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甘或隴
省會:蘭州
位置:甘肅省地處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位于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東接陜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并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
面積:45.4萬平方公里。
人口:2237.11萬。
行政區劃分:現轄5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 8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
甘肅簡介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甘肅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筒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筒稱為隴。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甘肅境內陸勢起伏、山嶺連綿、江河奔流,地形相當復雜。這里有直插云天的皚皚雪峰、有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蔥蔥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肅的地理概貌
甘肅省位于祖國地理中心,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于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甘肅東接陜西,東北與寧夏毗鄰,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并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甘肅地形呈狹長狀,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復雜的地貌形態,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
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蕩,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于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陜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建立過炎黃子孫的家園,億萬年地殼變遷和歷代戰亂,災害侵蝕,使它支離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區成了祖國最貧瘠的地方之一,但蘊含著無盡的寶藏。這里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里穿流而過,造就了多少天險夜渡,雄關要塞,峪口大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的水輪,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它新的青春,改變著它昔日的貧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個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臥于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迄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余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這里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有著發展農業的廣闊前景,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布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這塊東西長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靠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高沙大,山巖裸露,荒漠連片,一塊塊山間平原,是難以耕作之地,人煙雖然稀少,卻能領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最主要的山脈首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諸如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甘肅省內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多數河流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甘肅的歷史文化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華夏始祖伏羲氏曾在這里推八卦、授漁獵。甘肅作為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布著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于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甘肅,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地灣遺址證明,這里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發祥于隴東一帶。漢唐以來,甘肅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秘沉重的絲路古道增添了一絲輕松愜意。隴東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起伏于甘肅的東南部,西越蘭州后便是河西走廊,起自蘭州西北,止于疏勒河玉門關,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與青海界山祁連山脈接壤。
河西走廊是一片狹長平坦的高原,海拔一千至一千五百多米俯瞰走廊地帶,是綿延不絕的沙磧地、沙丘和風化的緩地,其中也有綠洲出現。綠洲的水源,來自由祁連山三千三百多條冰川的雪水所匯成的河流,為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以及緊靠祁連山谷的鄉鎮提供水源。河西走廊最窄處僅四十多公里,最寬處也不過幾百公里。
甘肅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兩側,這里原是絲綢之路的要沖,當年那些遠走漠漠塞外絲路的人為保平安, 紛紛在這個艱辛跋涉之地開窟造像,這些歷千年而不毀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縣的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文殊山石窟和馬蹄寺石窟、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武山縣的水濂洞石窟、甘谷縣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慶陽縣的北石窟寺等,簡直是一條石窟走廊。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獨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風情、肅南裕固族民俗,讓許多國人甚至外國客人都新奇不已。 以前曾是絲路孔道的邊荒之地,如今已被蘭新鐵路自東而西伸展,把一片片綠洲串連一起,其中各縣、市、城、鄉均有公交車可達,交通相當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