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傳統文化,必須修道 古代的圣人還有一個特點,叫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呢?道家的圣人老子,原來什么都不想留的,他有個徒弟叫尹喜的,當時做看城門的小官,一天看見紫氣東來,就知道必定有貴人過關。尹喜一看,有個老人騎著青牛要過關,一把拉住牛要求老子教導他,尹喜動用了自己的特權,說:你老人家想出關,可以,但得把你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留給后世,澤被后世高明的人。后來老子述說,尹喜記錄,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釋迦佛生前也沒有自己寫過東西,那些經典是他圓寂以后,他的弟子們回憶老師所講的東西結集而成的。《論語》實際上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夫子的言行編輯而成的;《易傳》也不是他(孔子)一個人寫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寫過《易傳》,然后大家統一以他的名義發表。 那么,圣人為什么自己不寫書?因為圣人教化,講究個“順天應民”,講究個“緣起”,他們是順應我們這些凡人的疑問,順應我們的需要,隨機說法,這樣的隨緣說法,就是“與道合真”。他說了,弟子記錄下來,這就是述而不作。能力差一等的,只好“祖述文武”——三皇五帝、堯舜禹湯,一路扯古論今,套著圣人的語言“作書”。所以,“千古文章一大抄”。又抄又套又偷,不是你抄我,就是我抄你。所以清朝有個大臣,也是個才子,名字叫紀曉嵐,乾隆皇帝讓他主編過《四庫全書》,從此他不敢寫一本書,說千古文章一大偷。為什么?他說天下的理,被古人都說透了、說盡了,我們連理解、繼承都還來不及,偏要抄古人的來為自己揚名,還有什么可說的?所以紀大學士只寫過一本書,叫《閱微草堂筆記》,這只是他個人的人生感想。 可是,沒這個覺悟的讀書人不是,而是左一本,右一本,現代人更不得了——我們拿起一看,不是抄人家的,就是愉人家的。所以圣人叫述而不作。當然,這是人文,論到科學,我們還是應該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多寫點,因為這方面我們確實太缺了。 還有一點,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要實修實證,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里“搞學問”,結果全都似是而非、振振有詞卻離題萬里。我們要想真看憧懂《論語》、《孟子》、《道德經》、《南華經》,以及《黃帝內經》、《龍虎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甚至《大藏經》,首先要求我們自己修道,實修實練;然后再結臺著去看,就能一看就懂,一通百通。因為圣人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和實踐合一,認知和生命合一,上古甚至是儒道不分的。所以,真要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得真修道。修道也罷,學儒家養氣也罷,最低我們能夠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正讀懂中國的經典著作。 現在講四書五經,大多數是就字論字、依文解字,這個樣子講繼承傳統文化都難,更談不上發揚光大。我舉一個例子,儒家經典《大學》里頭有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止善。”這話是什么意思?你可以用政治學來解釋它,但這只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在哪里?這話也同時表達了生命科學。明德是什么?你修道,開上丹田竅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什么是明德;上丹田竅真開通了,當然就“明德”了。往政治治國方面解釋的,至少還沒有離開圣人的本義;再等而下之的,那就滿嘴胡扯了,把明德解釋成“明白道德”。這樣講的人,根本沒有哪怕嘗試一下圣人之道啊,就一路考試考過來了,所以當年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成是“學習以后時時復習,也很高興啊”,整個兒一個應試教育;在古代,“學而習之”,是講做人之道,可不是應試啊。 什么叫親民?親民當然要打開中丹田和夾脊二竅,這叫開心。開心以后心胸寬廣、海納百川,自然有人氣、有人脈,不是親民是什么?能親民,當然擁有影響力,能夠教化周圍的人,就能“親民”。什么叫止于止善?古代儒道不分的時候,大家修道修到止息的時候,下丹田就開始“辟闔”,一起一伏內息編綿,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息停脈住天人合一,后天胡思亂想的妄念自然停止,當然“止于止善”了。 沒這個學養的人怎么解釋呢?解釋成“一直偉大到最高的善,才停下來”。這個聽著就很忽悠,難以自圓其說嘛。 通上四竅“明明德”,通中兩竅“親民”,通'下三竅“止于止善”。竅通了,能止息了,一個人才能“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不都說得很清楚嗎?知止而后能定.就能真正進入禪定。真正入定的人才能明白虛靜的道理啊,這都是修道啊,所以古代的大儒都仙風道骨。 現在,我們講究個分門別類、條分縷析,而古人的很多思想,它是生命與認知合一的,所以傳統文化的經典分內解(生命內證)、外解(認知實踐)。內解講人和人的關系,外解講人和物的關系。同一句話,可以適用于人際關系,也適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而不是人與人的關系叫“歷史唯物論”,人與自然的關系叫“自然辯證法”,分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這樣的。 大道研究的首先是人對自己的認識,二是人對人類的認識,三是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三者是統一的,這才是大道。大道可以超越時空,是含三歸一的。或者這么說,內解講“修身齊家”,外解講“治國平天下”;同一句話,你可以用于修身齊家,也可以用于治國平天下。可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也可以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國的經典,真的很了不起,還有不少東西,連說都說不清楚,文字就更難表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