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數概念的發展 從古希臘到十七世紀末這樣一個漫長的時期內,并不存在一般函數的定義,就是到了牛頓、萊布尼茲的微積分問世時,函數的一般定義仍沒誕生,原因在于:數學家們一直同具體的函數打交道,對具體函數求導、積極分、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并沒有感到定義一般函數概念的需要和動機。 "function"這個詞來自于萊布尼茲,他首先用"function"表示"冪",后來他又用它表示曲線上的點的橫坐標、縱坐標、切線長度、垂線長度等所有與曲線上的點有關的幾何量,萊布尼茲的兩次定義,正反映出函數的幾何的和代數的特性。 1718年,萊布尼茲的學生約翰·貝努利繼承了代數的思想,把"function"的含義固定在"解析表達式上",他說:"所謂變量的函數,就是指由這些變量和常量所組成的解析表達式"。而歐拉則繼承了幾何的思想,認為"function"思想指任意畫出的曲線,并把這種函數叫"隨意函數"。 這時出現了爭論,歐拉認為函數是指任意的曲線,即任意曲線都是函數。而達朗貝爾則認為不是這樣,他從解析式出發認為,只有可以用單一解析式表達的曲線才是函數,而且認為 能用單一解析式表達的曲線只有連續且光滑的曲線。因而,只有連續曲線才是函數。可以看出,兩位數學家爭論的焦點在于曲線與解析式之間的關系,歐拉認為他的定義更廣泛,因為任意描畫的曲線比任意解析式具有更廣的意義,解析表達式可以描為某曲線,而任意曲線不一定有相應的解析式。達朗貝爾則認為只有連續曲線才能用唯一的解析式表達,才是函數,至于任何唯一解析式的所代表的曲線是否連續,他則沒有考慮。 然而,付里葉的研究使數學界大吃一驚,付里葉的結論是:"由不連續曲線給出的函數,可以用一個三角函數式表示,"并舉例指出下圖那樣的不連續曲線雖然用 這單一的式子表示出來。 付里葉的研究表明:在解析式與曲線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通過級數可以把它們相互勾通。那種視函數為解析式的觀點終于得以澄清。歷史的縮影可以在學生的學習中找到,中學生把函數與解析式等同是及其普遍的。 既然函數不再要求用唯一的解析式來表示,所以,無論y是用一個式子還是用多個式子表示都無關緊要,只要對于x的每一個值,y有完全確定的值與之對應,則y就是x的函數,柯西便給出了函數如下定義:對于x每個值,如果y有完全確定的值與之對應,則y叫做x的函數。 由于認識到了解析式對于x與y的關系并無多大意義,所以黎曼和狄里克需更進一步,他們完全拋棄解析式的限制,定義了我們所常說的結論的函數定義:對于x的每個值,如果y有完全確定的值與之對應,不論x、y所建立的對應方式如何,y都叫做x的函數。 至此,函數y已可以任意取值。然而,自變量的取值卻受為約束,這里自變量所能取的值總是一個區間,且自變量總被認為是連續取值的,這顯然是一種人為的限制,于是數學家又擺脫了這個限制,指出: "對于函數f(x)中的自變量x,不必取區間[a,b]上的所有值,而只取其中的任意一些就可以了,換言之,作為x,如果允許在取數中的任意集合,那么不管這些數是有限個還是無限個都是允許的。 但函數的定義仍有不足之處。首先,變量x與y的取值范圍都是數集;其次,函數是以變量為原始概念的,一開始變量又與物理運動相聯系的,其意義狹窄不說,而且離開運動而單獨去談變量顯然是無意義且又是模糊的,這些被維布倫和林納所發現,他們便通過對變量進行定義,相應地定義了變域、常量、變量的值等等,在此基礎上重新定義了函數。 所謂變量就是代數某集合中任意一個"元素"的記號,組成這一集合的元素既可以是數,也可以不是數。變量x所代表的"元素的集體"叫做這個變量的變域,常量是特殊的變量,它是上述集合中只包含一個"元素"情況下的變量,由變量x所代表的任意的元素,叫做這個變量的值,于是他們接著定義函數為: "在變量y的集合與另一變量x的集合之間,如果存在著'對于x的每個值,y都有確定值與之對應'這樣的關系,那么變量y叫做x的函數"。 數集到數集的映射,就是古典數學的函數定義,"數集"與"集"僅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有本質的區別,它把函數的古典概念推進到現代集合論的范疇中來,實現了函數概念的重大解析,在現代數學中,常不區別映射,函數、變換,算子,視它們為同義語,按學科的需要而使用。中學數學中把函數歸結為數集到數值的映射,正是為了銜接現代數學的需要。 盡管如此,函數的定義仍然是不嚴格的:函數概念進入了集合論范疇,就應該純粹地使用集合論語言。在函數定義中,X,Y是集合,但從X到Y的"對應"是對外來的,不是集合論本身的語言,且在集合論中"集合"是原始概念,不加定義,數學家們希望一切數學概念應從原始概念派生、發展而來。"對應"未經定義而使用,在數學中顯然是不允許的,所以數學家們完全運用集合論的語言,在定義"有序"、"有序組"、"笛卡爾積"、"關系"以后,把函數定義為特殊的關系,這樣就回避了"對應"這一未加定義的術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