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文化廣場簡讀 周萬俊 第一節(jié):周文化廣場的位置 《周文化廣場》,規(guī)劃建設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是隋代、唐代、宋代宮城遺址的核心區(qū)域。該公園占地10.59公頃,主要展示隋唐時期洛陽宮城核心區(qū)域內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和天堂,宋代太極殿建筑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該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和絲綢之路申遺重點項目。2010年6月,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動工建設。是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天字一號”項目。 洛陽周公廟,始建于隋未唐初(618年)。始終位于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qū)。也就是現(xiàn)在規(guī)劃建設的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而《中華禮樂文化中心》是包括洛陽周公廟在內的大型古建筑群,自然也就融入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 第二節(jié):周文化廣場的簡介 《周文化廣場》。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公廟博物館)為依托,恢復建設周王朝時代的天子七廟祭祀場所,重現(xiàn)周王朝禮樂的文明盛況,主要展示周王朝禮樂文化和儒學文化的頗大精深。其主要內容為: 1, 禮樂祭祀中心(周室宗廟即周天子七廟) 2, 周文化研究發(fā)展中心(周易,國學藏書,儒學,國畫) 3, 國家級文物拍賣交易中心(尚商坊)。 4, 接待中心(大賓舍又名周氏公館)。 一 ,禮樂祭祀中心:(建筑面積共1.3萬平方米,占地68畝) 一)、《周室宗廟即周天子七廟》。 為周氏祖宗牌位供放地方。在周公廟東側建設周室宗廟,按周天子七廟設制建設,其中,始祖后稷廟,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姜嫄,文王,武王,平王,赧王,烈王六個廟建筑面積各540平方米,共5640平方米。禮樂大殿,東西廂房即鐘樓鼓樓建筑面積共5000平方米。周室宗廟群建筑面積共計1.3萬平方 米,占地68畝。 1,后稷廟(2400平方米) 后稷,周的始祖名棄,曾經(jīng)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作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誕生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姜嫄懷孕是因為“履帝武敏”,出生之后,卻胞衣不破,形同肉蛋,被視為不吉,被棄又大難不死。《生民》是周人祭祀祖先神后稷的祭歌,通過人和神的事跡,敘述了周人的起源。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其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在周人的神殿里,稷神占有重要的位置。 2,姜嫄廟(540平方米) 姜嫄(上古時代人),姓姜,陜西省武功縣人,原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兒,后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跡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務農,成為中國的農耕始祖,姜嫄是周人女性祖先。 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封神演義》演繹為西伯侯),又稱周侯,周季歷(周朝建立后,尊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寶雞市岐山縣)。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稱文王為姬昌。傳在羑里(今河南境內)根據(jù)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繼續(xù)演繹易經(jīng)八卦。 東北和北方有名望的周氏始遷祖神位,統(tǒng)一供奉于此。 4,武王廟(540平方米) 西周世祖武王(約前1087年—前1043年),大周的創(chuàng)建者,華夏杰出領袖,漢族,姬姓,名發(fā),謚號武王 廟號世祖,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約前1056年文王死,他繼承王位。 武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jīng)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后的為東周。 5,平王廟(540平方米) 平王(約前781~前720)中國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漢族,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是東周第一位國王。 6,赧王廟(540平方米) 赧王(?-前256)亦稱王赧,是東周的第25位國王,也是最后一位國王。姬姓,名延,為周慎靚王之子。 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 據(jù)歷史記載和周寅賓教授的《周姓史話》第29頁記載.為周姓受姓始祖之一。 西北和中原有名望的周氏始遷祖神位,統(tǒng)一供奉于此。 7,烈王廟(540平方米) 姬烈,周平王之少子,“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墳”,據(jù)歷史記載和周寅賓教授的《周姓史話》第27頁記載。為周姓受姓始祖之一。 西南,南方和東南亞有名望的周氏始遷祖神位,統(tǒng)一供奉于此。 8,周公廟 周公,姬旦.武王之弟.成王時攝政.儒學創(chuàng)始人,稱”元圣“,據(jù)歷史記載和周寅賓教授的《周姓史話》第20頁記載,周公旦次子為周姓受姓始祖之一。 東北和北方有名望的周氏始遷祖神位,統(tǒng)一供奉于此。 8,禮樂大殿(2400平方米) 集中展示周王朝時代的禮樂經(jīng)典和歌頌從后稷到周王朝歷代天子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以及周公對儒學文化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豐功偉績。 二)、《祭祖廣場》。 在周室宗廟內,為全球周氏華人每年一次《懇親大會》祭祖的地方,也是舉行“禮樂大典”的地方,祭祖廣場占地6000平方米。按照《周禮》和《詩經(jīng)》的記載,制作“禮樂大典”的議程和形式,用古代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來,其目的在于弘揚儒家文化,提高國民幸福指數(shù),促進社會和諧。 三)、《名人塑雕廣場》。 在周室宗廟內,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杰出貢獻的歷代名人和企業(yè)家樹立塑像,如后稷,周文王,周公,魯迅(周樹人),周恩來…等等,其目的是為后人樹立道德文明楷模。計劃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四)、建設《周王朝文化墻廣場》。 在周室宗廟內,將周王朝時代,代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著作的代表作雕塑成文化墻。使中國的歷史文化永放光芒。計劃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五)、《銅鼎廣場》。 在周室宗廟內,將代表古代皇權象征和九州的位置、物產,將大禹傳至周朝的九個銅鼎重新豎立在洛陽的大地上,供人瞻仰。計劃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 二、周文化研究發(fā)展中心 (建筑面積共2.6萬平方米。占地80畝) 1)、國家級《周易館》。 與全國各大院校聯(lián)合研究周易在天時地理,軍事,人文等方面的應用。計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占地20畝。 2)、國家級《國學館》包括《藏書館》 與全國各大院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國學方面大師級人物。計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占地20畝。《藏書館》內設我國古代竹簽式圖書包括所有史書,詩書等等。 3)、國家級《儒學館》。 與全國各大院校聯(lián)合研究周公在儒學方面的奠基理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繼承周公儒家理論所創(chuàng),倡導血親人倫、現(xiàn)世事功、修身存養(yǎng)、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 儒學館重點研究“元圣周公,至文圣孔子,亞圣孟子”,在儒學方面的成就,為現(xiàn)代社會科學做出貢獻。計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占地20畝。 4)、國家級《牡丹國畫館》。 洛陽市擁有以牡丹畫為代表的特色畫系和以平樂農民畫師為代表的特色畫師隊伍,但畫家多各自為戰(zhàn),自產自銷,書畫還未形成完善的市場。應整合書院畫廊,形成合力,集中辦出特色。計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占地20畝。 三、國家級文物拍賣交易中心(尚商坊) (建筑面積共12萬平方米,占地102畝。) 1)、國家級《文物拍賣交易市場》(尚商坊)。 建設一個大型、高端的文物拍賣交易市場及商業(yè)市場,完善文物獲得、展示、銷售渠道,形成規(guī)模化。計劃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占地62畝。五樓設1000人就坐的大型演藝中心(包括自助餐),(全天上演周代禮樂節(jié)目)。文物拍賣交易中心大廳及奧斯卡電影院。三樓,四樓文物交易市場,一樓,二樓珠寶,特產。 2)、東周王城街 參照成都錦里模式建成仿古步行商業(yè)街,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商業(yè),特色小吃等店鋪100家,共占地40余畝。 四、接待中心《大賓舍》 (建筑面積共3.7萬平方米,占地50畝。) 1)、《大賓舍》 為中華周氏聯(lián)誼總會總部辦公所在地,按五星級酒店設 置設計,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占地50畝。 2)、在酒店一層設《周氏敬老院》。 為中華周氏聯(lián)誼總會以及中華民族做出突出貢獻的周氏老人提供免費休閑養(yǎng)老的地方。 以上四大中心,組成《周文化廣場》,建筑面積共計約19.6萬平方米,占地300畝。 周文化廣場,建成后,不但要達到國家4A級文化旅游景點,而且將成為周文化乃至中華禮樂文化的展示和學習基地。也是我們中華周氏聯(lián)誼總會總部辦公所在地和每年一次世界華人拜祭祖先的所在地。(世界周氏懇親大會)。 第三節(jié):周文化廣場的內涵 《周文化廣場》的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建成后將是一所溫馨的精神家園,是一個獨具特質、令人神往的“中華文化圣地”。按照先進的保護展示理念,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實踐,使全球華人產生尋根情懷,可以思接千載,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智者交流;思想上能夠得到升華,心靈上能夠得到凈化,情感上能夠得到提升,真正能夠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周文化廣場》,真正的內涵為: 一)、禮樂文化遺產保護園區(qū)。 做好周公廟古建筑、古遺址的文物本體維修、環(huán)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周文化廣場》,探索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制、機制,使寶貴的(周)禮樂文化的精神財富傳世千秋。 二)、中華文化教育基地。 在文化城內設立《周易館》、《國學館》、《儒學館》、《國畫館》。利用洛陽十三朝古都豐厚的文化資源,向人們展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多元一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世界文明對話平臺。 通過對博大精深周代禮樂文化研究和弘揚,融合儒、釋、道中華文化,凝聚全球華人的向心力,增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力。 四)、儒家文化研究中心。 周公是儒學的經(jīng)奠基人,稱謂元圣,孔子為至圣,孟子為亞圣,洛陽之地是儒家文化底蘊最為密集的區(qū)域之一。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世界文明融合發(fā)展的高度,深入研究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和主干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以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脈相承和血脈聯(lián)系,使洛陽周文化城成為匯聚儒家思想研究成果,培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人才的一個基地。 五)、是砥礪心性的精神家園。 深入研究周文化,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最具崇高價值的精神財富,修養(yǎng)道德心性,砥礪人生志節(jié),培育高尚情操,涵養(yǎng)浩然正氣,使洛陽周文化城成為砥礪心性、催人奮進的精神家園。 《周文化廣場》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周文化城建設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民生改善等有機結合,實現(xiàn)周文化與經(jīng)濟社會融合發(fā)展、科學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文脈梳理、遺產保護、功能提升、空間改善、產業(yè)升級,把具有中華文化標志意義的文化遺產作為《周文化廣場》的核心和靈魂,建設新型文化城市、周文化主體功能區(qū)或周文化遺產保護特區(qū); 《周文化廣場》的建成,將配合洛陽市的旅游城市建設,對該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