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塔之演變(16)
西北地區樓閣式塔(陜西、甘肅) 陜西宋塔帶有著陜西唐塔所特有的質樸與厚重。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唐以后的南方塔具有塔檐及檐角向上高挑與秀麗的特征,而陜西部分宋塔還完整保留了唐塔平磚疊澀出檐,爾后反疊澀收檐的風格。還有部分宋塔完整地繼承了唐塔方形中空式塔體、“一斗三升”式的早期斗拱、塔面繪制直棱窗等特征。不過,典型的陜西宋塔,有著華麗的外表與壯觀的塔姿,造型趨于典雅秀美,塔的出檐由仿木的椽頭、瓦壟逐漸取代了平磚出檐。 宋代甘肅由于受到陜西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影響,在甘肅東北部,尤以慶陽地區的慶陽金城寺塔、環縣城北磚塔、東華池磚塔、寧縣湘樂塔,它們有著與陜西關中古塔相同的風格。 玄奘、窺基、圓測三座磚塔在興教寺西部“慈恩塔院”內,品字形參差排列。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墓塔。玄奘塔的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規模較小的磚塔一座,均為 3層,高約7米,系玄奘兩大弟子窺基和圓測的靈塔。窺基塔創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 (682年),圓測塔則是宋政和五年(1115年)自終南山豐德寺遷葬圓測至此時修建的,塔背面嵌有民國(約1930年)重摹宋政和五年“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佛舍利塔銘”刻石。 陜西周至縣樓觀鎮塔峪村南200米的山麓聳立著一座八角形七層樓閣式古塔,因坐落于大秦寺內,稱之為“大秦寺塔”。塔通高37.8米。此塔的建筑年代不詳,但根據建筑風格,大部分學者認為建于宋初。 陜西周至大秦寺塔 寶林寺塔位于陜西戶縣東南25公里紫閣峪內。傳此塔為唐太宗貞觀年間敕建,尉遲敬德監修,故稱敬德塔。寶林寺塔為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宋重建,平面呈方形,底層邊長2.8米、殘高17米。1988年修繕時,在塔五層西劵窗龕內發現塔銘一方,銘曰“紫閣山主貴師伯寺主大師崇凈小塔主德用舍塔,上鈴人阿周薛清、本院主官王慶、東京 陜西戶縣寶林寺塔 薄太后塔又名香積寺塔。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25公里薄太后村的香積寺內。寺毀塔存。該塔造型為樓閣式七層磚砌方塔,高27.6米。該塔創建于唐代,但在宋代進行重建,從塔的造型及斗拱設施等看,與戶縣寶林寺塔和澄城精進寺塔兩座宋塔很相像,故推斷現存的香積寺塔為北宋初期建筑。
精進寺塔位于陜西澄城縣城東大街文化館院內。塔始建于唐肅宗年間(756年—761年),重修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塔為方形九級樓閣式空心磚塔,高33.12米。明清以來,屢經修復,建造手法一脈相承,故有唐塔宋韻之謂。因為,唐代樓閣式塔身上,全部做券門,沒有金屬剎。此鐵剎是后來北宋重修時加上的。因此,整體來看顯得很不協調。 陜西澄城精進寺塔 陜西洛川萬鳳塔 富縣柏山寺塔,也叫直羅塔,為北宋早期建筑。位于富縣直羅鎮柏山半山平臺處。為八角十一級密檐式磚塔,通高43.3米。1980年,富縣文物部門從塔身洞龕內取下9尊羅漢與天王造像收藏。造像形象生動,雕刻精湛,是宋代佛教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太平寺塔位于陜西歧山縣城內太平路上的太平小學內。始建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外觀為關中地區典型的宋塔風格,為八角九層仿木樓閣結構。
重興寺塔位于銅川市印臺區政府所在地(原同官老縣城北),塔始建于北宋年間,塔身為六棱七層仿木建筑結構,密檐式實心磚塔,塔門向南,塔室內有一個殘破的坐佛石刻。重興寺塔為關中地區典型的宋塔造型,通高約16米。
陜西銅川重興寺塔 (網絡照片) 武功報本塔位于陜西省武功鎮武塔村。據《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據發現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重建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六月以前。塔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高39.66米。 陜西武功報本寺塔 (網絡照片) 陜西銅川市耀州三宋塔:神德寺塔、柏樹塬塔、延昌寺塔 神德寺塔(原名宋塔、耀縣塔)位于陜西銅川市耀州區耀州城北步壽塬下,無建筑時間,陜西省文物專家根據建筑風格定為宋代建筑。塔為密檐式結構,8角9層,高30米。
柏樹塬塔,位于陜西耀州柳林鎮柏樹塬村北寺遺址內,建于宋代。塔為六角七層,高約10米。密檐式。
萬佛寺,又名延昌寺,遺址位于耀州正陽路辦事處趙家坡村。延昌寺遺址現存宋建古塔一座,為六面九級實心塔,高約20米。
泰塔坐落于旬邑縣中學院內,修建于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塔高53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 陜西旬邑泰塔 (網絡照片) 彬縣開元寺塔在陜西省彬縣城內西南角紫微山下。據明清《彬州志》載,該塔始建于唐貞觀初年,尉遲恭敬德監造,并建有開元寺。但根據塔的形制及建筑風格,應為北宋時期建筑。1985年4月25日維修彬塔時,發現塔蓮花座上鑄有“大宋皇佑五年(1053)歲次癸巳秋八月十四日建謹記”,由此得到證明,該塔應是宋塔無疑。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底層每邊長5.6米,通高47.84米。 陜西彬縣開元寺塔 (網絡照片) 《洋縣志》載:“開明寺塔:與寺俱建于唐初”。《漢中府志》載:“開明寺:縣南二百步,法輪院也。唐開元中(713-714年)建,宋慶元元年(1195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叢林。有浮屠高十三層”。開明寺塔,在洋縣城內靠近南城墻,為十三層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30米。 關于寺及塔的歷史記載,共有三說:一謂塔與寺俱建于唐初,二謂寺建于唐元中,宋慶元間重修(或謂宋慶元元年重修),沒提塔的肇建年代;三謂寺建于宋端平年間,業說寺中生存殿前右方有古塔,.規制雄偉,寺經洪武三年重構而新之,正德年間又重新修寺及塔等.今以塔的形狀、結構等看,帶的建造年代,以第一種說法比較切合實一際。1957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西洋縣開明寺塔 漢中凈明寺塔為四方形,為單層多檐式磚塔,球形頂,塔高約15米,原來13層,最高兩層因年久失修已坍塌,1951年修復為11層,除塔基外,塔身各層的四面正中有佛龕,佛龕兩側有浮雕式單層小方塔一座。據1953年政府修繕古塔時,在塔頂發現鎮塔鐵獅一對,上鐫有“慶無四年(1198年,慶元為南宋寧宗年號)洋州(洋縣)城西街李子昭謹舍”字樣。據此,說明該塔在南宋時期就有了。
環縣城北磚塔位于甘肅慶陽市環縣環城鎮紅星村北關組,始建于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磚塔呈八角形,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高五層,逐層微斂,頂有塔剎,通高有22米。
甘肅環縣城北磚塔 肖金宋塔位于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街道中心,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為閣樓式仿木磚塔。磚塔原為七層,高30.18米,文革期間,塔剎和第七層塔身被拆除,現存六層,高21.75米。 甘肅慶陽金城寺塔 東華池磚塔位于華池縣東華池小鎮南山坡上。東華池小鎮早在西魏時期,曾建華池縣,宋代為寨,仍屬縣級建置。這座磚塔建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 。塔為八面七層樓閣式建筑,高20米。
甘肅華池東華池磚塔 湘樂塔位于甘肅寧縣湘樂鎮的古城內。據《寧縣志》載:“寧縣襄(湘)樂,地處子午嶺區,漢曾置縣。……宋建塔修玉泉觀,現寺毀塔存。塔為六面七級樓閣式空心磚塔, 通體為土磚結構,通高22米,底邊長3.76米,無臺基和基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