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州句復合劍 少虡劍 越王勾踐劍上的銘文 在火藥發明之前,人類爭斗的沙場是屬于冷兵器的世界。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器紛繁登場,演繹的并不僅僅是一部冰冷的鐵血歷史,其中也承載了中國古代科技、藝術、文化諸多耐人尋味的信息片段。而如今,這些早已告別鐵馬兵戈之碰撞的冰冷武器,又漸漸引起許多藏家的關注,成為他們的案頭清供。從本周起,本周刊將誠邀各方專家學者,對冷兵器的發展脈絡做一詳細梳理,并分門別類,就不同種類冷兵器的歷史、特點及收藏價值為讀者指點迷津。 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劍之家族中年紀最長的“祖輩”則是青銅劍。從商朝時的短如匕首開始成長,到東周時期,吳越之地的鑄劍大師造就的青銅劍已達剛柔相濟的完美境界。其冶煉技術領先西歐大陸近千年,精湛技藝至今仍令世人嘆為觀止。本期“大家”特邀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丁孟為我們詳解青銅劍的美與謎。 青銅劍由短變長 丁孟告訴記者,青銅劍最早出現于商周晚期,但在當時與其說是劍,不如說是匕首,長度大概只有30厘米左右。 “古文獻中記載: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說明當時劍只是一種隨身攜帶的防身武器,而非進攻的武器。事實上,當時北方打仗主要以車戰為主,雙方對攻采用的多是帶有長柄的戈、矛、鉞、鈹等。拿鈹來舉例,桿子能有3米多長,舉著這樣的長兵器在車戰中沖殺,戰斗力顯然要比劍強得多。” 在北方主要依靠戰車作戰的時候,南方的吳越地區則是另外一種情況。這里河網密布,巨大而笨重的戰車沒了用武之地,步兵遂成為主力,輕裝簡行的青銅劍自然而然地成為當地重要的兵器。“我們都知道‘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當匕首級別的青銅劍漸漸不能滿足戰爭的需求,青銅長劍在吳越之地應運而生。” 青銅劍的出土情況見證了青銅劍由短變長的過程:1956年陜西長安張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的青銅劍全長不過27厘米,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的全長55.7厘米,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長度超過91厘米,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青銅劍的長度已經超過了3尺。 復合劍:青銅長劍的巔峰之作 丁孟表示,青銅劍在變長的過程中需要克服許多技術上的難題。所以在東周時期,吳越之地出現了很多鑄劍大師,比如歐冶子,以及在教科書中為我們所熟知的干將、莫邪等。 他們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點是:如何使日益增長的青銅劍完美地克服柔韌性和攻擊性“不可兼得”的難題。青銅時代,鑄劍采用的是銅錫合金,如果錫多了,劍會很鋒利,但容易折斷;如果錫少了,劍的柔韌性會明顯增強,但是攻擊力度卻要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青銅劍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復合劍應運而生。 丁孟告訴記者,勾踐的曾孫——越王州句就擁有這樣一把剛柔相濟的復合劍。它的中脊及兩從由不同成分之青銅嵌鑄而成。中脊使用錫含量較低的合金,以確保劍的韌性;而劍的刃部和鋒部用錫含量較高的合金,確保劍的殺傷力。 越王州句復合劍從劍脊到劍從因材質差異而呈明顯不同的顏色。在澆鑄程序上比一般的青銅劍要更加復雜。“青銅劍采用的是分段鑄造的工藝,先澆鑄劍體,再在劍體的基礎上鑄接劍格、劍柄和劍首,最少都要經過兩個澆鑄步驟。但如果是復合劍,鑄造劍身的時候中部還要留有凹槽,凹槽中的部分要單獨澆鑄,然后再嵌進去。至少都要經歷三到四次澆鑄才能做出這樣一把良劍。” 除了復合劍之外,東周時期的吳越之地還有另外一個絕技——劍身上的暗格紋飾。 這個絕技的代表作品是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時,勾踐劍寒光閃閃、幾無銹蝕。據說當時有考古隊員一個不留神,竟被這埋于地下2300多年的寶劍割破手指,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越王勾踐劍為何歷經千年不銹不腐?丁孟告訴記者,首先,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本來就不像鐵那么容易生銹;二是越王勾踐的墓室本身建造得非常精良,密閉性比較好;第三個原因則跟劍身上密布的黑色菱形暗格紋有關。 “暗格紋是一種獨立于劍身的物質,但又有機地和劍身融為了一體。它不僅提高了劍的裝飾性,而且還起到了防腐作用,提高了劍的韌性。但這具體是怎樣的一種物質?又是以一種怎樣的工藝附著在劍身上的?到目前學界還是眾說紛紜。德國慕尼黑有個研究所,曾經專門對青銅劍劍身上的暗格紋進行過研究分析,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種當代人無法認識的技術。中國古代鑄劍大師的工藝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不要貿然“保養”青銅劍
丁孟表示,埋于地下幾千年的青銅劍,雖然常常在出土的時候讓人們對它的歷久彌新、寒光四射嘖嘖稱奇,但它畢竟是經歷了長時期的歲月侵蝕,遭到了一些損傷,必須要得到非常精心的呵護。 我們并不可能完全知曉一把青銅劍曾經歷過怎樣的沖擊和損毀,很多損傷并不是從表面上可以看出來的。所以青銅劍一定要輕拿輕放,最好用一些軟體的包裝,并且做個舒適安全的托進行放置。 青銅劍最好避免太陽暴曬,存放在干燥、陰涼、通風之處。把玩欣賞時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 不要貿然對青銅劍進行“保養”。青銅劍上一些看上去不太好看的銹、損傷,其實都是很重要的歷史信息。不要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改造和清潔,要保持其原貌,避免對文物的二次傷害。 暗格紋劍 最為尊貴 丁孟告訴記者,冷兵器時代,許多兵器都帶有禮器的色彩,而青銅劍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青銅劍的首要屬性當然是兵器。和當代人一樣,古代人也總是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首先應用到兵器當中,制作工藝精益求精。除此之外,青銅劍中身份比較尊貴的一批還具有禮器的性質。“因為便于攜帶,青銅劍為當時的君王所重視。到了東周時期,隨著鑄劍工藝的不斷提升,士大夫階層開始興起佩劍之風。他們對于青銅劍的裝飾性更加看重,鎏金、錯金銀、鑲嵌等裝飾手段都被應用到青銅劍身上。一把上好的青銅劍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奢侈品,彰顯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這樣的青銅劍不僅是一件兵器,而且成為一種禮器。” 丁孟告訴記者,集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于一身的帶銘文青銅劍,如今的存世量大概將近300把,大都屬于王侯貴族佩劍,比如吳王劍、越王劍、楚王劍、燕王劍等。“在這其中有一把比較特殊,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少虡劍。我們知道在歷史記載中春秋戰國有不少名劍,比如干將莫邪劍、歐冶子所鑄的湛盧劍等,但它們的實物如今卻不知所終。少虡劍是唯一一把目前能見到實物的有自身劍名的青銅劍。它的劍身刻有銘文:吉日壬午,乍為元用,玄镠鋪呂。朕余名之,謂之少虡。大意就是:壬午這天吉日,做了這把好用的劍,做劍的原料是錫與銅。我給這把劍起了個名字,稱為‘少虡’。” 更大數量的存世青銅劍為“素劍”,其具體數量比較難以統計。“我估算,此類青銅劍的數量至少是有銘文、有裝飾的青銅劍數量的10倍,它們應該是當年比較普通的軍隊配備用劍。” 丁孟認為,判斷文物的價值,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量,分別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而暗格紋劍、復合工藝劍、帶有裝飾和銘文的青銅劍很顯然在這三方面有更大的價值體現。 雖然剛柔相濟的復合劍特別適合在戰場上使用,但從目前的考古結果來看,當年的戰爭用劍大都是一些含錫量較高的單一青銅合金劍,“復合技術”主要被應用于王侯貴族的佩劍上,并未被推廣。但即便如此,復合劍的出土數量還是比有暗格紋的青銅劍更多一些。所以,無論是在青銅時代,還是在兩千年之后的當下,暗格紋的青銅劍都以其罕見和神秘彰顯其絕對的尊貴。 “局部造假”的青銅劍最具迷惑性 和其他青銅器一樣,青銅劍的造假問題也比較突出。丁孟指出,目前看來造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整體造假——整一把所謂的“青銅劍”都是假的。“通常這種造假方式都會模仿一些工藝比較精湛的青銅劍,比如復合劍、暗格紋、錯金銀、嵌松石劍等。相對而言,這種造假方式較容易識破。因為無論劍身、裝飾、表面的氧化狀態,都需要重新做,破綻會比較多。特別是暗格紋的青銅劍,嚴格意義上說,這種技藝已經失傳。當代人的仿品只能打造出一個類似的外貌,無論是材質、用料還是工藝,都和東周時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仿造者為了節省成本,還常常粗制濫造。” 第二種造假方式是局部造假。“存世的大部分青銅劍是沒有任何文字和裝飾的素劍,所以就有圖謀不軌的人在上面刻銘文,比如刻上越王、吳王的名字,以達到‘增值’的效果。青銅劍上的銘文通常字體比較纖細,而大多數人對篆字也不是很熟悉,所以這種造假方式的欺騙性是很大的。事實上,這種造假方式也會露出不少破綻,比如銘文無論是內容、文字的筆法、形態、間架結構無一不是學問。造假者幾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但這種‘專業級別’的破綻,通常只有專家才能識破。” 丁孟表示,毫無疑問,青銅劍的工藝最高峰是東周時期。“盡管現在設備水平比兩千年前發達,但當代人的仿品和兩千年前的青銅劍珍品放在一起比較,還是高下立見的。主要原因,我想出在心態上面。用心不用心,做出來的東西差別太大了。過去的工匠心里想的是怎么鑄出一把好劍,而現代人想的是怎么偽裝出一把好劍。” 東周時期,一把青銅劍必須經過多次澆鑄,工藝難度比較大,而在現代的條件下,一次澆鑄成功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造假的人為了利潤最大化,能一次澆鑄的絕不兩次,有的甚至直接就用硅膠范個模,一次澆鑄就做出來了。所以從理論上說,一次澆鑄而成的偽造品不會有合范的痕跡。那么這可不可以看做是判斷真偽的一條標準呢?丁孟表示,這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標準,但絕不能將其看做唯一標準。偽造和鑒偽本就是“魔”與“道”的關系。對范線進行偽造也并不是技術上的難題。作為負責任的鑒定者,一定要在工藝、合金、氧化程度、紋飾、造型上作綜合性考量之后才能得出審慎的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