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以下簡稱慢支),一般表現為咳嗽、咯痰或伴有氣短,多為反復外感引起。裴正學老師(以下簡稱裴老)認為從中醫角度看慢支多為風邪犯肺所致。“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肺病日久,必傷于腎,此謂“金水相生”。甘肅地屬西北,北為寒水之源,西乃燥金之地,故該地區的慢支患者除咳喘痰涎等痰濁犯肺之水濕證外,尚有口干、咽干、鼻干、咯痰不利,甚者干咳無痰等燥證表現。綜上所述該地區的慢支乃風寒起病、燥濕相間,繼則入里化火。新病邪實,久病正虛;邪實為標,正虛為本。 一、臨床資料 1.組方 根據以上認識,裴老治療慢支以溫散風寒,潤肺化痰為主,方用杏蘇散合麻杏石甘湯加味。方藥為:杏仁10g、蘇葉10g、陳皮6g、半夏6g、前胡10g、白前10g、茯苓12g、桔梗10g、枳殼10g、梨皮20g、麻黃10g、生石膏30g、甘草6g,水煎服,1日1劑。 2.臨證加減 兼有惡寒發熱、全身酸痛,舌淡苔白,脈浮緊等風寒表證者加桂枝10g、羌活12g、蔥白少許;兼有惡寒身痛,咯痰不止,脈浮緩者為風寒束表,痰濕內阻,原方加荊芥10g、百部10g、紫菀10g;若風寒入里化熱、痰熱壅肺,證見咯痰色黃、質稠、或有臭味、發燒者原方加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魚腥草15g,咽痛加金銀花15g、連翹15g、公英15g、敗醬15g,咳血加花蕊石15g、生赭石15g、漢三七3g(分沖);咽干、干咳無痰為燥甚傷陰,方去麻黃、半夏、陳皮、茯苓,加生地12g、麥冬10g、玄參10g、浙貝10g;咳喘哮鳴、痰涎清稀、舌胖苔白膩者為陰損及陽,原方加干姜6g、細辛3g、五味子6g;久咳不愈動則氣喘伴腰膝酸軟者為久病傷腎,原方加沉香6g、肉桂3g、紫石英15g;若周身浮腫,氣喘不得平臥為水氣凌心,原方加葶藶子12g、大棗4枚;喘而無痰者加阿膠10g、烏梅4枚、粟殼10g;氣喘哮鳴伴發熱口渴,便結者用涼膈散合麻杏石甘以固效。
二、討論 慢支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因其反復發作、逐步發展為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近年來由于致病微生物的耐藥性增加和環境污染等因素,使之發病率增加,單純西藥療效不理想。裴老對該病的治療之所以取得滿意的療效,是由于西醫診斷的基礎上突出了中醫辨證,提出了西北地區慢支的病機為“風寒起病、燥濕相間、繼而化火”這一理論。在臨床應用時以杏蘇散合麻杏石甘湯為主,方中杏仁微溫、蘇葉辛溫;前者重在潤肺止咳,后者意在外散風寒,共為主藥。合二陳湯溫化痰濕為兼治,再加前胡降氣,桔梗提氣,使氣機宣通,更有麻黃散寒,生石膏清熱,梨皮生津,以上諸藥共奏溫散寒燥、潤肺化痰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