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今古國家爵位名錄(2) 明朝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 男性爵位 親王: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為親王,有封地,故又稱藩王,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二十歲就藩. 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鎮(zhèn)國將軍: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嫡長孫則授長孫;郡王諸子則授鎮(zhèn)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長子襲位鎮(zhèn)國將軍,諸子為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長子襲位輔國將軍,諸子為奉國將軍; 鎮(zhèn)國中尉;奉國將軍長子襲位奉國將軍,諸子為鎮(zhèn)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zhèn)國中尉長子襲位鎮(zhèn)國中尉,諸子為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長子襲位輔國中尉,諸子為奉國中尉 所有爵位世襲,永遠有別于齊民。 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lǐng)取歲支祿米。 親王封號一個字,如周王,燕王等。一般在親王死后由皇帝賜予謚號,稱呼時采用封號加謚號加王的方法:如朱樉,封秦王,謚號愍,習(xí)慣上稱為秦愍王。 郡王封號為兩個字,如靖江王,寧靖王等。 洪武二十八年,重定歲支祿米數(shù)額, 親王 一萬石, 郡王二千石, 鎮(zhèn)國將軍一千石, 輔國將軍八百石, 奉國將軍六百石, 鎮(zhèn)國中尉四百石, 輔國中尉三百石, 奉國中尉二百石。 此外,國家還為宗室修建宮邸、墳?zāi)?,提供隨從官員、仆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親王名高位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間,朱元璋授予親王以兵權(quán)。特別是分封在北方沿邊的藩王,不僅擁有直屬的護衛(wèi)軍,還經(jīng)常統(tǒng)率大軍出征,稱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權(quán),加強對宗室的限制和監(jiān)視,從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數(shù)不斷增加,祿米成為明政府的沉重負擔(dān)。藩王也競相非法占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shù)萬頃,減少了明政府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萬歷以后,為解決這些矛盾,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zhèn)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yǎng),而不再寄生食祿,但收效甚微。 女性爵位 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 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xiāng)君,婿皆儀賓??ぶ鞯摪税偈噙f減有差。 異姓爵位 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 受封而領(lǐng)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 公、侯、伯封號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wèi)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為差。 洪武初規(guī)定: 公 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wèi)推誠, 侯 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wèi)推誠, 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wèi)推誠, 但有的伯僅當(dāng)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guī)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勛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lǐng)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yù)九卿事。 番外 明朝初年功臣有死后被追封為郡王,如魏國公徐達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 南明時也有功臣因勤王有功被封郡王,如延平王鄭成功。 對于朝貢國,一律封為郡王,如朝鮮王,越南王,日本王等。 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兩種。 宗室爵 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zhèn)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zhuǎn)音?!肮躺健本褪恰捌臁保岸嗔_”指一角,“和碩”指一方,都是指所擔(dān)當(dāng)方面范圍的大小,以“和碩”為最大。)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后的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種待遇的標準?!安蝗氚朔帧闭卟荒芟硎苓@八種待遇。八種待遇是:(1)朱輪(紅車輪)(2)紫韁(乘馬用的韁繩)(3)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寶石頂在珊瑚頂之上)(4)雙眼花翎(5)牛角燈(6)茶搭子(7)馬坐褥(8)門釘(府門上的釘)。 除了清初受封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莊親王)、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怡親王胤祥、同治時恭親王奕?、光緒時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十二個王子孫可以世襲罔替外,其余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封爵分功封與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襲罔替”——輩輩長子承襲爵位不降級。滿族人入關(guān)后,有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家功封的王是“世襲罔替”的,俗稱八家鐵帽子王(后來又增加了雍正時怡親王、同治時恭親王、光緒時醇親王、慶親王共四家)。恩封的爵位則是長子承襲時,輩輩經(jīng)父親下降—級爵位。但是親王之子孫降到奉恩鎮(zhèn)國公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孫降到奉恩輔國公為止;貝勒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為止;貝子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輔國公為止;奉恩鎮(zhèn)國公子孫降到鎮(zhèn)國將軍為止;奉恩輔國公子孫降到輔國將軍為止。 宗室爵俸祿: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zhèn)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zhèn)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zhèn)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zhèn)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云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云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云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祿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二等公685兩 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一云騎尉635兩 一等侯610兩 二等侯585兩 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一云騎尉535兩 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一云騎尉435兩 一等子410兩 二等子385兩 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一云騎尉335兩 一等男310兩 二等男285兩 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云騎尉235兩 一等輕車都尉210兩 二等輕車都尉185兩 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一云騎尉135兩 騎都尉110兩 云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 閑散侯230兩 伯品級世職205兩 子品級世職180兩 男品級世職155兩 輕車都尉品級世職130兩 騎都尉品級世職105兩 云騎尉品級世職80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中華民國成立后,廢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