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人品在我們周圍是非常熟悉的兩個概念,可越簡單的事物人們往往越陌生。比如我們都知道太陽的形狀是圓的,但你接著問一句太陽的形狀為什么是圓形而不是方形,未必真有多少人能回答上來。心想,太陽就是圓的,還有為什么嗎?但仔細一想,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因果本原,你沒有發現太陽為圓的成狀原理,并不代表它的成狀理論不存在。看來,我們是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對越熟悉的事物就越要留心,越要尋求個為什么,所謂對任何人、事、物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若要對性格與人品作出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就必須把性格與人品上升為哲學的理論才能把握其兩者的本質及它們的辨證統一關系。下面,我們首先對性格與人品下一個抽象的定義,對它們進行抽象的分析、推理、判斷、歸納,然后順著這個大的定義撩云撥霧,層層遞進、比較鑒別,一一解開性格與人品的問題。 性格:人在客觀環境中通過長期社會實踐對人、事所反映的一種感性狀態與理性狀態的形象展現和綜合概括,它隨著時間、環境、對象的推移轉換與人自身固有的思維對立、矛盾心理、思想沖突和不可扭轉的內部矛盾運動而不斷變化、不斷轉化發展過程性的認識。 人品:主要對人品道德品質范疇的一種認可與否定程度。 性格與人品主要區別:在人的一般意識中,性格更側重于對人的感性綜合概括,對理性狀態的分析、推斷、演繹、認識,性格卻又經常借助大量的事件、事實、形象、記憶所概括出一個基本的認識。感性綜合出的性格具有感知性、表象性。理性綜合出的性格具有客觀性、歸納性。但它們兩者對性格的評價認識都具有綜合概括性。人品在一般意識觀念中,往注重的不是對人本性的概括,而是于人相對客觀的道德評價。它們的關鍵詞是本性概括與道德評價,這就是他們的主要區別。 性格的形成與人的遺傳基因、家庭影響、受教育程度、周圍環境、認知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的發生變化。不管你是否承認,沒有人從生下來到生命停止,性格會一成不變。當然,那些死咬住“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唯心主義者,從根本上否定一切事物是矛盾運動著的發展規律。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上的因素中,對性格影響最大或改變最大的是周圍客觀環境因素,而時間和知識對性格的塑造則是潛移默化的。 人品的一般認識范疇即道德評價、道德認可、道德定論,它的一般涵義是從普通人對道德概念基本理解的范疇、基本認知的程度上來論述。所以,真、假、忠、奸、善、惡、美、丑就成了對人品定義的基本概念,雖然這些基本概念遠不能概括對人品的全部含義。我們在這里只是論述人品道德范疇與性格范疇的主要區別。 與性格認識相論,人品道德的評價傾向于社會整體的道德規范和道德約束規則,性格更傾向于在社會道德觀念意識的一般范圍中對人與人之間個性的比較。通俗的說就是人與人的本性比較,本質比較、個性性格比較。 為什么是人與人的比較,而不是其他呢?是的,人與物質從文學藝術領域上有形象的比喻或本性的比擬,甚至有具有與人本性非常接近的自然物質和社會物質。例如水與火能比喻出人柔軟與熱烈的性格,美玉與黃金能比喻出人的純潔高貴性格,太陽與烏云能比喻人光明與陰暗的性格,社會物質中的鋼材能比擬人一種寧折不彎的剛強堅毅性格,但從自然科學的本質論來講,它們根本就不是同一類屬性,沒有可比性。另外,對同屬于生物進化過來的高級動物----人與低級動物都不能輕易作比較,否則就是對人的不尊重,假如有人輕易經常拿你的性格與狼蟲虎豹牛羊豬狗作相比,你會順耳的由他辱之任之嗎?所以,性格的比較終歸是人與人的比較。 性格的認識評價與人品的道德評價從時間長線上來說,他們都具有永恒性。例如,我們常說人性是永恒的。道德價值評價在社會領域,尤其是社會生活領域里是人的主要意識形態之一,只要社會存在就有倫理關系存在,只要倫理關系存在就有倫理道德價值的存在,所以,他們的共性在時間存在上是一致的。從范圍上講,人品道德范疇包含著性格范疇,性格范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道德范疇的重要方面。 性格即人性。人性的主體表現就是性格,人性的具體表現就是每個人在生活、事業、愛、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所展現出來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不同性格特點、性格共點、性格形象,但性格不細致的包括人在各行業的能力水平、思想水平、技藝水平、功勞政績、事業成就等,雖然以上這些方面對性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響。 舉個例子,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提高了、階級地位改變了,人的性格必然會隨著客觀環境與主觀意識條件的變化而隨之發生轉變。就是說能力的高低表現、專業技術水平或者主觀思想意識對環境范圍、社會地位、階級地位的轉變反過來對性格具有很大能動性的改造作用,它們的關系是作用與反作用關系。比如人對環境的自由選擇性、我們可以通過自己辛勤努力工作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社會階層。但是我們別忘了人的自由選擇也是相對的,恰恰在很多情況下性格受著客觀環境的制約,人是很難選擇的,即便有選擇也是需要條件的。你可以三天兩頭跳槽,但你的能力與精力肯定是有限的,你要權衡思考這種無休止的換工作是不是對人生價值的一種浪費,是不是對困難、挑戰、壓力、挫折、失敗的無謂妥協,試問這樣的人生事業選擇你也愿意選擇嗎?你可以說這樣的選擇能豐富人生,也是一種浪漫嘛,請問我們時時刻刻都生活和工作在一種沒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里,這種人生的豐富我們需要嗎?這樣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浪漫嗎?恐怕是無奈的豐富與血色的浪漫吧。第二個小例子,雖然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頑強拼搏用自己卓越的才華、智慧、能力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與階級地位,那么你所處的環境就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發生了變化,否則,你的升遷與進步就沒有什么意義。但不管怎樣,新的環境有新的游戲規則,新的環境有新的客觀條件制約,一時不能改變而又不想被新環境所淘汰就必須去適應、去融入。所以,我們就應該盡快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管理水平、掌握新的專業技能,以此來更加全面優越的塑造性格。歸根結底,客觀環境決定人的一切存在方式,包括人的性格與人品,那些無所畏懼的崇尚絕對自由選擇和主觀認為性格決定一切的唯心主義者才是對性格片面性的謬誤認識。 繼續論述決定性格因素的認識。我們說一個人具有好的性格對一生確實非常重要。時下有句很流行的人生格言:“性格決定命運”嘛。那我們接下就要就來問,性格決定命運嗎?決定人性格的因素是單一的嗎?性格是天生注定不可轉變的嗎?性格在時間上有年齡界限嗎? 不可否認,性格確實有影響命運積極與消極、自信與自卑、主動與被動、樂觀與悲觀,甚至在關鍵時候影響你一生成敗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命運的唯一要素。決定人命運的除了性格范疇包含的天份、勤奮、心態、自制力、恒心、決心、毅力、意志力、行動力等一系列主觀條件外,還有客觀存在環境條件,比如,社會關系、家庭背景、經濟基礎、教育環境、偶然因素、個人能力、機遇條件等,這些條件同樣決定著我們在各個人生階段命運的福禍、順逆、起伏、轉折、成敗。客觀條件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命運的決定論中是統一的辯證決定論。在主客條件的矛盾對立統一中,它們的關系是彼此滲透、相互關聯、互為轉化決定。有主觀努力的條件,更有客觀條件的限制,性格于人的命運并不能決定一切。(注:不同人對人生命運幸福與不幸程度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在這里只論述命運福禍的一般辯證規律。) 性格從人的自身來說分為內外因素。外部因素分為行為習慣、情感狀態、理性狀態;至于思維定式、思維習慣、心理習慣、心理狀態和心理態度這些都屬于性格的內部因素,我在其他哲學文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過人是受思維意識并且是高級思維支配行為的動物,很明顯,性格的內部因素決定外部因素。 性格的形成沒有年齡界限。兒童有兒童的天性性格,少年有少年的一般性格,成人有成人的普遍性格,老人有老人的共同性格特征,就連幼嬰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比如,有的生下來天生愛哭、有的天生皮實,有得反應機敏,有得則反應遲鈍,有的鬧勁足,有的很蔫軟,這些特征也是因為幼嬰的生理素質在決定著性格特征。科學證明性格確實與人的遺傳基因、生理身體素質機能有不小的關聯,所以造成了一種假象,性格天定,不可改變。事實上,性格不僅與天生的遺傳基因有關聯,更與后天的家庭教育、學習環境、學識修養、工作環境、社會實踐有更大的關聯,尤其受周圍地利環境、周圍交流對象的影響,所以性格的成長成熟終究仍受客觀環境的因素所決定。 人品質即道德、即人的品質。道德即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意識形態又被決定于社會存在。既然道德意識形態受社會存在的限制,那么對人品質的評價與鑒定也就必然受社會道德存在的限制。社會道德規律的存在是客觀存在嗎?是,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你不能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嗎?是。道德規律的發展變化規律是裂變運動規律,不是驟變運動規律,社會道德規律的發展改變都是在繼承歷史文化道德存在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歷史道德文化的客觀存在前面說過,它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存在或消失,否則道德文化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對人的道德品質評價鑒定就必須以客觀道德規則、客觀事實、客觀對象為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對人的品質作出較為公平、公正、合理的客觀評價。 性格既然受客觀環境的影響限制,并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那就必須通過人的社會實踐來不斷完善自我的性格,盡量來爭取人性的優點,規避或克服的人性的弱點,向好的、有利的、成熟的性格發展自我,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趨于成熟和完善的人。 品質于性格方向的完善過程既有同一性,又有各自的獨立性。品質的道德完善在性格的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人良好的道德行為,這個過程就是性格完善、性格修養的過程,這是它與性格完善過程的同一性。品質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道德評價,又由于社會評價的客觀性使人在品質的完善過程中不完全取決于性格評價,它應是性格完善與人品完善的綜合評價。例如我們在評價一個人品質的時候常常是通過對客觀發生的事件、具體的事實的好壞來評價人的道德品質,而對人性格的評價常常是通過以一個人的感性經驗來綜合概括,對人與人這兩個對象的性格比較經常在感性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例如:簡單的概述性格的外向與內向、優點與弱點、嚴肅與活潑、好壞與善惡。事實上,每個人的性格都具有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感性狀態下性格與理性狀態下性格,我們只有通過長時間對人理性狀態下性格的觀察分析才能更加客觀、具體、深刻的發現人的本質、本性。于是,我們發現了人品與性格的獨立性,(注:不是對立性、對抗性)那就是性格完善相對存在于人品完善,人品完善相對獨立于性格完善。品質評價相對獨立于性格評價,性格評價相對存在于品質評價。應該強調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性格、人品的完美與評價是相對完美,不是絕對完美,是相對評價,不是絕對評價,社會中沒有絕對的完美性格和絕對對品質的蓋棺定評,每個人因所站的立場、角度、出發點不同,對人的道德品質評價就會有區別。所謂完美與正確都只存在于一個階段、一個相對過程。 另外,對人的品質評價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因為人的品質鑒定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道德標準,性格好壞的鑒定當然也有標準,但不一定必須通過長時間的社會實踐來斷定性格的好壞標準,我們說嬰兒、幼兒、甚至未成年人就可以說只有性格判斷標準,或者說對品質的判斷標準要求不一樣,懲處的力度也不一樣,但并不是說對未成人就不需要品質要求,恰恰相反,未成年道德品質的培養關鍵還要從學前抓起,從小事抓起,從小灌輸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以德育人的品質教育要求,更為以后成大成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人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么又是什么決定人的道德品質呢? 仍然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道德規范。社會道德規范不同于社會法律制度,道德規范是相對于法律制度存在的一種軟控制,他主要以人的言行舉止、公共道德、職業道德、交際禮儀等方面為對象的一種人的行為規范,品質主要是對以上這些行為規范的一種認可與否定程度。社會道德標準要求同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遵守道德標準的要求與完善人的品質標準是殊途同歸。這兩個概念的唯一對象就是人。沒有人對一頭豬和一塊石頭有道德品質的要求。我們知道,許多人在很多情況下都有道德瑕疵,都時不時觸犯社會道德規范、規則、條例,但民眾與媒體的監督,家長與老師的說服教育,國家公民道德法律的明文規定等規章制度實際上就是對人的品質要求標準,這些因素在規范道德要求、監督道德行為起了不小的作用。我們常常把一些品質敗壞的人推上了道德法庭實際上就是對人品質的一種譴責與維護,監督與制約,當然我們也更多的把捍衛道德尊嚴的楷模用鮮花與掌聲,歡呼與吶喊,獎章與榮譽捧上了道德舞臺。也就是說,沒有社會道德意識形態、道德規范、道德法則就無所謂一般意義上的人品評價、人品鑒定、品質要求。一句話,道德存在決定人品要求。對人品質的要求兩句話,我們的行為既要符合歷史有生命力的優良傳統道德要求,也要符合時代精神的道德要求。 性格從內因上來說是人的一種思維定勢和心理習慣,外在的行為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維定勢和心理習慣來支配,而心理習慣與思維定勢最終又被客觀環境所決定支配,這在前面我們已經論述過,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得出性格的邏輯規律是:客觀環境決定人的思維意識、思維習慣和心理習慣。思維意識、思維習慣和心理習慣決定人的行為習慣、行為狀態。行為習慣形成人的自我性格。自我性格再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改變或適應者,生存。守舊抱殘者,淘汰。這就是性格于環境的生存淘汰法則。 一般情況下,人長期受客觀環境對象的影響,尤其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環境中,逐漸形成了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相協調的性格心理,這種性格心理慢慢的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與心理習慣,在客觀環境中沒有發生大的改變時,人往往很難突破自我的心理習慣與思維定勢,就算暫時突破了,但未必能真正突破二者的慣性反復。因此,要想突破、改造、完善人的性格就必須從內部矛盾-----思維的方式方法,心態的調整調節,甚至包括生理基因的改造與完善。科學證明,由于生理遺傳基因的先天決定性,對人的性格先天決定因素也是很大的。例如一個天生麗質的美貌女子與一個相貌平平的普通女子相比較,性格心理必定有很大差異性。 性格與環境總的說來是環境存在決定人的性格,性格又反作用于環境存在。人是社會的高級群體性動物,社會存在、階級斗爭、職業區別、政治活動、法律規定、道德約束、輿論監督等等一系列的客觀條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每個領域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定律、規定,也就是各事物矛盾運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性格也一樣,在總的環境制約下,每個人的性格都具有自己所處的時代烙印、環境烙印,這是性格的普遍性、時代性、文化性。在小的環境中,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公共環境、單位環境、職場環境等,每個人的性格也同樣會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這是性格在不同環境中所有的特殊性、變化性、適應性。 性格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是性格認識論里最基本的矛盾范疇。性格的主觀性是必然存在的,性格的客觀性卻并不是必然存在的。因為主觀性就是人的本能反應、潛在意識、感性經驗等,就連動物都有它們的主觀本能意識。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認識和實踐,才能正確看清和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避免性格的主觀盲目性與感覺性,用理性性格更好的為實踐服務。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在性格完善的過程中,與性格最大程度遵循客觀規律的同時,并不是叫人完全抹殺性格的個性特征,實際上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會出現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性格的個性特征與共性特征都是同時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共性與個性互為矛盾又彼此統一,共性與個性有所區別又彼此轉化,個性與共性各有所能又取長補短,個性性格展現出人生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共性性格讓我們把握未來美好的人生。 潤澤于二零零九年九月三日凌晨寅時(本文來源潤澤詩社的新浪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