膩等。 【加減】臨床若兼風寒加蘇葉、姜夏;兼風熱者加銀花、連翹,兼暑濕加藿香、佩蘭;兼發 熱者加地骨皮;口臭加生石膏。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中藥處方(二) 【方名】小兒積滯方劑二。 【組成】建曲6克谷芽6克麥芽6克焦雞內金6克焦山楂9克萊菔子6克香附3克廣陳皮3克炒積殼3 克厚樸6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付,研粗末,水煎,分3~4次溫服。3歲小兒用量。 【治法】消積和胃,理氣止疼。 【主治】消化不良,飲食積滯。癥見胃脘脹滿,按之作痛,納食不佳,大便有不消化食物。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積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