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1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漢族,荊州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晚游六橋待月記》便是他的著作之一。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導讀】
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79),作者辭去知縣,首次漫游西湖,并寫下了系列游記,本文就是其中一篇。文章表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觀照,認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煙、在夕嵐,而以月夜為最。文中無“待”,而題稱“待月”,以實寫虛,暗示作者優雅的趣味,也造成讀者期待的興味.
2原文晚游六橋(1)待月記
西湖最盛(17),為春,為月(2)。一日之盛(4),為朝煙,為夕嵐(3)。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5),與杏桃相次開發(25),尤(6)為奇觀。
石簣(kuì)(7)數(16)為余言:“傅金吾(8)園中梅,張功甫(9)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18)。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23),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10),粉汗為雨(11),羅紈(wán)之盛(12),多于堤畔之草,艷冶(yě)(13)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21)午、未、申三時(14)。其時湖光染翠(24)之工(19),山嵐設(22)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15)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20)哉?[1]
3注釋(1)六橋:西湖蘇堤上的六座橋,由南向北依次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
(2)為春為月:意為是春天月夜。
(3)夕嵐:傍晚山里的霧氣 。
(4)一日之盛:一天最美的時候
(5)梅花為寒所勒:為:被;勒:制約。
(6)尤:特別。
(7)石簣(kui 去聲):即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明代會稽人。明萬歷年進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張功甫”都是人名。
(8)傅金吾:傅,姓。金吾,漢朝主管京城治安的官員,這里指明朝錦衣衛的官員。
(9)張功甫:南宋將領張峻的孫子,玉照堂是其園林,有名貴梅花四尋址。
(10)歌吹為風: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
(11)粉汗為雨:粉末狀的汗水連成一片,如雨流淌。
(12)羅紈之盛:羅紈,絲織品,這里是指穿羅紈制作的衣服的人。
(13)艷冶:艷麗妖冶。
(14)午、未、申:指午時、未時、申時三個時辰,相當于現在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的這一段時間。
(15)夕舂(chōng):夕陽的代稱。舂,用杵臼搗去谷物的皮殼。形容日落西山的樣子。《淮南子·天文訓》:“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后人又以“舂”代指日落處的山名。《集韻》:“舂,山名,日所入。”
(16)數:多次。
(17)盛:美。
(18)去:離開。
(19)工:巧妙。
(20)道:說。
(21)止:僅僅在。
(22)設:涂。
(23)綠煙紅霧:綠柳如煙紅花如霧。
(24)湖光染翠:湖水印上了綠色。
(25)開發:開花。
(26)戀:迷戀。
(27)設色:染上彩色。
(28)受用:享用。
(29)相次:一個接著一個
4重要語句① 安可為俗士道哉?
怎么能講給那些世俗的人聽呢?
5譯文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煙霧彌漫的早晨,是山嵐繚繞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后來才和桃花、杏花次第開放,這還是難得一見的奇觀。我的朋友陶望齡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宋代張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舊物,應該要馬上去欣賞啊!”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舍不得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花似霧,綿延著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羅衫、著紈褲,游客之多,多過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秘,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難以用語言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6相關問題①友人邀作者去賞梅,作者為什么沒去? 答: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②西湖最嫵媚動人的景色是在什么時刻? 答"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③“歌吹為風,粉汗為雨”是指什么? 答: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指樂師多,游人多。 ④“安可為俗士道哉!”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哪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諷,對西湖不可言喻的美妙景色的贊美。
7鑒賞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為此,作者采取了總分的結構。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時,月景、朝煙、夕嵐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寫時,在前詳細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游圖,由物及人,先從側面寫西湖桃花之盛,再寫沿途觀花的游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運用了烘云托月的寫法(第二段);在后生動地描寫日出日落時朝煙夕嵐的濃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作者始先詳寫春日之景,并沒有著力去刻畫、描繪那種盛景,而只是用一個詞語“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見那種景色的迷人。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即認為西湖的美景最適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欣賞,這與一般人游湖選擇在“午、未、申”三時不一樣,表現作者與一般俗士迥異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悅心境。不僅如此,在別人都急欲賞傲雪梅花時,作者卻為貶作輕薄之物的桃花所戀,也表現了他與傳統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時并沒有正面去寫月景,只是說“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至于具體的月景,就只有留給人們去馳騁想像了。寫西湖春天的美景時,先寫石簣多次對我說“急往觀之”,“余(我)時為桃花所戀”,“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是直接寫景,寫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勝收;接下來說“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極言游人如織的盛況。游人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這是有力的側面烘托。
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夸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