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中的“二門”就是我們所說的垂花門。它是我國古代建筑院落內部用門中主要的一類,因其門上檐柱垂吊在屋檐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通常彩繪為花瓣形式的垂珠,故名垂花門。 探尋垂花門的歷史,首先要知道垂蓮柱的來歷,宋《營造法式》中多處提到“虛柱”,而且雕木作中佛帳的做法,有“虛柱蓮華蓬五層”的條目,可見宋代垂蓮柱用途之廣泛,故它的形成應該早于宋代。山西侯馬金代董氏墓中有磚雕的外檐裝修,上部的垂蓮柱造型已很成熟。但垂蓮柱什么時候應用于門上,并因其而得名仍尚待考證。孔府中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重光門”是中國垂花門的最早遺物。垂蓮柱用于大門極為普遍,全國各地隨處可尋其蹤,如四川的“龍門”,閩南住宅的大門都有明顯的垂蓮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磚雕做出帶有垂蓮柱形象的門罩,北方自然是標準的垂花門了,可以說用垂蓮柱展深門的檐下空間或裝飾門的出檐是中國建筑中的一種習見做法。 垂花門的使用范圍極為廣泛,宅門府邸,宮殿寺觀,園林小景處處可見垂花門。但垂花門主要是用作內宅的宅門,一般位于第一進院的中線上,與倒坐房對面而立。門前砌三或五階臺階,兩側是精致的磚墻或影壁,第一道門安裝在外側的兩根柱間,多是比較厚重的“棋盤門”,白天開啟,供宅人通行,夜間關閉,有安保作用。第二道“屏門”安裝在內側的兩根柱間,除去家族中有婚、喪、嫁、娶等重大儀式,需要將屏門打開之外,其余時間,屏門都是關閉的,人們進出二門是走屏門兩側的側門或通過垂花門兩側的抄手游廊到達內院和各個房間。多進院的宅門,前邊還有過廳、廳房等。垂花門的出現標志著內宅在此,內外有別,以此為界。舊時婦女不準出頭露面,迎送親友到此為止,當時的轎子或轎車就停在垂花門前,行禮、話別就在垂花門臺基上進行。規矩大的人家,男仆及一般來客都不能進入內宅。因為垂花門特別的位置和特殊的功能,從出現就成為房主人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雖只是小小的一座垂花門,其建造上卻是煞費心機,囊括了構成中國建筑的幾乎所有的要素、構件、裝修手法等,屋頂、屋身、臺基、梁、枋、柱、檁、椽、望板、封摻板、雀替、華板、門簪、聯楹、版門、屏門、抱鼓石、門枕石、磨磚對縫的磚墻等等一應俱全。磚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畫各種裝飾手段能用則用,簡直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建筑構件的集大成者,將工匠所有的能力和屋主滿懷的激情釋放到了淋漓盡致的狀態,可謂鬼斧神工,華麗悅目。但從其構造上來分,垂花門一般有三種形式。 1、一殿一卷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最普遍、常見的形式。它既常用于宅院寺觀,也常見于園林建筑。其正立面,為大屋脊懸山形式,兩根垂蓮柱懸于麻葉梁頭之下,其間由連攏枋,罩面枋相聯系。在罩面枋之下,有的安裝花罩,也有的安裝雀替,做各種題材的雕刻。在前檐兩柱間安裝楹框,門扉。其背立面為卷棚懸山形式,柱間裝屏門,起屏障作用。 2、 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構造最簡潔的一種。多用于園林中墻垣上的花門。特點是兩面完全對稱,中間有一排柱,梁架與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兩側,梁頭兩端各承擔一根檐檁,梁頭下端各懸一根垂蓮柱,從側立面看,整座垂花門形如樵夫挑擔,所以又被形象地稱為“二郎擔山”式垂花門。 3、四檁廊罩式垂花門,主要用于園林之中,常與游廊相連接,并作為橫穿游廊的路口。特點是兩面完全對稱,都有垂蓮柱,梁頭兩端均向外挑出,梁兩端上面挖檁碗承檐檁,下面懸挑垂蓮柱。梁的中間部分裝瓜柱安角背上承月梁,擔雙脊檁,使垂花門梁架構成四檁卷棚形式。在四架麻葉抱頭梁之下有麻葉穿插枋,作為聯系兩柱并懸挑垂蓮柱的主要構件。為構架穩定及安裝方便,在面寬方面,兩柱柱頭間還有跨空枋相聯系。兩梁間有桁檁聯系,檁下施墊板,墊板之下施連攏枋,也有取消墊板,用荷葉墩等花飾構件代替。連攏枋下一般施用倒掛楣子或安裝花罩。垂柱頭為方形,四面貼“鬼臉”,做四季花一類雕飾。 垂花門裝飾性極強,它的各個突出部位幾乎都有十分講究的裝飾。垂花門向外一側的梁頭常雕成云頭形狀,稱為“麻葉梁頭”。在麻葉梁頭之下,垂花門的主角垂蓮柱,頭部雕飾出蓮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頭等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低頭頷首。聯絡兩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飾,題材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這些雕刻寄予著房宅主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將這道頗具地位的內宅門面裝點得格外富麗華貴。 繁華褪盡,風擺柳、垂蓮花,恰似那一低頭的溫柔,總令你神思恍惚那舊的時光。衣袂從內門飄忽而過,該是怎樣的迤儷風光?卻不知羞答答的她在門內無奈的窺望外面的世界。 孔府中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重光門”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長治某民宅,前檐兩柱用墻體代替,略有差異) 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長治觀音堂花門) 四檁廊罩式垂花門(現代) 長治縣某民宅垂花門正立面 長治縣某民宅垂花門背立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