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聲名顯赫。打開中國的歷史典籍,從《十三經》到《二十五史》,多處可見對于泰山的記錄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義的山,它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自然賦形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喻體。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國華北大平原東側、山東省中部,橫亙于泰安、濟南兩市之間,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相對高差1391米。據載,在距今24億年前后,魯西包括泰山地區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即泰山運動。在這個運動的作用下,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聳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億年左右,在復雜的地質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雛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萬年左右),今日泰山的總體輪廓基本形成,又經過了長期的自然雕鑿,終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據考古發現,從40萬年前到4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泰山文化區域曾活動著沂源猿人、新泰智人,兩者分別代表了這一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到了新石器時代,這個地區的原始先民依次創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燦爛輝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著豐富多姿的名勝古跡。古老而年輕的岱廟,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東岳廟、泰岳廟、岱岳廟,俗稱泰廟,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場所。勝跡眾多的岱陽又稱泰前,是泰山風景名勝薈萃之地,除岱廟外,還有登山東路、登山西路、環山路、徂徠山等景區。今存寺廟20座,碑碣639塊,摩崖刻石634處。天人合一的岱頂,位于泰山之巔,面積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門,游天街,望天闕,渡仙橋,逛瓊閣,賞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雨凇霧凇、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等奇觀。岱頂現存廟宇5座,碑碣22塊,摩崖刻石246塊。風光秀美的岱陰,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塢、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婁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靈巖等景區。其群山連綿,曠遠清幽,奇峰怪巖,洞塢藏秀,有寺廟6座、碑碣640塊、摩崖刻石599處。
2.泰山風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與中華文明血脈相連。歷代統治者和廣大民眾都采取種種儀式,表達對泰山的景仰與膜拜,由此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現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們崇拜泰山,是希冀這座“大”山給人帶來力量,驅除災害,求得幸福。人們在對“大”的膜拜中逐漸發現,太陽有著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陽崇拜成為泰山崇拜中更為深刻的歷史原因。東方與太陽密不可分,在中國古代神話和文學作品中,太陽就被稱做“東烏”、“東君”。東方成了尊貴的方位。例如“五行”說中,東方屬木,其色為青蒼,所以“東方曰蒼天”;在“八卦”中,東方為“震”,“震為長男”;在“四時”中,東方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敝?,東方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東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這種出于原始思維的東方崇拜,使地處中原之東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段墨I通考》中即記述“岱宗東岳,以其處東北居寅丑之間,萬物始終之地,陰陽交泰之所,為眾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類早期對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與依靠,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始形態。
泰山封禪。帝王封禪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幾乎是每個皇帝夢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禪史上,除了武則天以女皇的身份封過中岳嵩山外,其他所有的封禪都是在泰山舉行的,這為泰山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蘊。所謂封禪,就是祭天祭地,古代帝王用這種形式,表達對昊天上帝佑護的謝意,并祈求上帝保佑實現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歷代皇帝選中泰山進行封禪儀式,就是認為泰山形體高大、位于東方,是可以與天交流的“天梯”。帝王能與天對話,表明其威嚴神圣的地位崇高無比。
古代最初的祭天活動是一種叫“柴望”的儀式,即在山頂燃起大火,借青煙的徐徐上升,人們把心中的愿望帶到天上,實現與天的交流?!安裢钡膬x式是很壯觀,山上燃起大火,火中撒上名貴的香料,隨著香煙騰空而起,山下萬民歡呼,成就了一個輝煌的時刻。泰山祭祀把萬眾凝聚到一起,民族的團結與統一就在這大火與歡呼中完成了升華。 歷代帝王對泰山的祭祀封禪,留下了泰山獨特的帝王文化印跡。周代帝王留下了封禪遺址——周明堂,這是所謂先秦72代封禪泰山的帝王中留下的唯一遺跡。秦始皇帝嬴政是史書正式記載的第一個到泰山封禪的皇帝。從此以后,封禪逐漸脫離了“柴望”的原始形態,增加了更多的社會政治內容和皇帝本人企求長生不老的求仙意識。漢武帝在位54年,共8次來到泰山,5次登頂修封。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時,公開了專給天帝看的玉牒書,還為泰山留下了號稱天下大觀的《紀泰山銘》,洋洋千余言,刻于13米多高的天然峭壁上;武則天封禪泰山留下了著名的鴛鴦碑。然而,宋王朝時,宋真宗則演出了封禪史上的一出鬧劇,把封禪推向了末路。宋以后的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禪,而是改成了對泰山神的祭祀,規模也小得多了。
泰山宗教。古諺云:“泰山神全”,意思是泰山一是宗教歷史悠久,古今神仙都有;二是教種門派齊全,儒釋道各有空間;三是諸神譜系錯綜,天地人三界共榮。泰山這種古今兼備、天人合一的神譜結構,在中外名山中是絕無僅有的。 泰山佛教。泰山以寺院眾多、高僧輩出、宗派紛呈而長期成為齊魯佛教區的中心。史書記載,最早到泰山傳播佛教的是天竺高僧佛圖澄的弟子郎公。公元351年,郎公在泰山建郎公寺,并講經布道。著名的大字鼻祖經石峪《金剛經》,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隋唐時代,泰山更是梵音四起,伽藍毗鄰,相繼創建了藏佛寺、法華寺、竹林寺、天封寺等禪院。宋以后,佛教的某些基本教義又為儒家吸收,泰山道教也漸漸并入儒、釋。
泰山道教。古老的原始崇拜,帝王的封禪,給泰山提供了道教發展的沃土。泰山崇拜、封禪與祭祀都與道教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宇宙觀十分契合;而中國古代求仙訪藥、長生不死的人生期冀,又推動了帝王紛紛東巡到泰山祭祀天地,因此泰山逐漸成了道教勢力的重要基地,道教成為泰山占主導地位的宗教。三教互補。泰山宗教與其他各山相比,除了政教合一等特點外,更為突出的特色是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中國宗教在發展過程中,三教之間曾不斷斗爭、爭寵,但同時也不斷互相吸收交融。總之,泰山宗教,貫穿了從原始自然崇拜到儒、釋、道、天主、伊斯蘭諸教的全部歷史,從而證明了泰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神山、宗教山。
泰山民俗。宗教的世俗化延伸,又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民俗的形態。因此,泰山民俗亦有著自己的顯著特色。泰山有眾多的神祉,而諸神中的絕大多數是民俗神。東岳大帝、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王母娘娘、石敢當、城隍、人祖、八仙、魯班、風伯、雨師、火神、龍王、雷神、電母、關帝、藥王、豆神、五哥、二郎等,幾乎無一不是富有生活情調的民俗神。其中最主要的泰山神有兩個,一是東岳大帝,一是碧霞元君。影響更大的是碧霞元君。然而,在民眾中,人們更熟悉和熱衷的則是“泰山老奶奶”。在泰山俗信中,有一種事象為“泰山石敢當”就是以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以禁壓不祥之俗。它在中國民間甚為流行,甚至影響國外。
藝術積淀。泰山是文人的泰山,是政治的泰山,也是藝術的泰山。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一生中到過泰山,泰山成為他孜孜以求文化知識的地方,如今泰山上還有為紀念孔子而建的孔子廟。秦代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留下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經典名句;漢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則為后人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千古句言;唐代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為泰
山留下了綺麗的詩文;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背蔀椴恍嗟脑娋浣浀?;清代作家蒲松齡的泰山詩賦《齊魯青未了·撫臺觀風》、《登玉皇閣》等,都成為泰山文庫中的不朽佳作。當歷史進入20世紀之后,從泰山文化藝術的意義上,可以提到的名字還很多,康有為、梁啟超、林紓、馮玉祥、毛澤東、蔣介石、徐志摩、泰戈爾、徐悲鴻、李健吾、劉海粟等,他們都是足以影響甚至改變歷史的人,他們共同組成了泰山的文化記憶。 3.泰山精神
自有人類以來,人們與泰山緊密相聯,泰山不僅記錄下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而且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泰山以其自身的特征,形成了不斷進取、勇于超越的精神;捍衛尊嚴、永葆正氣的精神;積極入世、樂于奉獻的精神;善于吸收、勇于揚棄的精神,導引、框限著人們的精神投射方向。泰山的高大、厚重、向上、不摧、充滿生機、包容萬物等特征,無時不在影響、感染著人們;而人的意志、理想、追求、性格,又經常與泰山的屬性相契合。于是,無生命的山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成了某些精神的象征,這種精神伴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河,不斷積淀、凝聚、棄劣揚善、推陳出新,輻射到了更為廣大的地區,得到了整個民族的認同,具有了影響全民族的力量。
(二)黃河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下游橫穿山東,山東境內河長617公里,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現行河道是1855年(咸豐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經菏澤、聊城、泰安、德州、濟南、濱州、東營7市,含25個縣市(區),在東營市墾利縣流入渤海。在山東境內,由于泥沙的不斷淤積、延伸、和流路的擺動、改造,形成了黃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繼續填海造陸。山東是黃河入海的地方,奔騰不息的黃河在這里孕育了內涵豐富的齊魯文化。
九曲黃河流入大海1.黃河古跡文化遺存
黃河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同時也孕育了古老的齊魯文明。在黃河兩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著眾多的文化遺址和風物遺存,使黃河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領地與城邑。古時的菏澤曾是曹國領地,后故名曹州,相傳堯、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堯根據這一帶氣候變化規律創立的歷法沿用至今;定陶縣被史學家稱為“天下之中”,曾是齊、秦、趙三國長期激戰爭奪的目標;東漢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縣舊城鎮),以此為根據地,形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在已發現的8座龍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縣教場鋪、景陽岡龍山文化城為全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春秋戰國時期,聊城是齊國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諸侯國必爭之地。今境內仍存孫臏用兵的馬陵道、迷魂陣遺址及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遺跡;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廟,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為春秋戰國至南北朝北魏時聊城故。新石器時代的濱州、東營古文化遺存主要有濱城區臥佛臺遺址、惠民大郭遺址、鄒平丁公遺址、鮑家遺址、博興利城遺址、曹家遺址、村高遺址、陽信小韓遺址、廣饒傅家遺址等。
文物與名勝。早在舊石器時代,德州已有精美的黑陶器物;歷史上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的九條河有五條在德州境內,德州城南的禹城縣也因此而得名。在聊城地青州龍興寺北魏貼金彩繪佛立像區出土的仰韶文化前期的雙唇口小口瓶、雙唇口細頸壺、弇口淺腹紅錛頂殘片,仰韶文化晚期的有肩石鏟等器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高唐固河漢墓群中出土的綠釉陶樓,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聊城光岳樓中遺存的清康熙帝、乾隆帝的詩刻及清代狀元傅以漸的手跡,山陜會館中尚存的12幅古代鐫刻楹聯等等,均為稀世之寶;全市尚存塔、樓、廟、寺、碑、亭、墓等名勝古跡500余處,建于宋代的鐵塔,是中國現存為數極少的鐵塔之一;建于明代的光岳樓,是中國尚存的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構樓閣;建于清初的山陜會館,是中國會館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藝術杰作;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為海內之甲觀”。
佛寺與佛造像。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宗教盛行,黃河流域出現了大量的佛寺與佛造像,如廣饒普救寺遺址、惠民玉林寺遺址、博興華龍寺遺址、興國寺遺址、般若寺遺址、無棣海豐塔,以及各縣區出土的眾多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維摩像等。造像多為大型碑形,且都裝飾華麗,雕工洗練細膩,表明當地古代佛教文化高度發達。
莊園。位于惠民的魏氏莊園是我國北方現存唯一的城堡式建筑,是晚清時期集商人、地主、官僚為一體的魏氏家族宅邸,與四川大邑的劉氏莊園、山東棲霞的牟氏莊園并稱“中國三大莊園”。這座古老的莊園包含了豐富的建筑文化、民俗事象、兵學文化、歷史信息,體現了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顯示了在黃河流域中的重要文化價值。
2.黃河神話傳說與民俗
山東黃河沿岸分布著一系列山峰,如右岸,有屬于泰山山系的梁山、金山、子路山、華山等,左岸有關山、位山、魚山等。另外中低山區和沖擊平原的接壤處還有些湖泊及洼地,如東平湖、東平洼地。黃河沿岸還有許多獨特的風景,如黃河長堤捕蟬、黃河落日、黃河故道林帶風景、黃河干流懸河、艾山卡口、南水北調穿黃工程等。這些山峰、湖泊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是黃河沿岸居民重要的生活區域,形成了豐富的生活習俗和歷史傳說。東平司理山北齊摩崖佛造像 黃河流域的神話傳說豐富生動、家喻戶曉,既具有傳統的儒、釋、道文化的深厚內涵,又具有鮮活的地方特色。這些神話傳說主要有三類:一是關于人物的,二是關于地方風物的,三是一些風俗傳說。如黃河三角洲的董永故事、孝婦河的故事、麻姑廟的故事、白龍灣、鶴伴山、青龍山、海豐塔、火把李和朝陽村的故事,秦皇臺、蒲姑城的故事、丘貝風云、宋太祖與扳倒井和紅喜磚的故事、王薄和唐賽兒的故事、二月二吃蝎豆、七月十五放荷燈的故事等。除了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之外,黃河地區還有很多民間信仰,大多與河神有關,如“大王”、“將軍”,還有些水神、鎮水靈物等。大王在民間又稱黃河大王、大王爺、河大王等,有六位,最有名的是“金龍四大王”。有些地方還修建了大王廟,每年舉行大王廟廟會。
楊家埠木版年畫·春牛圖歷史上的黃河是重要的航運通道,黃河沿岸形成了許多造船風俗、民工風俗、船商風俗等。黃河沿岸亦有許多渡口、渡船、浮橋等交通設施。許多有名的黃河渡口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陽谷縣張秋鎮渡口是黃河與古運河交接處的渡口,在元明清三代是個異常熱鬧的地方,當年的河工有這樣的口諺:“南有蘇杭,北有臨(清)張(秋)”,這里又有小蘇州之稱;惠民鎮清河鎮渡口,作為山東西北部的重要通道,常常將本地有名的清河鎮年畫傳播到西北面的其他省區。由于黃河是條憂患之河,所以常常需要挖深河道、加固大堤,在這些常年的勞作中,河工們形成了帶有黃河沿岸特色的硪號和河工號子。如《二板號》、《快號》、《十二蓮花》、《爬山虎》、《打手硪號》《兩頭?!?、《太平洋》《長號》、《短號》、《二八號》等一百多種硪號。常見的河工號子有“騎馬號”、“綿羊號”、“小官號”、“花號”等。
山東黃河沿岸的剪紙、泥塑、年畫、印染、刺繡、編結等民間手藝異常璀璨。沿黃一帶是重要的棉產區,
所以盛行棉紡、織布,在這些自制衣物中,最能體現 當地人與大河息息相關的情懷的就是“紫花布”了。這種布做出來衣服穿在身上,因為與泥土同色,而不怕風沙污染,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另外,濱城、利津、博興、廣饒等地簡潔明快、粗獷豪放、喜慶吉利的民間剪紙名揚海內外;博興做工精巧、造型新穎的草編、柳編工藝品已遠銷海內外;惠民河南張的造型質樸、寓意吉祥的泥娃娃(扳不倒)也有相當廣泛的影響。黃河流域民間工藝大多歷史悠久,傳承著濃厚的古風意蘊。
3.文化名人與文藝作品
在母親河的哺育下,山東黃河流域出現了許多文化名人和文藝作品。從古到今,難以盡數。在菏澤地區有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子、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晁補之、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宋江等大批圣賢,至今境內仍保留著堯王墓、陳王臺、百獅坊、范蠡湖、秦王避暑洞、仿山遺址、孫臏故城等100多處名勝古跡。聊城的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其“文章為一時之冠”;“千古奇丐”武訓,以行乞興學而聞名于世;在近代和現代,著名學者傅斯年,國畫大師呼盉齋、李苦禪為中華學術文化和藝術文化留下傳世之作;張自忠、馬本齋等抗日民族英雄,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曾在德州下帷讀書;“滑稽之雄”東方朔,文采風格,卓然一家,是相聲的祖師爺。濱州有惠民的孫武、鄒平的伏生、隨母嫁到鄒平的范仲淹等;明初發生在蒲臺縣(今博興縣)女豪杰唐賽兒領導了農民起義;而一代大儒梁漱溟選擇黃河岸邊的鄒平施展自己的抱負,進行了鄉土建設試驗。 在歷代的文藝作品中,描寫到黃河的更是卷帙浩繁。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還是繪畫,都顯示出厚重的黃河文化特色。詩歌如唐代詩人劉長卿的《晚泊無棣溝》、元代張養浩的《謁范文正公祠詩》、清代施閏章的《望長白山》等,浸染黃河渾厚的文化之風??箲饡r期產生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更是形象的表達了黃河以及黃河沿岸人民那種不可阻擋的雄渾氣勢。山東呂劇地方戲曲《小姑賢》、《借年》、《墻頭記》、《姊妹易嫁》等長久不衰,深受百姓喜愛。建國初的呂劇戲《李二嫂改嫁》轟動全國。
4.黃河三角洲移民文化和人文精神
黃河是一條善淤、善決、善徙的河流,每年攜帶約16億噸的泥沙奔流而下,約有12噸泥沙沉積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區,平均每年新造陸地23—28平方公里。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三角洲,是我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
年輕的黃河三角洲自明初以來的六百多年間,已經先后接收了三次大的移民:第一次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來自山西洪桐與河北棗強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黃河三角洲中西部地區;第二次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來自魯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墾利、利津、沾化一帶;第三次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分別來自魯西和部分油田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東營市東部地區。除此之外,小規模的移民更是源源不斷。貫穿古今的移民,給黃河三角洲的文化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如今黃河三角洲的許多地名還保留著移民的痕跡。以沾化縣為例,422個地名中,248個出現于明初,42個出現于1935年。由于地名產生的時間跨度較長,因此命名的風格也各不相同。早期的多以地形、姓氏、職業命名,如吳家、崔鋪、豆腐李等,近現代則具有較多的社會文化含量,突出了時代特征,如愛國、聯盟等。以“屋子”為后綴的地名則反映了移民“趕黃河”的游走式農耕方式。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將各自的鄉土文化載入黃河三角洲,既彰顯著各自的特點,又相互融合互補,形成了黃河三角洲兼容并包、一體多元的移民文化。
黃河三角洲的石油工業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這里擁有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油田人大多是從魯西和全國各大油田遷徙來的移民,帶來了各地的精神和文化,這種多元性導致了黃河三角洲文化迅速融合,并創造出巨大的活力。正是這種新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和精神,促使了作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市的發展和跨越。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有著繁盛的齊國文化,秦漢至清末又是各種文化交融發展,近現代時逐漸成熟,在黃河三角洲形成新的渤海文化??偲饋砜矗R魯黃河文化,有著務實性、抗爭性、多元性特點,具有兼容和諧的群體主義精神、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抗爭精神、忠勇無畏的愛國精神、寬厚忠孝的仁愛精神和勤奮節儉、靈活務實的創業精神。
(三)孔孟文化
孔孟文化,在這里主要是以指孔子、孟子為主體的思想文化與孔孟所在生活地域共同產生、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地域性文化。
1.孔孟其人與學說
孔子與其學說??鬃樱浊穑?51年出生在魯國陬邑,即今山東曲阜。是春秋末期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生時,原先的貴族家庭敗落了,少年時代的孔子和母親一起過著貧賤的生活??鬃訌男≡谀赣H的教育下,刻苦學習,發憤進取??鬃右簧ψ非鬄檎妥鋈酥馈K鲝垖W以致仕,學而優則仕,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仕途艱難,在數次從政遭受挫折的情況下,他致力講學,從而開辟了一條私人授業的道路。
受“忠君尊王”思想的支配,定公九年(前501),51歲的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即中都(今山東汶上西)地區方的長官,后來又歷任主管建筑與道路等事務的“司空”和掌管司法與外交事務的“司寇”??鬃釉隰攪温殔⒄螅憩F了非凡的才干。他為中都宰時,中都的政事成為外地效法的榜樣;做了司寇后,在外交上取得了夾谷之會勝利,獲得了很高的政治聲譽??鬃釉隰斪龉贂r,取得了卓著的政績。但是,孔子終因與魯國君王政見不同,逐漸被疏遠。魯定公十三年(前497),55歲的孔子帶著一批弟子忍痛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艱辛漫長的歷程。
公元前483年,68歲的孔子被弟子季康子派人帶重禮請回魯國。孔子回到魯國后,魯哀公和執政的季康子對孔子以“國老”之禮相待,向他請教為政之道。但季康子的所作所為,最終與孔子的政治思想背道而馳。因思想相佐,孔子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業上,他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作為教授弟子的課本。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實施“文、行、忠、信”,和“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的四科教育??鬃右簧淌诘茏?000,成名者就有顏回、閔損、宰予、冉求、仲由、曾參等70多人。公元前479年,孔子73歲離開了人世。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會大動蕩的時代,為探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實現“小康”、“大同”的政治思想,他尊周公,建禮治,強調仁政、禮治、為政以德。同時,孔子強調道德教化,把它看成為政之道的重要內容。他以“仁”為中心,提出了溫、良、恭、儉、讓、廉、恥、剛、毅、木、訥、義、勇、謙、和等道德條目和規范,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等一系列正心、修身的修養方法。他的哲學思想強調“過猶不及”的“中庸”,其調和的思想打上了魯國崇尚先王之訓,講求禮、樂等傳統的烙印。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征、倫理道德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與其學說。孟子,名軻,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孟子是在非常嚴格的家教中長大的,母親的三次搬遷對孟子的影響很大。孟子年幼時,他的家在墳墓附近,孟子做游戲時就經常學著埋藏死人。孟母發現后,就把家遷到集市的附近居住。然而,年小的孟子又開始模仿商販叫賣。孟母再次又把家遷到學校旁邊居住,她要讓孟子從小學習禮儀,“設俎豆,揖讓進退”。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慢慢長大,從學于子思的弟子,即司馬遷所說的“受業子思之門人”。據考證,孟子的師承關系是由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門人相沿而來。孟子通《五經》,尤長于《詩》《書》《春秋》。他雖沒有直接受業于子思,但確屬子思學派,他與孔丘、子思乃一脈相承,以至于后人稱“思孟學派”。
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是一個諸子并起、百家爭鳴的時代。孟子以孔子的護法者和儒家的衛道者自居,辟楊墨、正人心,捍衛“孔子之道”。他對孔子思想作了系統的闡發,既有繼承,又有改造,使自己成為孔子之后又一著名的儒學大師。為了實行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尊賢任能主張。在世界觀上,孟子也是孔子“天命”論的繼承者。“孟子道性善”,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如仁、義、禮、智等乃是人性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孟子的天人合人的世界觀和人性論溯源于天、歸本于人的思想,對漢儒有很大的影響。
孟子一生崇拜孔子,他的人生經歷也與孔子基本相同。青年時期,孟子刻苦學習和開業授徒。中年以后懷著政治抱負游歷各國,但始終沒能實現政治宏愿。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的一生,除中年以后二十幾年游歷各國外,主要從事教育活動。孟子培養出了不少弟子,比較著名的有公孫丑、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孟仲子等。孟子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終年84歲。
2.悠久的魯都歷史文化
《史記》記載,魯都曲阜是黃帝的生地,軒轅黃帝原來生于曲阜的壽丘。不僅如此,魯都曲阜還有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存二十多處。其中包含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兩種遺存的就有東魏莊、西夏侯、大果莊、中王莊、西白村、小雪等處。包含龍山文化遺址的有店北頭、孔家村、劉官莊、前孟莊、書院村、曲家村、前夏莊等。少昊陵遺址、南舉埠遺址、馬莊遺址、韋莊遺址、果莊遺址、龍山水庫遺址和夫子洞遺址。豐富的古代傳說與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魯都一地歷史悠久,古代文化光輝燦爛。
先祖少昊陵孔子生于魯國,家住魯都內西南隅闕里,在這一帶留下許多孔子當年活動的遺址。
周公廟。周公廟即魯太廟,亦稱“元圣廟”。在今曲阜城東北里許,古魯城中心的高阜上。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為輔佐武王、成王,他制定了一整套統治制度,其中的周禮,據說“周禮三百,儀禮三千”,把西周時的典章制度和節文儀式固定下來,聯系起來,用以嚴格區分和規范君臣、父子、夫婦、上下、尊卑、長幼、親疏等。這些規定厘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發展。因此,周公成為我國奴隸社會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周公薨后謚“元”,以周天子禮付葬文王之側,魯國建太廟奉祀??鬃釉隰敹记烽L大,從小就受周禮的熏陶,他一生尊周,其思想帶有明顯的尚古和崇周特征。
闕里孔廟??讖R設于魯國國都闕里之旁,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是中國歷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是我國建成最早、規格最高、形制最標準的孔廟。全國各地孔廟(或稱文廟、圣廟、孔子廟、夫子廟)均仿此為標準建造。今曲阜城內的孔廟,為明時的基礎,清雍正年間重建。南北長637-651米,東西闊141-153米,總面積約144畝,南起金聲玉振坊,北至圣跡殿,共九進院落,建有殿堂廊廡門坊四百六十六間??讖R建筑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雄偉,時間之久遠,保存之完整,在世界建筑史上均不多見,它成為一座集歷史、考古、建筑、雕刻、繪畫、書法等于一體的大型博物館。
曲阜魯國故城遺址衍圣公府。亦稱孔府,是專為孔子直系后裔設置的府第。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里,孔廟東鄰。是孔子嫡裔長支世代居住的地方。自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建立以來,封建皇帝基于自己統治的需要,在對孔子一再加封的同時,對其后代也不斷封賜。到了封建社會后期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孔子嫡裔已成為一個享有一些特權的大貴族、大地主了。孔府是我國封建社會一座著名的貴族府第,占地一百畝,擁有樓、房、廳、堂四百六十余間。府內建筑分中、東、西三部分。最后部分是號稱“鐵山園”的后花園。另外,明太祖朱元璋時曾賜弟于北京的東安門外,這座府第專供衍圣公到北京朝見皇帝時居住。這些地方,被人們稱為“北京孔府”。
孔子墓孔林。位于曲阜城北三里許的孔林,面洙背泗,是孔子死后兩千多年來孔子后裔葬埋的墓地,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古墓群。據統計,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共十三次,擴林地三次,增植樹株五次。現在的孔林,總面積二平方公里,殿、堂、亭、門、坊數十間,周圍林墻高近一丈,厚可數尺,長達14.5華里,林內有樹十萬多株。其中,柏、松、楷、柞、榆、楓、楊、柳、女貞、五味等各種樹木縱橫交織、盤根錯節、四季蒼翠。在萬木掩映的幽林中,碑石林立,石儀成群,計有大小石碑幾千塊。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象征,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宏大的規模和豐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學的藝術價值而著稱于世。
3.孟子故里鄒城
鄒城位于山東省南部偏西,北毗魯國故城曲阜,南接滕薛故地,東依沂蒙山區,西臨魯西平原。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就誕生在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自古以來“鄒”與“魯”并稱,鄒魯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成為文化繁榮興盛之地的代稱。
鄒城的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三代,再歷西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6000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鄒城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古遺址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寺頂子遺址、斗雞臺遺址、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康天城遺址等,每一處古遺址,都是先人的生活縮影。鄒城的古墓主要有四基山古墓群、萬章墓、南宮適墓、臥虎山漢畫像石墓群、高李村漢畫像石墓、西晉劉寶墓、元李裕庵墓、明魯荒王墓等。這些古遺址、古墓中出土的文物眾多,其中“弗敏父”銅鼎和秦詔文陶量均系國家一級文物。鄒城的古建筑以孟廟古建筑群、孟府古建筑群和孟林享殿最具代表性。它是孟子地位提升的歷史見證。
鄒城歷史上名人輩出,它不僅誕生了孟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而且還孕育出了許多對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歷史名人。漆女憂國不嫁,孟母斷機教子,韋賢、韋玄成父子丞相,龔遂仗義執言,張儉不畏強暴,仲長統濁世獨清,王粲的文彩,王叔和高明的醫術,唐彬卓越的軍事才能等,都彪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
4.鄒魯文化
春秋后期,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誕生于尼山。尼山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屬于古邾國或鄒縣境內,因此說孔子生于鄒,后定居于魯??鬃釉隰攧摿⒘巳寮覍W說,使魯成為文化的中心。在戰國時期的社會巨變中,許多貴族離開本土到外地謀生。孟子本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后來遷到鄒國定居;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曾到鄒國講學。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中,天下學士不歸楊則歸墨,誕生于鄒地的孟子,繼承發揚孔子的思想學說,使鄒城成為儒學的復興之地。是鄒、魯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孔子、孟子這兩位文化巨人。也正是因為孔子、孟子,才形成了“鄒魯文化”或“鄒魯遺風”,“鄒魯”成為文化興盛、繁榮的代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