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滿分消丸是宋金名醫(yī)李東垣的方劑,由其方名可知該方主治病位在中焦,主要病癥為脘腹痞滿。后世醫(yī)家多以該方設制中滿鼓脹病證論之,中醫(yī)內科教材亦選之主治濕熱蘊結型鼓脹。臨床用之作湯,隨證加減,不僅治療肝硬腹水之鼓脹見效,而且用于閉經、胃下垂、貧血等其他一些疾病也收到良好的療效。 一、中滿分消丸的組方要義 中滿分消丸由厚樸、枳實、黃芩、黃連、知母、半夏、陳皮、澤瀉、茯苓、豬苓、人參、白術、炙甘草、干姜、砂仁、姜黃等藥物組成。李氏在《蘭室秘藏》中設立中滿分消丸的同時還設立了中滿分消湯,湯、丸兩方功用主治各有偏勝。 中滿分消丸、湯的藥物組成和劑量可以說明李氏的組方要義:湯方重用干姜、川烏、畢澄茄,又選用麻黃、生姜、升麻、柴胡等,重在溫化宣上,主治痞滿鼓脹病程較短,病位偏上,寒濕偏盛的中滿寒脹證。意在取效迅捷,蓋“湯者蕩也”,其性迅猛,又便于煎取。而丸方重用芩、連、知母、茯苓、澤瀉等,重在清利導下,主治痞滿鼓脹痞程較長,病位偏下,濕熱纏綿膠固難化之中滿熱脹證。意在取效緩中見穩(wěn),蓋“丸者緩也”,其性柔韌,柔以克剛。 典型病例 羅某某,女,21歲,未婚。1998年8月14日初診。主訴:停經3月,并頭昏肢軟乏力。患者自訴:月經一向正常,3個月前因天下暴雨,屋內積水至膝,雨后清除積水勞累了1天,次日渾身酸痛沉重,頭昏悶痛,服“感冒藥”后疼痛好轉,但仍昏沉,四肢酸楚,是時月經當至而未至,精神為之不振,飲食不香。作過血常規(guī)、腦電圖、B超等檢查均無異常,經多方服藥,輸液等治療無效來診。現(xiàn)癥:面色痿黃,頭昏沉重,神疲倦怠,短氣乏力,脘腹痞滿,納少,食后痞滿更甚,或呃逆嘔吐,口中干苦不欲飲。停經3月未至,腰骶脹痛,小便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閉經。證屬痰濕內聚,寒熱錯雜,郁遏氣機,阻滯胞脈。治以健脾和胃,清熱除濕,行氣開郁,散寒化飲。方用中滿分消丸加減:黨參30g、茯苓15g、半夏20g、黃芩15g、黃連15g、枳實15g、厚樸15g、前仁15g、滑石30g、知母15g、干姜6g、生姜10g、大棗15g、炙甘草6g,6劑煎服。 1998年8月20日二診。藥后脘腹?jié)u覺寬舒,飲食已知其香,肢軟頭昏大退,口仍覺苦,舌淡紅,苔薄膩微黃,脈細數。仍以前方出入:黨參30、白術20、黃芩12、黃連10、知母15、干姜10、茯苓15、枳殼15、厚樸15、陳皮15、當歸15、桃仁10,6劑。 1998年8月26日三診。患者愁顏已展,精神倍增,面色轉紅潤,脘腹痞滿消食,飲食恢復病前,并下地從事日常勞動。月事已于二日前見少量淡紅夾黑色血塊,小腹隱痛。舌質淡有紫色,苔薄白,脈沉細。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3劑。2個月后感冒來診,日前病已瘥,兩月來月經按時而至,色量均如從前。 討論: 與經方相比,李氏組方雖然藥味較多,但其劑量卻較輕,而且多而不雜,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用藥總是緊扣病機,有的放矢。 1: 健脾升清、和胃降濁,是治療中滿鼓脹的基本前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宜升則脾健,胃宜降則和,升降如常則脾胃健運而氣血生化之源亦興旺。若脾氣不能升運,胃氣不得順降,則中焦氣機痞塞,氣滯水停痰濕內聚而成痞塞,氣滯水停痰濕而聚而成痞滿鼓脹。中滿分消丸用人參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以升清,茯苓豬苓澤瀉半夏陳皮等和胃化痰利濕降濁,其中寓有六君子湯、二陳湯、四苓湯方意。臨證有脘腹痞滿而又未至鼓脹者,可酌情增加健脾和胃劑量,有利于運化痰濕水飲而防鼓脹于未然。 2: 行氣開郁、和血通絡,是消除痞滿的重要途徑。氣機郁滯,痰濕內聚是導致痞滿鼓脹的主要病機,痰濕水飲既是脾虛失運的病理產物,又是阻礙脾胃運化的病因。消除痰飲在治療脾虛濕聚的痞滿鼓脹中至關重要,而行氣開郁又是消除痰濕水飲的先導。首先“氣行則水停,氣滯則水停”,所以化痰行水必先行氣開郁。中滿分消丸重用厚樸、枳實、砂仁、陳皮,輕用茯苓、半夏、澤瀉、豬苓已見李氏活法圓機。其次“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氣滯日久容易造成血行不暢,脈絡瘀阻,病由“氣鼓水鼓”向病情較重的“血鼓”轉變。故李氏中滿分消丸中以一味姜黃(湯方用當歸)和血通絡,可謂點睛之筆,臨床若見脘腹痞滿而又刺痛明顯者,還須加入川芎、赤芍與蒲黃、五靈脂等活血止痛之品。至于脈絡瘀阻,鼓脹青筋暴露時,又當以“血鼓”論治。 3: 上下分消、和調寒熱,是消除痰飲濕濁的必由之路。脾胃運化水濕,須借助肺氣的輸布(肺為水之上源),腎氣的溫煦(腎主水),三焦的通道才能夠上達皮毛,下輸膀胱完成水液的代謝調節(jié)。痰濕內聚形成痞滿鼓脹,首先健脾除濕,化痰蠲飲。其次又需宣肺發(fā)汗,使水飲濕濁通過皮毛排泄,這是消除痰濕水飲的出路之一。此外,溫腎通陽,利尿滲濕使水飲濕濁從小便排出,是消除痰濕水飲的又一出路,中滿分消丸茯苓豬苓澤瀉等即擔此任。至于和調寒熱,則是根據痰飲性質決定的。痰飲水濕為陰濁之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溫化痰飲是為常法。而痞滿鼓脹往往由痰濕化熱,濕熱蘊結不散形成,所以同時應當清熱除濕。和調寒熱,寒熱并用,才能消散陰邪,同時驅逐賊火,方中干姜與芩連知母同用乃因于此。如果濕熱蘊結較盛,成痞滿燥實病變還應加入大黃、芒硝、甘遂、萊菔子等攻下之品。 4: 抓住主癥、緊扣病機,臨床可以異病同治。中滿分消丸不僅僅是治中滿鼓脹之方,若能充分領會其健脾和胃,化痰除濕,行氣開郁,散寒清熱,上下分消的法則,緊扣其主治證的病機,抓住“脘腹痞滿”這一主癥,靈活運用該方隨證加減,可以治療相同病機的其他一些疾病。筆者臨床用治閉經、貧血、胃下垂等均獲滿意療效,就是因為它們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脘腹痞滿這一主癥,而又反應了脾虛濕聚,氣機郁滯,寒熱錯雜的相同病機。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