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各家的特征和寫法(虞、歐、褚、顏、柳) 鄧散木
楷書莫盛于唐,唐代的楷書,是從六朝(南北朝)經隋代一直發展過來的,所以談書法特征,應先從六朝開始。 六朝書法,大致可分“造像”, “碑志”兩大類。 “造像”用筆多方,“碑志”用筆多圓,這是它們的兩個總特征。 造像 流傳下來的六朝造像多至不可勝數,其中最著名的為《龍門二十品》,二十品中以《始平公造像》為最方正規矩,筆法也最顯露,堪為方筆書派的代表。下面就從始平公造像》里摘出幾個字來說明方筆的特征和寫法。方筆,起筆收筆都方如刀切,起筆都不用逆筆,收筆一筆直下不回鋒,有的與圓筆一樣回鋒,不過筆帶方勢而已。 碑志 六朝碑志,數量上雖不及造像,但也有幾百種。碑志書法,有的純用圓筆,有的方圓間用廠比起造像的專用方筆,一味拙樸,更為豐富吒如北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就是純用圓筆的。因是刻耷石壁上(書法術語稱摩崖),所以字形特別寬展,字體特別圓健,在北碑群里一直被推崇為第一流作品 此外另有方筆圓筆間用的碑志,如《張黑女墓志》《張猛龍碑》《崔敬邕墓志》《司馬景和妻墓志》等等好多種,各有不同面貌,只要參考前面所列方筆圓筆寫法,就可舉一反三,故不另作說明。 前面介紹了六朝造像碑志的書法特征,學者依此方法去臨摹碑帖,大致可不會茫無頭緒。但歷代書家流派紛多,各家有各家獨具的特征,不是單純的方筆圓筆所能概括,因此,接下來談談適合一般臨帖需要的唐代各家書法所獨有的特征和寫法。 現在最普遍流行的唐代楷書碑帖,不外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五家。這里即就此五家書法,作些比較具體的分析介紹,以供參考。
虞字的總的特征為“收斂”、 “含蓄”,一點不露鋒芒,沒有絲毫火氣,所以很不容易學。 歐字
總的說來,歐字給予我們的一般概念是結體長方,由于結體長,所以就顯得瘦。但歐字的瘦,不像病夫那樣憔悴,而是像有武功的人那樣,外表干枯,內里充實,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歐字表面方正,其實筆法都用圓筆,不是方筆,因此臨寫歐字,只要掌握前面介紹的圓筆寫法,就可游刃有余。至于歐字在點畫方面的特征尤多,而且富有變化。
唐代書派,歐陽詢、顏真卿兩家可以說是書法領域里的兩大主流。這兩家書法的面貌,風格,各有不同。如歐內斂而顏外拓,歐險勁而顏穩重,此其一。歐字看似比顏字生動,其實下筆遲重謹澀;顏字看似比歐字肥重,其實下筆靈活爽利,此其二。歐字字與字間排列得疏朗,字形長短大小不一;顏字字與字間排列得緊湊,字形差不多一樣方正,此其三。據此三點,足以說明歐顏兩家書派的分歧。但正如武術家之有南北派,學拳的人,不學南便學北一樣,并不因此分歧而降低了那一家的藝術價值和主流作用。總的來說,顏字的特征不多。原因是顏字從褚字里出來,雖然自成一家,某些筆畫的形式和寫法,還有若干褚字成分在內。
柳公權的字’,字形比顏字稍長,筆畫也稍細。總的特征是筋骨外露,筆畫富有彈性,無論橫、豎、撇,捺,筆勢都向四面伸展,所以覺得局勢開擴,如果說顏字是武術里的內家拳,那么柳字就是外家拳,顏柳兩家的不同點,就在于此。但柳字是從顏字里化出來的,雖然姿態不同,而筆法絕大部分與顏字一樣,不過有些筆畫從顏的基礎上加以夸大而已。嚴格說起來,柳字應隸屬于顏字系統,因此附在這里,不作單獨介紹。
前人說: “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注:“草書如走”的“走”字在古代是“奔跑”的意思。)這樣說法雖不一定正確,但正說明行書就是流動的楷書。拿唐代諸家來說,他們的行書,仍表現著原來楷書的面貌,例如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一望而知是歐字,顏真卿的行書《祭侄稿》,一望而知是顏字,這就是最現成的例子。 行書有沒有它的特征呢?有,楷書是一筆一筆地寫的,有許多筆畫寫時需逆筆回鋒。行書則不然,有時兩筆連寫,有時三筆連寫。也有筆斷意連的,如《祭侄稿》里的“稱兵犯順”四字,字與字雖然分列,并不連接,但上一字的末筆筆勢,是與下一字的起筆相銜接的。 這些都是行書的總的特征,由于這,所以不必要也不可能像楷書那樣每一筆都逆筆回鋒。學者能懂得這原理,那么臨歐的盡管臨歐,臨顏的盡管臨顏,使用時只要寫得流動些,就是行書,可不必另起爐灶,專門去練,這是我的看法。 有人認為楷書在六朝以前,只有小字,沒有大字,不便臨摹,所以只好向唐人學習。行書則有的是《蘭亭序》、《懷仁集圣教序》、 《半截碑》 (亦稱《吳文碑》、《興福寺碑》)等碑帖,盡可“取法乎上”,不必仍拘束在唐人的圈子里。這說法我不反對,不過如學《蘭亭》,須從墨跡本《神龍蘭亭》入手,因這本《蘭亭》,一則是墨跡影印的,筆畫清楚,可以看到古人的運筆方法;二則它相傳是唐代書家馮承素就王羲之真跡雙鉤填墨的,雖不是王羲之親筆,但總傳達了真正的王字面貌。至于《蘭亭》的許多種石刻,都是虞,歐、褚等各家臨本和復刻本,多少摻雜著臨寫者自己的面目,已不是純粹的王字,所以與其學石刻本,還不如學他們的行書來得直截了當。至于《圣教序》, 《半截碑》則都是集字湊成的,有些字王羲之沒有寫過,就由兩個偏旁字拼湊起來,雖然還未全失王字面貌,但有些字的間架已跟王字不同。其最大的缺點是,由于集字的關系,字與字間缺乏有機聯系,看去只是一個個字排列著,行氣并不貫串,所以臨習的時候,必須注意此一字與彼一字的關系,不要失去聯絡。例如《圣教序》里的“高嶺”二字, “高”字的末筆筆勢斜向左邊,與下.字“山”頭中直脫節,臨寫時要使這兩個字筆斷意連方好(其它字依此類推)不過這樣臨寫,就非初學所能勝任,因此我說這兩本帖,還是等楷書練好以后再去臨寫。 行書不像楷書那樣可以把每個字拆開來一筆一筆地分析,所以練習行書,只要掌握前面所說的總的特征即可,這里就不再專門介紹、詳加說明了。
隸書 就漢字書體演變歷史來說,隸書是從篆書里蛻化出來的。篆書的筆道勻圓均稱,隸書的筆道變為方正平直,其結體與楷書相仿佛,可以說是楷書形式的胚胎,所以只要是認識楷書的人,對一般隸書都能認識,不像篆書那樣非對文字學有相當修養的.人才認識。 隸書,前人分為“隸”和“八分”兩種,沒有挑腳的是“隸”,有挑腳的是“八分”,其實“隸”跟“八分”,只是部分筆畫寫法上的差異,不是兩種書體,并無劃分的必要。此外還有“秦隸”“漢隸”或“古隸”“今隸”之分,不過是根據時代先后而假定的不同名稱。所以這里只統稱為隸書。 隸書不同于楷書的是,楷書的筆畫分向上下左右四面發展,而隸書的筆畫,則像“八”字那樣只向左右兩邊發展(“八分”之名,由此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