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友我的收款夾:
您好,您的文章紅花搪瓷盆中的白雞《原創》已經被360doc個人圖書館采納為原創,該作品將在首頁“精彩原創”欄目中展示,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對原創欄目的奉獻和支持! 1959年,在我兩歲時,家由江西鷹潭搬到杭州市的半山區,半山,位于杭州市郊外,是著名的風景區,由于鐵道兵八師留守處的家屬宿舍還沒蓋好,只能暫時租用民房,房東是一對中年夫妻,膝下有一兒一女,我們在大媽家住了三個多月,二家相互照應,相處的很好,部隊家屬宿舍建好了,得知我們要搬家,大媽直掉淚舍不得我們走,媽媽說“好在不遠,常來常往還跟以前一樣,隨時歡迎來我家串門”以后的日子隔三差五的大媽就過來看我們。
依稀記得是我四歲多的時候,大媽邀請我們去她家做客,那時父親隨部隊駐扎在江西,媽媽上班,房東大媽帶著我和姐姐重返農家小院,一條不寬的鄉間小路,路面由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筑。蜿蜒的鄉間小路通向各家用泥土夯筑的民房,一條小溪淙淙地流著,清清的溪水里,碧綠碧綠的荷葉伸出水面,朵朵粉紅的荷花,格外惹人喜愛,小院的門前有個池塘,池塘中漂浮著綠色的浮萍,池塘邊一群白鵝,紅冠耀耀光亮著呢。路兩旁的人家種滿了毛竹、石榴花,濕地上一群麻麻花花得鴨子搖搖擺擺,雨后到處郁郁蔥蔥,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 大媽一家是蠶農,現在正是采桑養蠶的季節。每到這個季節,蠶農家都會在家里搭起一格一格的蠶架子,上面擺滿了蠶簸箕, “沙沙,沙沙。” 好像是有人走過的聲音,大媽說:“這就是蠶寶寶吃桑葉的聲音。”我連忙撲過去,啊!有成千上萬條蠶寶寶在津津有味地吃著桑葉。 有的蠶寶寶變成了蠶繭,橢圓形、亮晶晶的。還有更多條小家伙,胃口好大好大,一片桑葉一會就吃沒了。真是有風卷殘云的氣勢。 這時,大爺抓來一只大公雞,殺好了后放入一個紅花搪瓷盆中拔毛,大媽說: “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去采桑葉,飯好了叫你們”。臨出門我回頭看到紅花搪瓷盆中一只白雞擺在了八仙桌上。 哇!密密的桑樹林,一眼望不到邊。小路幾乎被埋沒在濃濃的綠色中了。走進桑樹林,我們發現前面的那棵桑樹長滿了紫色的桑果,密密麻麻的,一個個紅中帶紫的桑果,像一個個紅色的小燈籠。大哥哥告訴我們:“紫色的是熟透了的桑果”,“為什么這顆桑樹上沒有桑葉,卻只有桑果呀?”大哥哥說:“因為桑葉被摘去喂蠶寶寶去了”,我跟姐姐盡興的摘采許許多多紫色的桑果,吃得滿嘴烏紫烏紫的,像是擦了紫色的口紅。 摘滿了二大筐桑葉我們回到大媽家,采來的桑葉鋪到簸箕里,眨眼間,那些白花花的、蠕動著身子的蠶兒就從桑葉底下翻滾了上來,“刷刷刷……刷刷刷……”眼看著一片片桑葉很快就只剩下光溜溜的梗兒了。 大媽喊我們吃飯了,只見桌子上擺了好幾個菜,那只白雞依然在紅花搪瓷盆中挺立,咦?怎么會是生雞呢?不讓我們吃嗎?那殺雞給誰吃呢?滿臉的疑惑,大媽說快洗手吃飯了,大伯走到桌前拽下一只雞大腿沾上調料就遞給我說“吃吧”,我戰戰兢兢的接過雞腿,在看看大哥哥、大姐姐他們每人也夾了一塊雞肉,吃的津津有味,盡管心里奇怪“生雞”也能吃,試著放入嘴里,嗯,好吃,比媽媽做的紅燒雞好吃。 飯后,興高采烈的回家了,我媽媽問:“大媽給你們做什么好吃的了?”我說“吃的是生雞肉”,這回輪到媽媽疑惑了:“不會吧?生雞能咬動嗎”?“能呀,可好了”,媽媽驚訝極了,又去問姐姐,姐姐也確定就是生雞。媽媽一臉驚愕:“只聽說過廣東吃龍(蛇)虎(貓)斗,福建吃老鼠肉,沒聽說過浙江人吃生雞肉”,想去問問大媽,又怕會因此影響了軍民關系,直嘀咕:“這南方人咋啥都吃呀……” 心驚膽戰的媽媽直問我們:“肚子有沒有不舒服呀”這一夜媽媽合著衣服看著我們不敢入睡…… 十多年后,我參加鐵道兵修建襄俞鐵路,在四川達州大約是77年春節,我們電話班的全體成員在一位浙江籍技術員家聚餐,當我們陸續入座,只見技術員的愛人端上一搪瓷盆擺在桌子中央,里面竟然是只白雞,咦? “搪瓷盆、白雞” 一時間我愣在那,杭州半山房東大媽家的“紅花搪瓷盆、白雞”,二個盆,二只雞,在我眼前交相閃過,竟然如出一轍,驚訝的我用手指指著盆中的白雞,語無倫次的:“這,這…這….這雞是熟的呀”,技術員端著杯水剛放到嘴邊上,撲哧一聲全噴出來了,嗆的半天才喘上氣來,捂著肚子:“丫頭,你想笑死我呀,你聽說過誰吃生雞?生雞能吃嗎?”我旁邊的一位更逗,連忙伸手摸摸我腦門,不發燒呀,咋說糊話了?“哦,原來清蒸雞,小時候吃的不是生雞呀”!半天我才從“兩個盆、兩只雞”里轉出來,急忙從盆中拽下塊肉,沾上調料:“嗯,是這味,小時候在半山吃的就是這種雞”,在看所有的人全愣在那了,看著大家疑惑的眼光,這才苦笑著講述了在半山吃“生雞”的往事,大家全樂翻了! 小時候只記得紅花盆、白雞,那懂生熟啊,只記得媽媽做的紅燒雞是熟的.南方人以水為靜,不分生熟盆,洗干靜了一個盆好幾用。 想不到十多年后,才終于讓杭州房東大媽家得以“平反昭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