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之后,西方海洋文明迅速崛起,新大陸先后被發現,技術革命亦處于變革之前的醞釀期。而此時中國,仍然是一種相對穩固的農業生活狀態。明末社會治理機體大變,大風起于微末,逐漸步入了由治到亂的歷史轉型期。 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勵精圖治,在東北地區建立后金政權之后,世俗行政體制才逐步形成,最終武力兼并了海西四部和東海女真,實質上統一了滿洲,建構出八旗制度。薩爾滸之戰的爆發,明軍遭到重創,或許就已經意味著力量對比的轉折和天命的轉移。 女真人 眾所周知,女真族以游牧、狩獵為主要的生活方式,繼任者皇太極聽取了漢族大臣范文程等人的建政意見,后金新政權仿效明制,設立了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大致形成了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上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運作,為進駐中原打下了政治基礎。公元1636年,也就是崇禎九年,頗具才略的皇太極在盛京崇政殿宣告正式稱帝,確立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此時,滿洲親貴為了籠絡親貴外族和保障家族利益,將宗親、功臣、異族與其他勛臣的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1644年大清入關之后,爵位授予模式進一步規范化。皇族爵位授予權限歸宗人府管理,滿漢官員歸吏部驗封司管理,而少數民族歸理藩院等機構管轄。對于非宗室者來說,公爵以上皆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 薩爾滸之戰 事實上,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又有若干級。其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主要面向宗室,也就是愛新覺羅氏的近枝與遠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屬于滿洲軍政機體功勛權力的第一次分配。 而對于皇子來說,乃是天潢貴胄、出身高貴,主要在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四個層級之內遷轉。爵位的授予,由皇帝下旨欽封,具體事務宗人府負責,是一種極為榮耀的儀式和地位的表征,也預示著之后的政治前途。 范文程 毫無疑問,皇族的單純性和傳承性是皇帝繼承制度的前提之一,同時也是維護統治集團利益的最優方式。與明代濫封王爵不同,清代的爵位系統相當嚴格。清代建立政權之后,進一步細化了權力的分配,宗室等級森嚴,具體分為大小宗。 在親族劃分上,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之父顯祖塔克世算起,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孫稱“宗室”,腰系黃帶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則稱為“覺羅”,腰系紅帶子。同時規定,革退宗室者系紅帶,革退覺羅者系紫帶。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大部分人都是世代遞降,只有少數鐵帽子王。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后,只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受封為親王爵位。 滿文資料 宗室覺羅的爵位,具體分為14等和入八分、不入八分兩大層級: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三等)、奉國將軍(三等)、奉恩將軍。 對于一位皇子來說,晉升速度的快慢,與皇子母親一族的身份息息相關。整個清代,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鈕祜祿氏等八大姓,是皇帝后宮的權貴氏族,故而所生子嗣的身份也是最高貴的。 皇族玉牒 對于皇子來說,爵位和身份的確立來自于三個方面:是否嫡生、母親身份和皇帝寵愛程度。嫡生者一般爵位低不了,而母親身份如果比較地位,屬于辛者庫、下五旗秀女或者其他其他較低出身,皇子的政治前途很難有本質突破,例如八阿哥胤祀,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諸多爵位中,和碩親王最尊貴,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其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第二位是多羅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其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后胸加兩肩共四團龍;第三位是多羅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最后一位是固山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貝勒為前后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克勤郡王府 在爵位系統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屬于高級爵位。一般來說,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也有少數僅僅獲得鎮國將軍封號的。親王的待遇可以說是貝子的7.5倍、輔國公的幾十倍。在貝子以下,為奉恩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奉恩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不入八分鎮國公、同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同奉恩輔國公。其中,低于奉恩將軍的被稱作閑散宗室,享受朝廷四品官待遇。 皇帝所生的女子,爵位可以分為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 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六品格格,待遇按照品級逐步下降。可以看出,六品格格居京師俸銀30兩、祿米30斛,固倫公主居京師俸銀400兩、祿米400斛,待遇相差幾乎天上地下。根據爵位高低,額駙、嫁妝和祿米都是不同的。 待遇及世襲 對于異姓滿漢大臣來說,基本是在公爵、侯爵、伯爵(上三者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騎都尉(正四品)、云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中循環流動,又分為閑散、正品兩大層級,待遇不同。除了最低爵位恩騎尉外,所有爵位的晉爵都是以云騎尉為基礎層層遞進的,實際分為了27個小級別。 很明顯,級別不同,待遇就有差異,享有的政治權利也不同。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孫可望、張勛等異姓王,屬于除宗室之外封王的特例。揚古利、黃芳度、傅恒、福康安等人屬于死后追贈王爵,又與生前封王有所不同。 康熙皇帝之后,宗室爵位的俸銀祿米基本定型。比如,清代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而不列等的閑散公只有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云騎尉品級官80兩。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最低爵位云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而正品一等公爵的俸銀是末位的16倍多。 乾隆定爵位待遇 古代東亞國家政治的核心就是嚴格劃分品位層級,建構出較為明確且相對穩定的流動模式與資序體制,符合儒學人角色化的政治理論。在皇族親貴、士人精英、紳員商民和普通民眾的圈層互動中,形成非常嚴密的國家管理體制,衍生為代表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文明體系。 客觀來說,立足于對于清代爵位系統的考察與理解,我們能夠看出品級爵別和分等設職模式的具體情況,當然也就大致有了傳統中國政治運作的基本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