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上風景 京作粹器
2012-04-11 10:26:35
核心提示:自古以來,我國北方就有睡火炕的習俗,滿清貴族同樣如此。定都北京之后,他們不僅將炕的形式在生活空間中保留下來,更將擺在炕上的家具發展...
自古以來,我國北方就有睡火炕的習俗,滿清貴族同樣如此。定都北京之后,他們不僅將炕的形式在生活空間中保留下來,更將擺在炕上的家具發展成京作家具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此類家具之中不乏精品,它們精雕細刻,滿目奢華,將滿漢文化融合后的一世風流化作一道獨特的炕上風景,引來世人的聲聲贊嘆。
京作家具自誕生以將,在演變過程中因為受北方文化的影響與熏陶,自然而然地體現出北方人的生活習慣和喜好,譬如放置在床或者榻上使用的家具。直到今日,諸如炕桌之類的家具在北方農村仍在廣泛使用。
我國漢朝以前,人們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待客等活動也以睡臥之地為中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國人待客的等級觀念。在清朝甚至民國初年,國人待客的最高級別仍然是在床上或炕上。通覽歷朝歷代繪畫作品,自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來,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床榻為中心待客的場面。
這就說明,在我國古代,床、榻等睡臥家具同時也兼具待客、吃飯等使用功能,而隨著這些功能的不斷強化,便衍生出了一些與床或者榻搭配使用的家具,但當時出現的都是一些小型家具,如炕幾等。這些家具經歷漫長的歷史演變,及至京作家具時代,已經大放異彩。
在京作家具中,放置在炕上使用的家具包括炕桌、炕幾、炕案、炕柜等,其中又以炕柜最有特點,且存世量最少。
功能豐富的炕桌、炕案和炕幾
人們很容易將炕桌、炕案、炕幾這三種家具混淆,事實上,它們之間的差別本就非常細微。這三種家具都在炕和床榻上使用,形式差別不大,并且功用相近,既可在其上放置日用雜物和食器,也可以供憑倚用,尺寸都比較矮小。之所以有幾、桌、案的區別,多是依據相近的形式和慣常的使用方式而言,如炕幾一般窄而長,制作比較精致;炕案較炕幾來說較大,而與炕桌的區別在于腿足與面板兩端是平齊還是縮近,上面一般不放飲食器具,而常置書卷或作辦公之用;炕桌一般呈寬大的矮方形,在北方寒冷地區很常見,多作為飯桌使用,因而在北方又有“飯桌”之名。
1.炕桌
炕桌的結構特點多模仿大型桌案的作法,而造型卻較大型桌案富于變化。如:鼓腿膨牙炕桌,三彎腿炕桌等。明代時,炕桌的使用就已很普遍,而且非常講究,重視材料的天然色澤、紋理,裝飾簡潔。至清代,炕桌更加普及,京作炕桌的制作用材較為厚重,總體尺寸較明代寬大,相應局部尺寸也隨之加大。裝飾華麗,給人以穩重、精致、豪華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有黑漆嵌玉描金百壽紋炕桌。
黑漆嵌玉描金百壽紋炕桌制于清乾隆時期,高29.5厘米、長112厘米、寬81厘米。桌面中間飾描金“壽”字一百二十個,邊沿為雕填描金萬字錦紋地,嵌玉制蝙蝠、壽桃及描金團壽紋,邊抹里面為描金萬字錦紋并長圓形開光,開光內嵌玉制蝙蝠、壽桃。回紋束腰,下為描金蓮瓣紋托腮、云紋牙條。拱肩直腿,內翻馬蹄,腿牙邊沿描金,并滿飾填彩描金團壽紋及玉制壽桃、蝙蝠紋。此桌做工精湛,紋飾繁復且寓意吉祥,為京作家具精品。
黑漆嵌玉描金百壽紋炕桌
2.炕案
《明式家具研究》中對炕案的解釋是:炕案比炕桌窄得多,通常順著墻壁置放在炕的兩頭,上面可以擺陳設或用具。北方一般家庭,則將被子疊好后,放在其上。到了清代,炕案制作出現了一些新的工藝和裝飾技巧,使其在造型上呈現出用材厚重、富有裝飾性的特征。
炕案的造型結構以夾頭榫和插肩榫兩種基本形式為主,此外,還有在這兩種形式之上衍生出來的變體。在清代中晚期,出現了帶抽屜的炕案,用材多為紅木和新花梨。如今在故宮中有一張剔紅纏枝花卉紋炕案為京作炕案的代表。
剔紅纏枝花卉紋炕案,高36厘米、長83厘米、寬37厘米。通體剔紅,邊抹立面雕纏枝蓮紋及拐子紋,面下束腰的回形框內雕蝠紋,回紋托腮,牙條雕纏枝牡丹紋,角牙雕拐子紋,案腿滿飾花草紋。兩側腿間有開光,開光內鎪成如意云頭形,上雕蝠磬紋、纏枝蓮紋。平底卷云形足。此案原為養心殿所用之物。
剔紅纏枝花卉紋炕案
3.炕幾
炕幾也叫靠幾,長寬的比例與炕案相仿,高度一般較炕案還要矮些。炕幾在明代被人們普遍使用,款式繁多且用材考究,造型樸實大方,制作嚴謹,結構合理。而清代的炕幾造型莊重、雕飾繁縟、體量寬大、氣度宏偉,極富觀賞性和裝飾性,體現著鮮明的造辦處京作風格,其中的典范之作就是剔紅福壽紋炕幾和紫漆描金松鶴圖斑竹炕幾。
清乾隆年制剔紅福壽紋炕幾,高34.5厘米、長94.5厘米、寬25.5厘米。炕幾通體剔紅,面心浮雕拐子紋及西洋卷草紋,上點綴蝙蝠及鯰魚紋,回紋邊。邊抹立面雕蝙蝠、壽桃及萬字紋、拐子紋,紋樣延續至腿面,寓意“福壽”。面下飾鏤空拐子紋托角牙。側面兩腿間開光,飾上翻如意云頭,足下承海水紋托泥。幾面內里正中陰刻描金“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清代家具有款識的極少,此幾對研究乾隆年間家具工藝有重要參考價值。
紫漆描金松鶴圖斑竹炕幾,高38厘米、長123厘米、寬49厘米。幾面描金彩繪《松鶴圖》,面下斑竹攢成拐子式牙條,側面兩腿間安有斑竹橫棖,上雕拐子紋,外翻拐子形足。據《清檔》記載:“雍正十年六月二十七日,……著傳旨年希堯……再將長三尺至三尺四寸,寬九寸至一尺,高九寸至一尺小炕案亦做些,或彩漆、鑲斑竹,款式亦要文雅,欽此。”即指此類家具。
清乾隆年制剔紅福壽紋炕幾
紫漆描金松鶴圖斑竹炕幾
擁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炕柜
相較炕桌、炕案、炕幾而言,炕柜能更鮮明地代表京作家具文化,由于炕柜這種家具器型略小,只能擺放于炕上,而南方無炕故一般將此類柜子放在拔步床前廊上使用。從文化層面上講,“炕柜”是獨屬于北方的特色家具,有圓角柜和方角柜之分,存世量較少。
我國北方冬季寒冷,火炕能御寒保暖,因此得到廣泛普及。滿族人入關建立清王朝后,生活起居仍然延續睡炕的習俗。傳統的滿族住宅中,室內北、西、南三面環炕,俗稱“萬字炕”,或稱“轉圈炕”、“拐子炕”、“蔓枝炕”,他們習慣將柜櫥被褥等靠西北墻安放。現如今,我們依然能從故宮原狀陳列的寢宮中窺見清朝統治階級的起居情況,炕上置炕桌、炕案、炕幾、炕柜可謂那個時期最經典的陳設格局。
通常炕柜高二三尺,可單只也可成對擺放,作用是放置衣物、細軟。早期的炕柜多為木板素面,無雕刻,呈現出木材的天然紋理,在柜面上一般有黃銅合頁及拉手。這些銅件有蝶形、魚形、桃形等變化。炕柜這種家具形式在清代達到了最高水平。這一時期的炕柜不但在式樣和數量上超越了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質的名貴、工藝的精美和紋飾的古雅。出現了用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制成的炕柜,在制作工藝上有描金紋飾、在雕刻的柜面上鑲嵌瓷板壁畫或山水人物等多種表現手法。2011年匡時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清代宮廷紫檀家具專場”上,一對兒清乾隆御制紫檀楠木仙鶴靈芝云紋炕柜以1380萬元成交,足見炕柜這種家具的價值之高。
除這對柜子外,京作炕柜的代表還有紫檀嵌瓷花鳥圖小柜。此柜為清晚期制品,高89厘米,長42厘米,寬21厘米。形似頂箱柜,正面分三層,對開門,門框內嵌堆塑加彩瓷片,分別為茶花綬帶、春桃八哥、牡丹鳳凰、玫瑰公雞等花鳥圖,寓意“官運通達”、“丹鳳朝陽”、“功名富貴”等。回紋邊框嵌鍍金銅活頁及面頁,門下垂兩塊牙子,鑲花卉紋瓷片。此柜彩瓷以貼胎上釉的方法燒制而成,使圖案高于平面,立體感強,且顏色艷麗,形象逼真,在故宮家具中僅此一件。
紫檀嵌瓷花鳥圖小柜 下一篇:紅木小件:后勁十足的市場黑馬 延伸閱讀:
頭條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