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基礎 醫學 雜志 2002
許興濤 ,于 崢
失眠是指病人感到睡眠不足 ,包括睡眠時間、深度或恢復體力不足為特征 的一類病證,是 一種 常見的睡眠障礙。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在《難經》中稱 為“不寐”。歷代 醫家對失眠的診治研 究積累 了豐富 的經驗,運用 中醫藥能明顯改善睡眠狀況,且不引起藥物依賴 ,更不會引起醫源性疾患,值得我們探討。
1 流行病學
隨著高科技迅猛發展,市場經濟競爭 日益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 ,人 際關系復雜,心理負擔加 重,再加上環境污染,因此患失眠癥 的已明顯增加。有資料統計,日本人發病率為 l8% ~23%,美國人發病率為 32% ~35%,我 國患失眠者也 日趨增 多,已成為現代社會里的一個嚴重問題。
2 病因病機
中醫對失眠病因病機 的認識有著豐富的內容。
營衛不和學說:《內經》提 出營衛循行 的睡 眠理論,寤寐 的正常生理機制是營衛 的正常運行。《靈樞營衛生會》說 :“衛氣行于 陰二十五度 ,行于陽二十五度 ,分為晝夜 ,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其營氣衰少而衛 氣 內伐 ,故晝 不精,夜 不寐。”《靈樞 -大 惑論》日:“衛氣不得入 于陰,常 留干 陽,留于陽則陽氣滿……不得入干陰則陰氣盛,故 目不得瞑矣。”《難經四十六難》認為:“榮衛之道澀,故晝 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營衛不和是臥不安的重要原 因。
陰陽失調 學說:《靈樞·口問》日:“陽氣盡,陰氣盛則 目瞑;陰氣盡 而陽氣盛 ,則寤矣。”《靈樞 ·邪客所云 :“厥 氣客 干五臟 六腑,則衛 氣獨衛 其外 ,行干陽,不得入于 陰。行 于 陽則陽氣盛 ,陽氣 盛則 陽蹺陷,不得入干陰……陰虛,故 目不瞑。”《類證治裁 -不寐>說“陽氣 自動 而之靜 ,則 寐;陰氣 自靜 而之動,寤;不寐者 ,病在陽不交陰。”人的正常睡眠是陰陽之氣 自然而有規律 轉化 的結果 ,陰陽失調是失 眠發的關鍵。
臟腑損傷學說:《素問·病能》日:“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臟有所 傷及 ,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素問·逆調論》載:“胃不和則臥不安。”凡脾 胃不和,痰濕、食 滯,以致寐寢不 安者均屬于此。《古今 醫統大全 ·不寐候》日:“痰 火擾亂心神不 寧,思虛過傷 ,火 熾痰郁 ,而致 不眠者 多矣有 因腎水不足 ,真陰不升而心 陽獨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 ,夜 臥遂 不疏散 ,每 至五 更隨 氣上升 而發燥 ,便不成寐。”《雜病源流犀燭 -不寐 多寐源流》說“有 心膽俱 怯,觸 事易驚 ,夢 多不祥,虛煩 不寐者。《癥 因脈治-內傷不得臥》日:“肝火不得臥之 因,或惱怒傷肝 ,肝氣怫郁 ;或盡力謀慮 ,肝血所傷 ,則夜臥不寧矣。”《辨證錄》日:“人有晝夜不能寐 ,心甚躁煩此心腎不相交耳。失心 腎之所 以不交者,心過于熱而腎于過寒也。”不難看 出,失眠的發 生與臟腑損 傷的關系非常密切。
氣血紊亂學說:人之有 生,全賴于氣 ,只有 氣機協調有序,各項生理活動才能得 以充分發揮 ,臟腑氣血間的功能活動才能保持協調穩定。氣血津液乃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 ,氣血津液不足,心神失養 ,導致失 眠。《靈樞 ·平人 絕谷》云 :“血脈 和利 ,精神乃居。”《景岳全書-不寐》指出:“勞倦 思虛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 ,神魂無主,所 以不眠。”思慮過度 ,所思不遂 ,導致 氣滯和 氣結。正如王清任《醫林改錯》“不寐一證乃氣血凝滯”之說 ;氣結 干 中,影響了脾 胃的升降功能,則氣血乏源、心神失養而失眠。
神主失用學說 :人體 正常的睡眠系由心神所主<景岳全書·不寐>有“寐本 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 ,神不安則不寐”。這種神 當是指心神。如《類經所言 :“心 為五 臟 六腑之 大 主,而 總 統魂 魄 兼賅 意志。”心神失用便會 出現 失 眠。如《醫效秘傳 -不得眠>中說 :“心藏 神,大汗后 則陽 氣虛,故不 眠;心 主血 ,大下后則 陰氣弱,故不眠。”可以看 出,失眠與心神失用緊密相關。
邪氣致病學說:《靈樞·邪客》日:“夫邪氣之客人也 ,或令人 目不瞑,不臥出者……”張景岳《景岳全書不寐 將失眠分成有邪 、無邪兩種類型 ,認 為“有邪者多實證 ,無邪者 皆虛證”,有邪者分 為外邪、內邪“凡如傷寒 、傷風 、瘧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失眠的發生與邪氣致病分不開。
另外 ,藥毒傷神導致失眠的事件亦屢見不鮮 ,正遂漸被人們認識和重視。
3 證候特征
失眠以睡眠時間不足 ,睡眠深度不夠及不 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與精力為主要證候特征。其 中睡眠時間不足者可表現為入睡困難,夜寐 易醒,醒后難以再睡,嚴重者甚至徹夜不寐。睡眠深度 不夠者 常表現為夜間時醒時寐 ,寐而不酣 ,或夜寐夢 多。由于個體差異 ,對睡眠時間和質量 的要求亦不相同,故臨床判斷失眠不僅 要根據睡眠 的時間和質量 ,更重要的是 以能否消除疲 勞、恢 復體 力與精力為依據。這在<中醫內科學>…第六版教材上 已明確簡述。
4 辨證論治
王駿義 認為,半夏湯與小柴胡湯治不寐,真有妙合天餞之趣 ,均可調和陰陽,通利營衛。貝潤浦 治療失眠重在協調 陰陽,方取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交泰丸、半夏秫米湯合 梔子豉加 味及坎 離既濟丸 (生地 、熟地、夜交藤 、山藥、炙龜板、丹參、萸肉、天冬 、麥冬 、白芍、五味子、遠志、黃 柏等)。吳致 中 及謝 升彩 皆從 胃論治不寐頗獲效驗。鄒錦 山 對 956例伴有失眠的精神科病人辨證論治:外感邪熱、心神不寧,治宜泄郁熱、清心安神,取清 營湯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陽氣虧虛、神無所 附,治 以補 中益 氣、養血 安神,取補 中益氣湯加茯神、遠志、酸棗仁、五 味子 ;痰飲 內宿、心神不藏,治以化 痰解郁理 氣安神,取黃連溫膽湯加珍珠母、龍 骨、牡蠣;氣血虧虛、心 失所養治以健脾益氣、養血安神,取 歸脾湯加減;陰虛 火旺心 腎不交 ,治以滋陰降火、養心 安神,取黃連 阿膠湯合交泰丸 ;肝郁氣滯、魂魄不藏 ,治以疏肝解郁、鎮心安神,取柴胡疏肝散加朱砂、龍骨、牡蠣、茯 神;肝膽溫熱 、上擾心神者,治以疏肝泄熱、重鎮安神,取 龍膽瀉肝 湯加 朱砂 、龍 骨、牡蠣 、磁石;食積 氣滯 、胃中不和者 ,治以理氣消食、和 中安神 ,取保和丸加茯苓 、珍珠母 、酸 棗仁;心膽氣 虛、驚 恐不 安者,治 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取 安神定志丸加減 ;同時配合 心理 療
法、體娛康復療 法及飲食起 居調節。張彩 萍一 運 用逐瘀 安神湯(桃仁 12g,紅花 9g,當歸 9g,生地黃 12g川芎 5g,赤芍 藥 6g,牛膝 9g,桔梗 5g,柴 胡 3g,枳 殼6g,夜交藤 30g,生龍骨 30g(先煎),珍珠母 30g,五味子 9g)隨證加減:兼肝郁化火加梔子,兼 痰熱 內擾加黃連 、半 夏、竹茹 ,兼陰虛火旺加 龜板 、黃柏 ,兼心脾兩虛加黨參 、酸棗仁。水煎服 ,每 日 l劑 ,15d為 1個療程 ,共 治 療 2個 療 程,治 療 l8例 ,總 有 效 率88.9% 。
5 單昧藥應用
目前,臨床上有用 落花生枝葉制劑 ,如上海王翹楚教授 等;有用酸棗仁制劑的如黑龍江李廷利等 ;有用靈芝菌液的如 山東 的王祥禮等治療失 眠,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值得進一步探討。
總之 ,中醫藥對 失眠的診治取得 了良好效果 ,但尚缺乏實驗數據 的客觀標準,有待深入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