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醫稱“不寐”。長期失眠多與心理因素相關。或工作生活壓力大,急躁易怒;或情志不暢,憂慮過多;或驚恐過度,心神不寧等。治療失眠除了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增強體育鍛煉外,睡前進行穴位按摩,也可起到放松心情,安神定志,促進睡眠的作用。
在進行穴位按摩前,先溫水泡腳15~30分鐘,以全身微微出汗為度。泡腳過程中可以聽一些輕松的音樂,閱讀優美的詩歌或者散文。出汗后注意適度補充水分。泡腳之后,在床上取坐位,依序進行以下穴位按摩。
涌泉:此穴位于人體足底,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腎經的首穴。《內經》:“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后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處,做前后反復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地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按摩此穴位,有良好的補腎作用,可補腎安神。經常按摩也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的功效。
太溪:腎虛或陰虛火旺者,按摩太溪穴。此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腎經的原穴。經常按摩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效。
神門:心氣虛或心血虛者選神門。此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關節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是心經的原穴。按摩神門穴可掐、揉、刺激,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宜。可補益心氣,安定心神,有安神助眠之效。
太沖:肝火旺盛或肝氣郁滯者選太沖。此穴位于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是肝經的原穴。點揉太沖穴,從太沖揉到行間。有清瀉肝火,疏肝解郁之效。
足三里:脾胃不適者可按摩足三里。此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是胃經的合穴。拇指指面著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祛邪扶正之功。而后仰臥揉腹,將雙手搓熱,環形按揉腹部,順時針和逆時針各30次,可健脾和胃。胃痛甚者加手三里,此穴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按摩之可調理腸胃,和胃止痛。
印堂:心虛膽怯者加按印堂。此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為經外奇穴。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壓印堂穴,并作輕柔和緩的揉動,以局部感覺發麻、發脹為宜。一般輕揉2分鐘。有安神定志之功。
百會: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以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方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下,可安神定志,緩解由失眠引起之頭痛。
失眠穴:最后要按摩失眠穴,此穴位于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為經外奇穴。以雙手拇指指面按揉失眠穴,其余四指輕扶頭部作支撐,力度輕柔適中。按揉失眠穴有良好的安眠作用,無論分型,均有奇效。
整個按摩過程中應關燈閉眼,放松心情,緩慢呼吸,一呼一吸間配合穴位按摩,可聽輕松緩慢的音樂幫助放松,忌思維繁雜,心情跌宕。若按摩至失眠穴仍無睡意,可從涌泉穴起繼續按揉,保持心情愉快,忌因無法入睡而著急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