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絕對不知道它的真正意思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都知道《心經》中這四句偈,但是真正知道他的意思的人卻不多。 “色不異空”,肉眼所看到的現象(色)是沒有實體(空)的,因此,物質的存在是一種現象,由于無數的原因和條件,所以物質不斷地產生變化,世上絕對沒有不發生變化的實體存在。 “空不異色”,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質,雖然沒有一種具有實體;但由于肉眼只能觀察到現象,而看不到實體,所以只能把現象假定為不變,把眼睛可看到的現象假定為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現象,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它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縛,唯有從這兩個方面來了解它,才能看到真實。
*************************************************************************************************************************************************
佛門大成就者元音老人對心經的開示節選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菩薩”是以果號命名的。“觀”,我們剛剛說過,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們明見了佛性,就時時刻刻地觀照。“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們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認識它,真實不疑了,這就是見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在”,見到性后,不迷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圓覺經》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時才算是真修。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圣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佛的大弟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最高,而《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本,主要講般若,開發學人的大智慧。所以,只有讓舍利子出面與佛對話,才能與本經義旨相符。色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六塵又可分為三種色。 第一種色謂之“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可以跟我們面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可見”是指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塵中的第一塵——色塵,就是指這種色,是有相相。諸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飲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見,又能接觸感覺到。 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妙有真空本來沒有兩樣。 佛悲憫眾生,教我們認清真理,強調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不異者,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 既然色蘊如此虛幻不實、當體即空,同時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顯,那么,五蘊中的其余四蘊也不例外。所以,下文緊接著說: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心經》的主體是“諸法空相”。因諸法皆空有其名,而無實質,皆是我人真心所變現的妙用,皆是真性——大圓鏡智中的影子。所以,一切不可得、不可求。既然是空,當然也就沒有生滅了。既然沒有生滅,又有什么垢凈和增減呢?佛為了不使弟子們迷執世法的生滅、增減、垢凈為實有,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諸法全是真空之相,本無生滅、增減、垢凈可言,故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況且,生滅、垢凈、增減都是一一相對的。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是“依他”而有,所以都不永恒、都是虛假的。絕對的才永恒、才真實。佛性是絕對的,所以是永恒的、真實不虛的。佛性沒有生滅、垢凈、增減之理。總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中道之理。佛看我們世間人顛倒執著有相諸法為實有,因而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辨析沒有生滅、沒有垢凈、沒有增減的真理,敦促大家去掉妄執,返歸本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生者謂之“根”,根能生枝葉,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乃至意根能生意識。每起一根,意根則同時相應分別而起之,由此而生色聲香味觸法。倘若五根對境時,意根不起分別,則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則無色聲香味觸法也。猶如鏡照諸物,物去鏡空,物來鏡映。這就是說,前五根對境時,意根不隨之分別,那就是現量而不是比量。若不執、不住五根所對的幻化之相,此乃無相之境。由此則空其浮塵根,而入勝義根之妙用,即起般若之慧觀。又如前述之,六根尚且空,又何來六塵呢?故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一句是省略之詞,十八界不一個個地說出來了。“界”乃界限之意。無眼界,則是無眼識界限。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對生起六識,三六一十八,故名十八界。本來沒有界,皆因著相,故而有了界。“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其實都是一靈明真性的作用,完全是可以通用的,而沒有界限。但因凡夫著相,則眼根抓住自性為能見,只能看不能聞了;耳根抓住自性為能聞,只能聽不能看了。因而將一個總體大寶分了家,有了界限。假如我們明白了這個真理,消滅了妄心,一切無著,不住相,不起分別,即能恢復本性光明。恢復了本性的功能,即可打破界限,而六根互用。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度緣覺的。緣覺是從十二因緣上悟道,這段文是破緣覺所執著的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也屬于五蘊總法的范圍,五蘊既空,十二因緣法也根本不能著實。佛廣說般若空慧之理,為他們開示,過去所講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真空所顯,都不能執為實有。若執為實有,就是法執,就不能了變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從而,蕩其執情,使他們徹悟,以證到佛果就是要破緣覺乘的法執,指出他們所修持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沒有的,了不可得,從而教他們回小向大。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在這里更進一步地表明,上述的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波羅蜜、智和得等等,一切本空,實無所得。那么,般若的法用,則自然顯發,既不偏空,也不著有,信手拈來皆成妙諦,無盡妙用隨心所至了。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為般若的智德妙用,無可形容,無可言表,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有神會、唯有心契,這正是冷暖自知的時候。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