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國王大殿,這是典型的中日琉三國文化結合體,二戰中被美軍“馬薩諸塞”號徹底摧毀,戰后日本政府批準重建,2000年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琉球國金庫,二戰中全毀,戰后日本政府批準當地人民原址重建。 琉球國在英明的尚真王統治下,進入了她的黃金時期。 首先,由于琉球國文化基本是由本地原住民民俗發展起來的,所以其民間文化具有極其濃郁的神道色彩。王宮樂隊編寫了大量歌頌阿摩美久神女神跡的歌謠,當然,也編寫了為了迎接中國冊封使節的迎賓禮樂。 由于中國作為宗主國對琉球國的巨大影響,琉球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有頗多相似之處:他們喜歡吃炒菜,大油而多動物內臟;在府邸門前放置石獅子鎮宅;琉球國貴族均喜歡穿著明帝國貴族樣式的服裝。這些習慣和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文化截然不同。 但是琉球國畢竟有悠久的歷史,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傳統。琉球語與日語同屬阿爾泰語系,是福建東南等地的漢語雜糅日語和本地土著發音的語言,與中國和日本都不能相通。因此,琉球官方文書是漢字,而賬本債條等商用語言則多為日語,至于琉球語本身則為未受教育的民間人士所使用的方言。 琉球人在獨立發展中大量吸納了外國建筑、制造、冶金、制糖方面的寶貴經驗和元素,尤其是從中國偷學的制糖技術(中國對這一技術嚴格封鎖,也從一個側面應證了琉球國土并非中國領土。),使得琉球在貿易過程中獲得了巨額暴利。
守禮之門,首里城名的含義 沖繩與中國福州是友好兄弟城市,戰后日本政府和中國政府共同重建了閩南風格的琉球國園林“福園”。 以建筑為例: 世界聞名的首里城堡(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和王家寺廟與陵墓都在廊柱上吸收了中國建筑的特色,那霸港到首里城中間的“國門”--中山門是中國風格的牌樓;后面的守禮門則懸掛中國皇帝御賜的“守禮之邦”的牌匾;首里城本身的御門和多座名勝上多鐫刻有中國使節的題詞碑刻。銘記琉中日三國友誼的“萬國津梁鐘”則置放于王城的漏刻門內。 在漏刻門內往前走一段即可到達御庭,御庭南邊就是琉球王國的最高國家神道宗教圣地。所有大殿的起廡和殿頂都有濃郁的琉球本土文化風格。 這時候進入大殿,就可以看到恢弘的首里城大殿。其地基是中國材料和樣式,木材和內裝修是日本材料樣式,殿瓦是高麗樣式。國王辦公的地方便是正殿,北殿是日常議政廳,南殿則是接待來中日的使節之所。 除了輝煌的大殿以外,在首里城外,可以看到“四爪龍潭”、孔廟和琉球國文化中重要的弁財天堂(典型的日琉文化的結合體:弁財天也稱辯財天,是日本神話中的福德自在神,七福神中的唯一女神,精通音樂、善于雄辯。) 明帝國嘉靖皇帝年間,中國使節所作的《琉球出使錄》記載了琉球文化中這些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特點,同時還提到:“琉球國貴族頗有文雅之風;人民溫順賢良,非常崇尚信義,與中國國民區別很大(當然中國使節那時在琉球人眼中和神一樣的存在沒什么區別,溫順也是當然);但是官吏因為應付中日禮節,非常狡猾;商人也有很多小聰明來避免盤剝、贏得利潤。 但總體來說,琉球國力比不上中國(簡直是廢話)。兵器士勇不足,民風文弱,人民窮困甚至在泥土中睡覺以為習慣,政策以人倫為本,甚至打架最多也就是拋擲石塊為最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所以把沖繩城堡廢墟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是因為它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又和日本、中國、東南亞有著密切的聯系。總共有九處的廢墟被列入這個目錄,包括五座城堡:位于今歸仁村的今歸仁城;位于讀谷村的座喜味城;位于勝連町的勝連城和北中城村。 琉球民族傳統歌舞表演 首里城御門,戰后重建,有中國使節題字。 琉球村,濃郁的混合文化產物。 2000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沖繩召開,日本政府為此發行了特別日元,上有守禮之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