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多養脾當心倒春寒

支持專家:李海濤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治未病中心主治醫師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是反映雨量變化的節令,表示從這以后,我國廣大地區將停止降雪,開始下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時節,天氣漸漸回暖,氣溫將有所升高。
關鍵詞一 養脾
雨水——
最宜養脾護肝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節氣之后,隨著降雨的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春季養脾的重點在于調暢肝臟,保持肝氣調和順暢,在飲食上要保持營養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證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另外,還要注意健脾利濕,內以養護脾氣,外以清利濕邪,從而達到養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濕氣一般夾“寒”而來,因此雨水前后必須注意保暖,切勿受涼。同時少食生冷之物,以顧護脾胃陽氣。平時可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鯽魚、胡蘿卜、山藥、小米等。
關鍵詞二 倒春寒
雨水——
做好“春捂” 防倒春寒
雨水節氣的特點是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早晚仍然較冷,易出現倒春寒,因此要做好“春捂”。專家提醒,氣溫升幅不大盡量少脫衣,一般日平均氣溫10℃以下時需要“捂”,原則是下厚上薄,重點在于背部、腹部、足底。
當然,也不能因為怕倒春寒而待在室內不外出運動。隨著氣溫的回升,人們應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會消耗津液、損傷陽氣、易受風寒,同時由于氣候仍較干燥,運動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即使不渴也要喝點溫開水。
關鍵詞三 上火
雨水——
少酸多甘 預防上火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故在飲食上應少酸多甘,平時可多吃些芋頭、茯苓、甘蔗、紅棗等甘味的食物,少吃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以免助陽外泄。
按理說,在雨水充沛的雨水節氣,人們是不容易上火的。不過,專家提醒,雨水時節更應該預防上火。雨水節氣,天氣逐漸轉暖,但風邪漸增,人們很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口腔潰瘍等現象,也就是俗稱的“上火”。預防上火,平時可多食用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
關鍵詞四 寒濕
雨水——
要防寒濕
雨水節氣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不但氣溫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寒濕的氣候對人體關節有一定的影響,養生應注意——①勿過早減外衣: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入骨,易傷骨關節導致疾病;②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③洗頭后及時吹干:洗頭后應及時吹干頭發,否則水濕留于發際中變涼,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
關鍵詞五 起居
雨水——
晚睡早起
雨水時節,要保證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從而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起居宜晚睡早起,但晚睡早起并非沒有限度,不是晚上越晚睡越好,早上越早起越好,對于睡眠,要有一個時間上的充分保證和睡眠規律的基本遵從,一般來說晚上11點左右是比較理想的入睡時間,早晨六七點鐘起床最好。
關鍵詞六 情志
雨水——
保持心情舒暢
防止肝火上升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無常,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對高血壓患者、心臟病患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應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
原文見《家庭保健報》2014年2月18日第7版“特別策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