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jpg

 
脊柱是從上而下穿過背部中央,是頭和身體的主要支柱,脊柱也稱為脊椎或背骨,是由一連串骨頭緊密相連組成的柔韌骨鍊,這些骨頭叫【椎骨】,由關節連接在一起,關節能讓上下的骨頭輕微移動。這種移動經由整條脊柱的累積,成為靈活的活動力,如此便能讓上身扭動,彎腰碰腳指或翻跟斗。脊柱內含有脊髓,【脊髓】是一圓柱形構造,連接於延腦,由枕骨大孔延伸至第二腰椎的位置,它是一條粗大的神經束,在腦和身體其他部位來回傳遞訊息,它在頭骨的基部與腦會合,沿著由椎孔形成的通道向下延伸。肌肉、血管和神經則位在脊柱前面和兩側。



背脊.png

【脊椎構造】
人體所有軟綿綿的組織與器官能『掛』得起來全靠骨骼系統幫忙,而骨骼系統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即是我們所俗稱的『龍骨』。從側面看脊椎是一條和緩的S形曲線(有兩處S型)。脊柱是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薦椎(薦椎是一個堅強的三角契形結構,它的上部與腰椎底部相接,兩側與髖骨相接,下部連著尾骨它是人體唯一連結脊柱和骨盆的骨頭)和尾椎所形成。       

脊柱上有些突出似鉤狀的部份,叫作棘突。它們具有固定肌肉的功能,這些肌肉能使你整條脊柱緊繃和伸直,這能讓你較重的前身不會往前倒,脊髄並不延伸至脊柱底部,而大約在第1和第2腰椎的位置處,分支成眾多個別的神經,又稱為馬尾或終絲。 


【脊神經】
脊神經共有31對。包括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和1對尾神經。 31對脊神經根從脊髓中分支出來,並且穿過椎骨之間的淺溝,向外延伸到周圍的器官與組織。 


【支持脊柱的韌帶】
韌帶的功能是穩定脊柱,並限制脊柱在數個平面上的動作。每對脊骨之間的韌帶(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橫突間韌帶),以及一條貫穿整個脊柱的堅固韌帶共同支撐和固定著脊柱。這條貫穿脊柱的韌帶叫做岡上韌帶(岡上韌帶起於頸基部,一直向下延伸到脊柱底的尾骨上)。附在脊柱上的肌肉和肌腱控制著脊柱的運動,並給予脊柱額外的支撐力。 


【椎間盤】
每對椎骨的主體(中央體)間,有一塊叫椎間盤的軟墊。椎間盤的角色是支撐和轉移椎骨之間的負荷。椎間盤讓椎骨之間得以活動,並幫助吸收整個脊柱的震動。每一個椎間盤都有一個堅固的外層,和一個像果凍的中心。當你行動時整個椎間盤能幫助減輕震盪,在脊柱彎曲和扭動時,它能承受擠壓力。若你患有【椎間盤脫出癥】,第五腰椎和骶骨之間的關節就會常受傷。 



【上背部】

【胸椎】
 胸椎在身體上段,上連頸椎、下連腰椎。胸椎有12個,每一節椎骨的中間有一個大孔,叫椎孔。當椎骨一個一個往上堆砌時,全部的椎孔就會連成一 條管道,把脊髓容納在裡面,這條管道就叫作椎骨管。

上背部的每一節胸椎都支持著一對肋骨,胸椎上的小凹陷把肋骨固定起來 當你彎腰或向後仰頭看時,胸椎就會和上面的頸椎配合運作。肋骨附著於胸椎上,肋骨有12對,前7對肋骨會包圍胸部,並在前面與胸骨連接,又稱為真肋,第8~10對肋骨並沒連接至胸骨,而是由肋軟骨彼此相接,而連接至第7對肋骨,稱為假肋,第11和第12對肋骨稱為浮肋,因未附著於前面的肋骨及胸骨上,不安定且容易受傷。


【肌肉群】
背部的強壯肌肉可穩定背部,且提供脊柱支撐與運動,表層肌肉如擴背肌、斜方肌、下方還排列許多條狀肌,彼此交叉,以提供最大穩定與支撐。位在胸部前面的有胸大肌與胸小肌等兩條胸肌,此外還有肋間肌、前鋸肌、橫膈膜與腹部肌群----等。

深層豎脊肌群分布於脊柱兩側,由中心往外展開。深層豎脊肌群必須不斷對抗地心引力,幫助脊柱執行動作與保持穩定度。            


【胸與呼吸】
在吸氣時,胸廓的容積會因前後、左右即垂直徑變大而增加,這是因肋間肌收縮將肋 骨上堤所致,呼氣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主要是肋間肌鬆弛而使胸廓回復到其原先位置所致。雖然橫隔是參與呼吸過程的主要腹肌,但仍需其他的肌肉協助來完成呼吸動作, 橫膈收縮會使腹腔的壓力上升,迫使腹肌運動。   

【胸腔保健運動】 
  1.呼吸運動例如:腹式呼吸、胸腔呼吸。
       一般呼吸是由鼻子吸氣、鼻子吐氣,除了可以過濾灰塵外尚可溫暖
       空氣,潤濕空氣,以及維持氣脈通暢。用口吐氣只有在加強吐氣
     (如核心運動時,用口吐氣用以強制
吐氣),或練某些特殊功法時用。

上背.jpg

  2.擴胸運動:伸圓背運動,例如貓式等。前彎(圓背)、後仰
    (將氣吸飽於胸腔稍作停留伸展)
  3.伸展運動:左右側彎,扭轉等。伸展脊椎兩側肌肉使肌肉富有彈性。 
  4身側伸展開,再加以手掌輕拍胸脅,放鬆肋間肌使胸擴易於伸展。         


【瑜珈小技巧】
 1.在橋式、肩立、鋤式、魚式~~等都要保持擴胸伸展,不要壓胸
 2.在前彎、後彎、側彎時須先吸氣擴胸,脊柱延伸後再作動作。
 3.瑜珈的呼吸模式:吸氣時延伸脊椎,吐氣時做動作,適用於前彎、
    後彎、扭轉等。而後彎是直接延伸脊椎的模式,所以吸氣動作、
    吐氣跟著吸氣的腳步穩定延伸。 



【腰部】

腰椎.jpg

【腰椎】

人體腰椎位於身體中段,上連頸、胸椎,下連薦椎、尾椎。腰椎一共有五個。脊柱越靠近基部,負荷的重量就越大,因此位於下背部的腰椎也就比較粗大強壯。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海綿骨組成。腰椎,從靈活度上來說,它不如頸椎,從穩定性上它不如胸椎,但是從生物力學上,腰椎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腰腹部相關韌帶、肌肉群】
腰椎的連結和支持除了椎間盤外,周圍的韌帶、肌肉、髖部、胸腹部的肌肉也發揮重要作用。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脊間韌帶、及脊上韌帶。一旦腰椎韌帶 發生損傷,也會造成腰部不同程度疼痛。腰、腹部、髖部支持腰椎穩定的肌肉相當多,直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闊背肌、後下鋸肌、腰方肌、髂腰肌----等等。間接作用的肌肉群有腹部前外側肌肉群、臀大、中、小肌群、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這些肌群以腰椎為軸心,前後、左右相互平衡與協調。


【腰椎活動範圍】
腰椎活動範圍在脊柱中居於中等程度,即是比頸椎少一點,但比胸椎又強一些。

 1. 前屈:一般只能前屈(骨盆固定時)約45度左右。(骨盆不固定時,
    作用在髖關節)前彎可成約90度,正常狀況下手指可碰地。
 2. 後伸:約30度。
 3. 左、右側屈:約30度。
 4. 左、右旋轉:(骨盆固定)約30 -45 度。 

**  腰椎的活動範圍與年齡成反比,即隨著年齡增長,腰椎的各個
       方向的活動範圍逐漸減少,從另一個方面,腰椎的活動範圍大
       小與平時的鍛鍊有密切關係。


腰椎問題.jpg  


【腰椎常見病癥】 
 1.急性腰扭傷:(俗稱閃到腰):姿勢不正確,用力過猛或跌倒,
    造成腰部肌肉、筋膜、 韌帶拉傷,引發腰部急性疼痛。 
 2.肌 腱 炎: 肌肉、肌腱長時間且重複使用造成肌肉、肌腱疲乏。 
 3.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類似骨刺的現象,有人稱此骨刺是軟骨刺,
    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壓迫到周圍神經造成疼痛。 
 4.腰椎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是一種關節退化、老化現象。 
 5.坐骨神經痛:源自腰椎第四、第五腰椎神經經大腿、小腿一路
    痛到腳指頭,因為是沿著坐骨神經走下來,故稱坐骨神經痛。
    下蹲伸展可立即紓解不適。 
 6.骨質疏鬆癥:骨頭所含的礦物質減少,骨頭內部結構破壞,而使
    骨頭變的疏鬆、脆弱,支撐能力變差,當遇到碰撞,跌倒比常人
    容易骨折、斷裂。 
 7.骨盤前、後傾:以髂前上棘位置為基準,髂前上棘往前為骨盆
    前傾、髂前上棘往後為骨盆後傾,骨盆前傾會造成腰椎前凸,
    骨盆後傾會造成腰椎平坦,脊柱的腰椎與薦椎之間的連接處,
    對日常生活運作所產生的負荷是非常敏感的集中點,這些壓力
    會使腰椎與薦椎之間的連接處容易受傷,造成腰酸不舒服。 


【預防保健運動】
  1.抱膝運動:採仰臥姿,雙手抱膝往胸部儘量靠近,此運動有助
    伸展背部運動,增加脊柱屈曲。
  2.撐背運動:(蛇式)採俯臥姿,雙手壓地面將上半身撐起,
     下半身平貼地面,若有困難先由手肘支撐方式,此運動
     有助伸展腹部肌肉並能增加脊柱後仰活動。
  3.轉體運動:採仰臥姿,上半身平貼地面,將下半身(彎腳)
     扭轉向側邊停留,此運動有助增加脊柱旋轉運動。
  4.貓背運動:四肢著地,仿效如貓般拱背、凹背,此動作有
     助脊柱肌肉協調與控制。   
  5.肘膝運動 :採仰臥姿,以右肘碰左膝,再以左肘碰右膝,
     交替進行,此動作可訓練兩側腹斜肌,可增進肌力維持
     脊柱穩定。
  6.壓背運動:採仰臥姿,兩膝彎曲,將下背部向地面壓平,
     此動作有助骨盆後傾以減少脊柱前凸。



【腰椎常見病癥】 
 1.急性腰扭傷:(俗稱閃到腰):姿勢不正確,用力過猛或跌倒,
    造成腰部肌肉、筋膜、 韌帶拉傷,引發腰部急性疼痛。 
 2.肌 腱 炎: 肌肉、肌腱長時間且重複使用造成肌肉、肌腱疲乏。 
 3.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類似骨刺的現象,有人稱此骨刺是軟骨刺,
    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壓迫到周圍神經造成疼痛。 
 4.腰椎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是一種關節退化、老化現象。 
 5.坐骨神經痛:源自腰椎第四、第五腰椎神經經大腿、小腿一路
    痛到腳指頭,因為是沿著坐骨神經走下來,故稱坐骨神經痛。
    下蹲伸展可立即紓解不適。 
 6.骨質疏鬆癥:骨頭所含的礦物質減少,骨頭內部結構破壞,而使
    骨頭變的疏鬆、脆弱,支撐能力變差,當遇到碰撞,跌倒比常人
    容易骨折、斷裂。 
 7.骨盤前、後傾:以髂前上棘位置為基準,髂前上棘往前為骨盆
    前傾、髂前上棘往後為骨盆後傾,骨盆前傾會造成腰椎前凸,
    骨盆後傾會造成腰椎平坦,脊柱的腰椎與薦椎之間的連接處,
    對日常生活運作所產生的負荷是非常敏感的集中點,這些壓力
    會使腰椎與薦椎之間的連接處容易受傷,造成腰酸不舒服。 


【預防保健運動】
  1.抱膝運動:採仰臥姿,雙手抱膝往胸部儘量靠近,此運動有助
    伸展背部運動,增加脊柱屈曲。
  2.撐背運動:(蛇式)採俯臥姿,雙手壓地面將上半身撐起,
     下半身平貼地面,若有困難先由手肘支撐方式,此運動
     有助伸展腹部肌肉並能增加脊柱後仰活動。
  3.轉體運動:採仰臥姿,上半身平貼地面,將下半身(彎腳)
     扭轉向側邊停留,此運動有助增加脊柱旋轉運動。
  4.貓背運動:四肢著地,仿效如貓般拱背、凹背,此動作有
     助脊柱肌肉協調與控制。   
  5.肘膝運動 :採仰臥姿,以右肘碰左膝,再以左肘碰右膝,
     交替進行,此動作可訓練兩側腹斜肌,可增進肌力維持
     脊柱穩定。
  6.壓背運動:採仰臥姿,兩膝彎曲,將下背部向地面壓平,
     此動作有助骨盆後傾以減少脊柱前凸。

           
 【日常保健】
 1.運動:多作一些簡易脊椎骨矯正柔軟體操以減緩老化和鈣質流失。
 2.正確姿勢:坐姿端正,站立時挺胸收腹,睡覺時選擇適當枕頭,
    拿取重物先蹲下。
 3.充份睡眠,有助壓力舒解,放鬆肌肉。
 4.良好飲食習慣,由於脊椎受壓迫經常是血液循環不良,因此應避免
    攝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 


【瑜伽小技巧】
 1. 前彎時身體先站直吸氣使髂腰肌拉長,肋骨上提,脊椎往上延展,
     然後吐氣前彎,髖關節往後延伸,配合呼吸讓氣到脊椎再慢慢
     往前延伸讓腹部先貼大腿、胸部貼小腿最後頭才放下。不要用力
     上下震盪腰椎以免椎間盤突出。  
 2.任何前彎動作要回正時,先平背收尾椎,大腿後側有力量、再吸氣
    緩緩上來。
 3.後彎時根鎖(會陰收)、臍鎖(肚子縮)利用大腿股四頭肌、腹部
    核心力量,讓身體成弧線往後延伸,不折腰。
 4.加強腹部核心肌群鍛鍊:腰椎上接頸、胸椎下接薦、尾椎,若腹部
    核心肌群無力(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瑫?br>    腰椎無法承受上身重量,導致骨盤、膝關節、踝關節受傷。
 5有力量又具備延展性的QQ肌肉,是身體健康的主要基礎。 
 
扭轉的功效與重要性
 1.強化脊椎骨,經由脊椎骨的強健,可以對脊神經和整個神經系統
    都有很好的效果。
 2.柔軟背部肌肉群使之富有彈性,從而預防背痛、腰部疼痛。
 3.因為扭轉腹部器官必須用力收縮,因而讓腹部器官周圍的血液循環
    更好,進而幫助消化、排泄系統的強化(有助於預防和治療便秘)。
 4.扭轉還可以調整腎上腺分泌,強化腎臟功能。
 5.擴展胸腔,強化肺部功能。
 6.對第一、第二輪脈功能強化有很大功效,對第三、第四、第五個輪脈
    也有功效。
 7.對於修練提升生命之氣(拙火)的修行者而言,扭轉是一個重要的
    式子。 

扭轉需強化的主要部位與肌群
 1.頸椎、頸部肌群(胸鎖乳突肌、頭夾肌等)。
 2.肩帶、肩關節開展。
 3.脊椎柔軟與背部肌群強化(菱形肌、擴背肌、前鋸肌、腰方肌與
    豎棘肌群等)。
 4.腹部核心肌群強化。
 5.髖關節開展,臀部、大腿肌群強化(梨狀肌、臀大、中、小肌與
    骨盆底肌群等)。

如何輕鬆作扭轉
 1.坐姿需正位(坐骨坐地、會陰朝下)。
 2.脊椎往上延伸。
 3.漸進式由較簡易的式子練習起。
 4.配和呼吸,意念專注集中。隨著吸氣脊椎延伸,順著吐氣讓身體做
    更深的延展。
 5.在每一個呼吸之間,讓身體放鬆、安定、舒適。 


任何一個瑜伽體位法都是全身性、全面性的,需要鍛鍊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全身關節、肌肉、腺體、神經、三脈與七輪及其相互間的協調性,也需要心靈的平衡,方能達到身、心、靈合一的瑜伽。

本文引用自vinita - 如何預防瑜伽運動傷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