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即指此垂花門。垂花門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講究的門,它是內宅與外宅(前院)的分界線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 如果您喜歡古建筑,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請關注作者頭條號“古建筑設計師”后面長期更新中國傳統文化建筑,如果您有古建筑設計項目,寺廟施工圖設計,寺院設計規劃項目,祠堂項目設計及施工請關注并私信作者! 垂花門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功能的建筑,在中國古建筑中占著重要位置,我國傳統的住宅、府邸、園林、寺觀以及言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獨特地位。垂花門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豐富優美的建筑外形,各種垂花門既有精巧華麗的共性,又因所處具體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別而具有多種構造形式。垂花門的構造藝術和技巧是古建傳統技術寶庫中的重要內容。因此,研究垂花門的種類、構造及其在造型、裝飾等方面的規律和技藝,繼承這方面的寶貴遺產,對保護和維修文物古跡,建造新的古建風景建筑,具有重要意義。 垂花門在古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府邸、宅院建筑中,垂花門一般作為二門,位于建筑群的中軸線上。在二、三進院落的中小型四合院中,垂花門一般位于倒座與正房之間,兩側與看面墻連接,把院子分隔為內宅和外宅。在前面有廳房(過廳)的較大型四合院中,垂花門則常位于過廳與正房之間,其作用同樣是將院落分成內外宅。在中國傳統住宅中,廳房、倒座一般屬外宅建筑,正房廂房、后罩房為內宅,這樣,垂花門在住宅建筑中就成為分隔內外宅的重要標志。在住宅垂花門的前后兩排柱上,分別裝有檻框,安裝攢邊門和鏡面板門(即屏門)。在通常情況下,前面的搬邊門是開啟的。為了選免大門開啟而造成中軸線上建筑的暴露,裝在里排柱間的屏門就起了遮擋作用。屏門一般為四扇,除有重大禮儀(如婚喪大事)外,平時不啟。這樣就把內外院截然分成兩個互不干擾的空間,造成內宅安謐寧靜的氣氛。 在四周有抄手游廊的宅院中,垂花門又是與廻廊連接的建筑,它作為游廊的起訖點,自然而和諧,可以看作是唐宋以來住宅廊院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演化。垂花門作為內宅的宅門,是房宅主人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標志,又作為吉祥平安的象征,因而有很強的裝飾要求。在垂蓮柱、角背等構件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正面連枋下則常飾以雕僂精美的花罩;枋檁之間還安裝花板、折柱、荷葉墩等裝飾構件。加上色彩絢爛的彩繪,使得垂花門分外華貴,具有異常強烈的裝飾效果富麗華貴的垂花門立于宅院前端,改院內房舍的平板氣氛,因此,它又是具有裝飾和點綴作用的建筑。垂花門在園林建筑中,除作為園中之園的入口外,還常常用于垣墻之間,作為隨墻門用于游廊通道時,則以廊罩形式出現,既有劃分園林空間的作用,又有隔景、障景、借景等藝術效果。由于垂花門本身就是優美的風景建筑,它又可獨成一景,因此,在古典園林建筑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幾種常見的垂花門 垂花門作為一種有特定作用的建筑,在建筑形式上有共同之處,在建筑構造上又有許多別,這些區別造成了它的多樣化常見的垂花門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 這是垂花門中構造最簡潔的一種,它只有排柱,梁架與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兩側,梁頭兩端各承擔一根檐檁、梁頭下端各懸根垂蓮柱,從側立面看,整座垂花門形如樵夫挑擔,所以又被形象地稱為“二郎擔山”式垂花門。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多見于園林之中,作為墻垣上的花門,在古典皇家園林及大型私園中不乏其例。這種垂花門的特點是兩面完全對稱,從任何一面觀賞都有相同的藝術效果。垂花門的兩柱間裝檻框、安裝攢邊門(又稱棋盤門)或屏門。垂花門面闊和柱高的比例,一般為10:9,即依面闊一丈,柱高九尺(按:柱高在這里指臺明至麻葉抱頭梁下皮的距離,不是指鉆金柱通高尺寸),比清式則例中面闊丈柱高八尺的規定略有變化,適當加大了柱子高度,使垂花門整體上顯得更加輕巧。其余構件的斷面尺寸,也與則例規定略有增減,如柱高與柱徑之比不是11:1,而是12:1或13:1,顯示出雜式建筑在權衡比例上的靈活性。 (二)一殿一卷式垂花門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形式。它既常應用于宅院、寺觀,也常用于園林建筑。從正立面看,為大屋脊懸山形式,兩棵垂蓮柱懸于麻葉梁頭之下,攏枋、罩面枋相聯系。在罩面枋之下,有的安裝花罩,做各種題材的雕刻,也可裝雀替。在前檐兩柱間安裝檻框門扉。垂花門的背立面為卷棚懸山形式,柱間裝屏門,起屏障作用。一殿一卷式垂花門主要梁架為麻葉抱頭梁。它的后端落于后檐柱頭之上,前端與前檐柱相交,并挑出于前檐柱之外-步架。梁頭下面懸有垂蓮柱。在麻葉抱頭梁之上,前后共承托六根桁檁,其中三根直接落于梁上的桁碗中,分別為前檐檁、后檐檁和承接天溝椽望的檁子。其余三棵,一棵落于前檐柱柱頭檁碗中,成為脊部的脊檁,其余二根安裝在后部的月梁上,作為卷棚部分的雙脊檁。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的檁架分布有比較固定的程式,一般是以前檐檁中(亦即垂蓮柱中)至后檐檁中(亦即后檐柱中)之間距離均分為九等份,每-步架占二份,卷棚頂部占一份。垂花門前后部分的舉架也不相同,卷棚部分舉架一般為五舉(即所謂五舉拿頭),前檐殿脊部分舉架則高于后部,一般為七舉,有時也常用六舉或六·五舉,目的是為了增加前檐殿脊的高度,使它高于后部卷棚部分,以顯得崇峨峻拔,增加建筑物的立面效果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由四柱圍成一間,它在面寬、柱高、進深之間的比例關系大致為1:0.9:1.2,即面寬一丈,則柱高為九尺,進深為一丈二尺.這里所謂進深是包括垂步在內的通進深,即前檐檁中至后檐檁中之間的距離.如計算前后檐柱之間的距離,還要減掉垂步步架尺寸,可按以下公式:前后檐柱中~中距離=(通進深/9)X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