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是中醫治療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人體中蘊藏著多個與睡眠相關的穴位,只要準則這些治療失眠穴位并加以按摩,就能把失去的睡眠“找回來”。 1.涌泉穴 此穴位于人體足底,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腎經的首穴。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后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處,做前后反復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地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2.太溪穴 腎虛或陰虛火旺者,按摩太溪穴。此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腎經的原穴。經常按摩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效。 3.神門穴 位置: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原穴,位于腕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有安定心神的作用。 按揉方法: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點按神門穴各50次,以按揉時不感到酸痛為佳。每天睡前按一次神門穴可以有效的改善睡眠。 4.太沖穴 肝火旺盛或肝氣郁滯者選太沖。此穴位于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是肝經的原穴。點揉太沖穴,從太沖揉到行間。有清瀉肝火,疏肝解郁之效。 5.足三里 脾胃不適者可按摩足三里。此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是胃經的合穴。拇指指面著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祛邪扶正之功。 6.印堂 心虛膽怯者加按印堂。此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為經外奇穴。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壓印堂穴,并作輕柔和緩的揉動,以局部感覺發麻、發脹為宜。一般輕揉2分鐘。有安神定志之功。 7.百會 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以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方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下,可安神定志,緩解由失眠引起之頭痛。 8.安眠穴 位置:安眠穴在頸部,風池與翳風連線的中點。在家取穴時可以取坐位,頭略低,耳后有兩個大筋的凹陷處或枕骨下凹陷處即是。翳風在耳垂的后方。 按揉方法:按揉前可以結合頭部的左右側彎各3次拉伸經絡后,用同側食指按揉同側安眠穴,由輕到重,至指壓處產生酸麻重脹感為佳。左右交換,每天睡前一次可以有效的改善睡眠。 9.神庭穴 位置:神庭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按揉方法:拇指指腹按揉50次。每天睡前按揉數次。 中醫經絡理論認為眼瞼的開合主要由陰陽蹺脈負責,陰蹺脈起于足踝內側的照海穴,陽蹺脈起于足踝外側的申脈穴,因此適當按揉這兩個穴位對改善失眠有較大的幫助。 10.申脈穴 位置:取定穴位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 按揉方法:用大拇指按揉申脈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失眠。 11.照海穴 位置: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按揉方法:用大拇指按揉照海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失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