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村并點推進城鎮化
統籌鎮村遷村并點推進城鎮化 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建設新農村
近年來,我們高山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 格按照中央提出的 “生產發展、 生活寬裕、 鄉風文明、 村容整潔、 管理民主”20 字方針,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統籌鎮村,走上 了一條以 “工業園區化、 農業產業化、 生活城鎮化、 就業鄉土化”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之路。 工作中我們堅持“抓黨建保和諧、抓經濟促發展、抓投入保 民生、抓創建樹形象”的總體思路,推動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 跨越式發展。2005 年,我鎮在鄭州市綜合實力居第 33 位,是鄭 州市 10 個發展速度快鄉鎮之一。2006 年我鎮在鄭州市綜合實力 進入二十強,居第 18 位。2007 年我鎮在鄭州市綜合實力再次前 移,居第 12 位。四年來,我們從 03 年鄭州市的第 76 位前進 64 位。多年來,我鎮社會政治大局保持和諧穩定,未發生過一起到 滎陽市及以上集體信訪事件, 連年被表彰為鄭州市平安建設及信 訪工作先進單位。 2008 年以來,我們積極爭取,以創建“國家級衛生鎮、國 家級環境優美小城鎮、 省級文明鎮以及鄭州市級生態鎮” 為載體, 著力為群眾創造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 村建設。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明晰思路 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明晰思路 我鎮位于滎陽市西部, 距市中心 16.5 公里, 總面積 61.5 平 1 方公里,轄 19 個村,113 個自然村,195 個村民組,總人口 2.9 萬人。自然條件方面主要有四個特征:一是距離市區遠,沒 有交通區位優勢。二是地下無礦產儲藏,沒有資源優勢。三是地 處丘陵山地, 境內溝壑縱橫, 群眾幾乎全部依山就勢, 居住在 “溝、 坎、嶺”上,特別分散。全鎮 19 個行政村,有 1 個以“山”命 名(高山村) ,6 個以“溝”命名(馮溝、吳溝、廟溝、喬溝、 穆溝、石洞溝) 個以“頂”命名(余頂、苗頂) 個以“崗” ,2 ,2 命名(冢崗、萇崗)就是最好的證明。此外,諸如“楊樹溝” 、 “秦嶺”等聞其名即可知其形的自然村名更是不勝枚舉。四是天 氣十年九旱,糧食生產望天收,一畝麥田,風調雨順的情況下產 量平均可達 500 斤左右,如果遇到干旱天氣產量就要減半,有些 甚至可能絕收,一年下來,群眾種糧所得寥寥無幾。惡劣的自然 條件以及現有的生產方式使得群眾大多外出打工、經商,謀求出 路。賺到錢的紛紛外遷,人口大量流失。原本 3.4 萬人的鄉鎮, 目前人口僅剩 2.9 萬,常駐人口不足 2 萬人,而且留在家中的大 多是“老、幼、婦、乳” 。有些 100 多口人的村民組,只剩下幾 十人,居住更加分散。
針對這樣的現狀,面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課題, “因 村制宜,一村一模式”常規思路肯定行不通,而且勢必造成基礎 設施建設的巨大浪費,形成投入大使用效率低的怪圈。為此,我 們高山鎮黨委政府經過多方研究, 毅然決定打破常規、 超前思維, 為最大限度的發揮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從而制定了“統籌鎮村,遷村并點推進城鎮化;科學規劃,分步 實施建設新農村”的高山鎮新農村建設思路,提出了“工業園區 化、農業產業化、生活城鎮化、就業鄉土化”的“四化”工作目 標。
“工業園區化” ,是為集約使用建設用地和公共基礎設施, 實現企業積聚發展,實現產業配套,從而達到壯大鎮域經濟,開 辟就業崗位,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促進“生產發展”的目的。
“農業產業化” ,是結合我鎮旱地多以及天氣十年九旱的鎮 情,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農民生活城 鎮化提供產業支撐。
“生活城鎮化” ,是針對我鎮群眾居住分散,外出務工人員 多的現狀, 節約新農村建設資金, 集約使用公用設施的應對之舉; 同時也為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奠定基 礎。
“就業鄉土化” ,是為解決農民外出務工后,家中老幼照顧 難的問題,讓農民在家鄉就能找到就業門路,實現守土致富“生 活寬裕”的目的。
二、統籌鎮村、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統籌鎮村、科學規劃、 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 我們聘請專家對全鎮新農 村建設進行了科學規劃,包括產業發展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 生態規劃、環境規劃等多個方面。
(一)強力推進生產工業化、工業園區化,為新農村建設提 強力推進生產工業化 工業園區化 生產工業 3 供經濟支撐 生產工業化是指把發展工業作為強鎮富民的主要途徑, 在全 鎮上下樹立工業強鎮富民的理念,樹立招商引資以及親商、富商 的理念,突出經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領先地位,把新農村各 項事業的發展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上。 要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實現生產工業化,首先必須優化工業 經濟布局,積極發展園區經濟,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化,以期最大 限度的減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用。 我們高山鎮是“閥門之鄉” ,閥門生產是我們的支柱產業之 一。05 年以來,我們投入資金在中鋁公司礦渣排放場的基礎上, 建立了高山鎮鎮區閥門工業園區。該園區先后被授予“中小企業 創業基地”“河南省重點產業集群”等榮譽稱號。下一步,我們 、 在利用園區優勢進一步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 也將逐步把全鎮的 閥門企業全部集中到園區統一管理。 炭素生產是我們新興的另一大支柱產業。 落實國家政策我們 對所有炭素企業進行了節能環保改造,同時引進了揚子炭素、方 圓炭素等投資額大、科技含量高的新項目。按照規劃,我們已將 炭素企業相對集中的廟溝村列為炭素集群區, 逐步實現炭素行業 的集中生產、集中管理。 為拉長產業鏈條,積極引進和發展與閥門、炭素行業相關的 包裝、物流等產業。同時也為促進閥門、炭素之外的其它企業健 康快速發展,我們在竹川村規劃建設了綜合型的工業集群區。 4 其次,我們還必須抓好支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堅持實 施培優扶強工程,不斷加快閥門產業技術創新步伐,積極營造鼓 勵創新的環境,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堅持自主創新和向 外引進并重的方針,力爭從改造傳統的閥門鑄造工藝著手,逐步 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業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大力實施管理 創新,引導同行企業抱團發展,在成功組建河南高山閥門集團的 基礎上,組建鄭州高壓閥門集團。同時,鼓勵企業走現代化的經 營發展之路,積極推動企業上市籌資,迅速作大做強。目前,鄭 州高壓閥門集團上市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針對國家對炭素行業的 新要求,我們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節能減 排工作責任制, 制定了高山鎮環保規劃, 確保炭素產業健康發展。
(二)奮力實現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益,為城鎮化 奮力實現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 按照既定的發展思路建設高山模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勢必 對現有的農業生產進行改造,從而造就根據季節變換工廠務工、 田間收獲兩不誤的新型農民,形成高山特色的新農業。我鎮農業 產業化規劃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結合高山鎮土地貧瘠而且旱地多, 糧食生產望天收的特 點,我們制定了高山鎮生態規劃和農業產業化規劃。除了在許村 村、穆溝村留出一些土地,建設高產田外,計劃在全鎮范圍內種 植文冠果等耐旱經濟作物。聯合附近幾個鄉鎮建設占地 30 萬畝 的生物能源林,已籌備建設生物柴油煉油廠,作為生物能源林的 5 龍頭企業。文冠果是一種抗旱、抗寒、耐瘠薄、移栽成活率高的 “能源”樹種,具有極強生命力,移栽成活率高,適應性強且無 病蟲害,可粗放管理,掛果早、見效快、產量高、產品銷路好、 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成果期畝產可達 3000 斤左右。按照每斤 1 元計算,農民種植 1 畝文冠果,收益即可達到 3000 元左右, 遠遠超過種糧所得。 二是結合我鎮竹川村風景秀美,擁有逍遙觀古跡、 “竹林活 水” (太溪池、百畝竹林)等自然資源優勢,規劃建設鄭州竹文 化苑進行生態觀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依托竹川優美 的自然環境,建設老年公寓,確保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安度晚年。 三是新型農民的培育。以組建文體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群 眾性文藝活動為載體,陶冶群眾的精神生活;以建設群眾健身場 所為平臺,強健群眾體魄;以鼓勵群眾讀書看報,開設農民夜校 為抓手,提高群眾素質;以搞好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為起點, 提高群眾的就業能力。
(三)全力實現農民生活城鎮化,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 全力實現農民生活城鎮化, 農民生活城鎮化 城鎮化是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城鎮化過程是農民不斷向城 鎮遷移的過程。依據中央新農村建設的 20 字方針,可知新農村 建設的著力點是發展生產,主要解決農村增效、農業增產、農民 增收的問題。而城鎮化必然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業現 代化,吸納和轉移更多農村人口,使農民享受到更多的待遇,提 6 升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所以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二者,目標 同向、目的相同,相互關聯、密不可分。 對照我鎮工業發展規劃,本著生活離生產就近的原則,我們 依托鎮閥門工業園區,規劃了高山鎮新鎮區。結合目前大多數村 群眾居住分散、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多的特點,出臺了《推進城鎮 化建設新農村實施方案》 。按照“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 先樹木,水通則魚聚,木茂則鳥集”的思路優先做好鎮區基礎設 施建設,同時,制定優惠條件引導群眾向鎮區集中,逐步撤村并 點,騰出的土地為耕或為林。經統計,此項可節約建設用地 219 公頃。 (四)大力促進就業鄉土化,打造和諧幸福家園 大力促進就業鄉土化, 多年來,我鎮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多,主要是為落后的生產 方式所迫。相信只要嚴格按照我們的總體規劃組織實施,逐步實 現工業生產園區化、農業生產產業化、農民生活城鎮化,就一定 能在本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安置轉移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從 而實現農民就業的鄉土化,改變外出務工群眾背井離鄉,別妻離 子,外出務工的歷史。 三、上下聯動、分類指導、成效初顯 上下聯動、分類指導、 我們建設新農村的總體思路、目標以及規劃出臺以來,我鎮 黨委政府嚴密組織實施,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強力推進工業強鎮步伐。 我們在持之以恒的開展招商引 資活動的同時,全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近年來共開發新產品 7 85 項,新獲得國家專利 28 項,河南高山閥門集團的“高山”牌 閥門、鄭州高壓閥門廠的“GP”牌閥門榮獲河南省免檢產品。科 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園區經濟的效用,推動了我鎮經濟的快速健 康發展,社會經濟總量迅速膨脹,閥門、炭素兩大支柱產業進一 步發展壯大,為我鎮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目前我 鎮閥門產業總產值達到 36.7 億元,占總產值的 65.7%,炭素產 業總產值達到 11.2 億元,占總產值的 20.0%。 二是切實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投入資金完成了鎮區“五縱 四橫”街道的總體框架,實現了包括鎮區迎賓大道、政通路、人 和路、朝陽路的綠化、亮化及供排水工程,全鎮共完成道路綠化 11.5 公里,栽植各類綠化樹木 70000 余棵、花草 40000 平方米, 建設游園 6 個,安裝路燈 522 盞,安裝環保垃圾箱 192 個,新建 和改造鎮區公廁 6 個、垃圾中轉站 3 個,完成排水管網鋪設 4.6 公里。 對所有線路進行了改造, 其中通訊線路采用了地埋式改造。 投入資金修建了集聚會、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高品位的高山 鎮群眾文化廣場及綜合文化站。投入資金對鎮衛生院進行了改 造,新建了鎮寄宿制中心小學、寄宿制中心幼兒園,成立了鎮便 民服務中心,新建了鎮派出所、司法所、郵政局辦公大樓,成立 了鎮區環衛隊,鎮區功能日益完善。 三是切實加大了鎮財政對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居住環境方 面的資金投入。建立了老齡津貼制度,對全鎮 70 歲以上老年人 8 進行生活補助,70 歲至 89 歲老年人每人每月 20 元,90 歲至 99 歲老年人每人每月 30 元,100 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 100 元。 加大財政對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補助, 參合費農民 負擔部分,政府補貼 50%,五保戶、低保戶、傷殘軍人、軍烈 屬、計生戶、70 歲以上老黨員參合費個人負擔部分,政府補貼 100%。全面開展潔凈家園行動,對改廁建設沼氣的農戶進行補 助, 對于建成沼氣池并改建廁所符合工作標準的農戶, 獎補 1300 元;對于只改建廁所,且改建后廁所符合工作標準的農戶,獎補 300 元,目前全鎮建設并使用沼氣農戶達到 1227 戶,占全鎮總 戶數的 13.5%。大力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采用以獎代補的 方式引導全鎮 19 個村全部全部建成了村級文化站、成立了文藝 宣傳隊伍,逢年過節或利用農閑時機積極開展活動,極大的豐富 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在政策、資金上給與鎮區附近村更多的優惠傾斜。我們 優先把鎮區所在地的高山村、冢崗村以及毗鄰的竹川村、吳溝村 列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集中人力、財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和 群眾思想觀念、文化素質的提高,其他各村只是全部列為環境整 治村對待,只享受鎮財政關于垃圾清運費的補助,從而避免了基 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浪費,增強了公益設施的利用效率。目前,高 山村投資 200 多萬元建成了集燈光球場、群眾健身娛樂、村民超 市為一體的群眾文化廣場,安裝了村組路燈,對村衛生所進行了 改造,高山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亮點,高 9 山村的典型做法被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吳溝村建成了占地 11 畝、住戶 21 戶,每戶建筑面積 177.5 平方米的村民別墅 “新 康大院” ,同時對一般住宅進行了庭院改造;竹川村投資為群眾 安裝了路燈、對村垃圾場進行了集中整治,亮化美化了街道,同 時投資 6 萬元對村衛生所進行了改造,達到了省級衛生所的標 準;我們還采用了鼓勵聯建新農村的辦法,制定了《鼓勵外來單 位聯建新農村的優惠政策》 ,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本,加快了新農 村建設步伐。冢崗村依照優惠辦法,找到了合作伙伴,在鎮區建 設村民樓 4 棟,逐步將把居住在“山溝”里交通不便的村民搬遷 出來實現城市化居住。 以上是我們高山鎮在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總體規劃和做法。 在 2008 年,我們順利通過了河南省級衛生鎮的創建驗收,被命名 為河南省衛生鎮。總體上來看,我們高山鎮以“四化”建設推進 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取得了一點微薄的成績, 但我們清醒的認識到 我們的工作只是剛剛起步, 還處于探索階段, 許多方面還不成熟, 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為之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我們相信,有 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只要我們心里裝著群眾,善于團結群 眾、動員群眾和依靠群眾,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新農村建設“四 化”的目標,把高山鎮建設的更加靚麗富強,讓全體高山人都過 上更加和諧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