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講究四聲,演唱注意喉、腭、舌、齒、唇等部位發聲位置;“調之中有節、高、下、平、側、緩、急、艷、曼和停腔過板”,板之中有起、有腰、有底;眼之中有正、有側。聲平緩則三眼一板,聲急側則一眼一板。演唱伴奏原有笙、笛類竹管,后去棄改用弦、彈為主奏樂器,并以梆子擊節。據有關史料記載,演唱者“人人出口,皆音中黃鐘,調入正宮”,并“擅長在直起直落,又復婉轉關生;犯入別調,仍蹈宮音”體現出秦腔唱腔“慷慨激昂,蒼勁悲壯”的藝術特點。后在本地民間音樂的不斷影響下,逐漸衍變為板式變化體。五聲、七聲音階并用,徵調式為主,間以宮調式。唱腔分為慢板、二六板、帶板、箭板、二倒板、滾板六類板式。除滾板之外,各類唱腔板式均有結構相同而色彩各異的“歡音”和“苦音”之分。唱詞為上下齊言對偶句,詞格有“二、二、三”格的七字句和“三、三、四”格的十字句,并間有五言和長短句式。唱詞講究押韻,上仄下平、合十三轍。演唱均用關中語言,屬中州韻系統。關中語亦分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與普通話語音四聲有所不同。 秦腔唱腔音樂系板式變化體曲式結構,其唱腔均在板式中進行。以其調性特征區分有“歡音”和“苦音”兩類腔調。無論在旋律的進行以及表現情緒方面這兩種腔調均有十分明顯的色彩差異。特別是苦音,旋律深沉、渾厚、高亢、激昂、長于表現悲哀、痛傷、懷念、凄涼等感情。而歡音則為歡快、明朗、剛健有力、長于表現喜悅、歡快、跳蕩和爽朗的感情。這兩類腔調依據戲劇情節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獨立運用,又可相互轉換交替運用。依其發聲方法可分為“真嗓”和“假嗓”。依其演唱形式可分為“獨唱”、“對唱”、“齊唱”等形式。依其節拍形態可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無板無眼”、“散板”等類別。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變化分有“生腔”、“旦腔”、“凈腔”、“丑腔”。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須生、老生、紅生各腔。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凈腔包括大凈、二凈各腔。 唱腔是以一個上、下句旋律為基礎,或在同一種板式中作各種變化反復,或作各種板式的轉換,或連接形成唱腔板式結構的特點。 板式則是不同節拍、節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機結合。根據劇情的發展、各種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變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帶板]還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說白或表演。 各類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調,其有獨特的個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帶板腔,大起板腔。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叫板”是指演員用一定規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隨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動作銅器。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氵[滾板]等;動作銅器前的叫板如[豹子頭]、匚倒八棰]等。 “掛號”屬叫板的另一形式。即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用一定的手勢或身段向司鼓暗示所需板式或動作銅器。如用大拇指示意起[浪頭帶板];食指示意起[箭板];單手下搖示意起[搖板]等。建國后這些掛號在舞臺上均被逐漸淘汰。 “叫板”除叫起板式的意義外,又有戲劇和音樂上的意義,從而用來達剄一定的戲劇效果。叫板的曲調皆為“散板”。有時只有語調而無曲調。一般可分“虛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調和字調的不同。 虛字叫法,多為語氣詞,并有感嘆意義。 有字叫法,多為呼喚人稱或表態、命令及懇求之詞。 1、“碰板”:即從板上(強拍)起唱,落音在板上。句間過門多是唱腔的曲調重復或變化重復。詞格較為自由。如王天民演唱的《黛玉葬花》林黛玉唱腔的“-眉兒-眼兒-眼兒-眉兒、眉兒眼兒眼兒眉兒都圍在了花前”均為碰板。 2、[緊二六]也稱匚快二六],其句式結構與慢二六相同,只是速度較之[慢二六]加快而已。記譜為昔拍子。如《趕坡》中王寶釧唱段“觀見他眉來眼去眼去眉來總有假,五典坡還要盤軍家”這段均系緊二六板。 3、唱句夾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據劇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間加進道白后繼續接唱。如《三堂會審》中蘇三唱段里加旁白后又繼續接唱。 4、傷寒調二六板傷寒調是演員在較低音區演唱的唱腔旋律、用來表現劇中人物病態或處在昏睡夢驚時的情緒。如《葫蘆峪、祭燈》諸葛亮唱段。 二六板唱詞除規整句詞外,還有多字句。其句式靈活多變。特別是上句唱腔、曲調變化多樣。上下句唱腔尾均可放音(即拖腔)。 苦音腔的上句可落2,4,5,7,1,2等音;歡音可落1,2,3,6,3, 2等音。無論“苦音”和“歡音”下句均落5音,有時苦音下句可落1音。 1、“留板” 是以緊打慢唱形式結束唱段的一種落板法。有在尾句開始時轉緊打慢唱;有在尾句第一腔后轉緊打慢唱、即第一腔后接留板過門,第二腔轉緊打慢唱。打擊樂可用帶牙子或用雙鍵來伴奏留板。 2、“歇板” 在[二六]唱腔進行中需道白和表演時,唱腔暫停而音樂過門繼續進行的板式故稱“歇板”。歇板可直接歇和留板后歇。歇板分為上句歇和下句歇。歇板過門音樂可無限反復,并為一板三眼,因4/4拍子具有平穩性,以便用來襯奏道白和表演。需接唱時可在歇板過門中隨時起板接唱。歇板有各種落音和各種落音的歇板過門,但以落5音為多見。 3、“齊板” 二六齊板是以完整板式即一板一眼板式來結束唱段的一種落板形式。其在唱段末句第一腔后接墊句過門,一般將速度稍減,句尾用齊板過門來完滿結束。齊板有帶腔齊板和不帶腔齊板;不帶腔齊板叫硬齊板。 4、“砸板” 二六砸板是指在唱腔或音樂的某一句中立即停止演唱和演奏,即由擊樂墊一棰將板截齊以便采用靜場說白、即為砸板。 5、“黃板” 二六黃板主要用于一出戲或一本戲最后唱腔的末尾。其句型比較固定、結束感強。結束法是在唱腔的最末上句中提前蓄勢,并用擊樂將正規板式節奏砸掉,唱腔下句轉散,加擊樂三壓(三棰)來結束唱腔。 二、起板慢板起板可分為[安板]和[塌板]兩類:[安板]不用銅器,只下一棰,故稱“一棰安”;而[塌板]用銅器起板。[安板]起的有[一棰安慢板]、[一棰安懶翻身]、[一棰安攔頭]等。[塌板]起的有[大塌板]、[二反塌板]、[中塌板]、[快塌板]、[一棰攔頭]、[三棰欄頭]、[慢傲塌板]、[長棰攔頭]、[垛頭塌板][哭腔子大塌板]、[哭腔子小塌板]、[八鴿洗澡]等。 三、板頭過門和基本過門慢板板頭過門的起法因板頭銅器不一而有區別。傳統板頭有“三環”、“大開頭”、“二開頭”和“懶翻身”。這四種板頭過門均有歡音和苦音。其中“三環”最為常用。“三環”是由三個樂句組合構成,除引子為散板節奏外,其正身有九板,因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樂隊及演奏者,特別是主奏樂器(板胡)演奏者不同,所以同是“三環”卻有各種不同演奏風格(指花)的出現,其基本骨架及節拍,時值則相同。其中有簡指花、繁指花和陰司調指花。“三環”既可以完整形式運用還可以分段形式運用:如[一棰安]起,屬完整[三環];[安板攔頭]起,其過門則是從其正身第一小節起;[塌板]和[一棰攔頭]則是從正身第二小節第二拍起,但近三十年來多從第二小節第三拍起;[二反塌板]、[苦腔子塌板]、[八鴿洗澡]等均從正身第三小節第三拍起。在傳統舊程式慢板中,唱腔上下句末的過門后接用[三環]過門,所以“三環”既是慢板的板頭過門同時也是唱腔句間過門。“苦音大開頭”速度較慢,曲調稍長,正身旋律為一板三眼,其意境深沉并富有豐富的內在表現力。“歡音大開頭”旋律瀟灑大方、抒情流暢,正身為一板三眼。“二開頭”旋律有濃烈地民族古典韻味,速度較慢,分“歡音”和“苦音”兩類,多用于傳統劇中正面角色回憶、思索、疑慮之情緒。它的結構嚴謹,旋律性強,正身曲調為一板三眼。“懶翻身”亦分“歡音”和“苦音”兩類,曲調為兩小節,即中眼起、頭眼落,以便于節省時間很快接唱。 四、慢板唱腔 1、緊開口唱法:它是一種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緊開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連續噴口演唱,而節奏、時值較為自由。此種唱法常用于一出戲的開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詠嘆的特點。區別于緊開口的唱則為慢開口,其旋律結構較長,表情較為細致。 緊開口、慢開口唱法,例:(見插圖yn5) 2、攔頭即快速的慢板。攔頭或緊攔頭是從板式的速度區分。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轉人[緊二六]板。如唱兩句或更多句慢板時其與一般慢板板式規律相同,只是曲調簡單,速度較為急促,并有激情和強烈的氣勢。這種唱腔的板式節奏具有典型的戲劇性色彩。有時下句也可起唱攔頭板。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攔頭],[慢傲攔頭],[長棰攔頭],[垛頭攔頭]等。 3、撂板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稱其為“慢撂板”。(又稱“閃板”)。撂板是指改變慢板的腔句基本規律,使某些腔節改變強弱關系、并省略過門,使之上下句形成連唱的一種變化形式。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為獨立的唱段。撂板有時可連唱數句,又可轉人[二六]板式。這種撂板在傳統劇中生角唱腔尤為多見。如《放飯》朱春登唱“郭元帥拔壯丁我家門前”這一下句均為“撂板”。 4、陰司板其唱腔結構、節拍、起句及落腔規律與慢板同。不同處則是旋律在低音區進行,情緒凄慘、無力。此種唱腔僅限于劇中人物臨將死亡或死而復生時應用。陰司板只有苦音。慢板中用陰司板來演唱的這種陰司慢板多用于生角和旦角。如《血淚仇》王東才妻死前的唱段。 5、傷寒調亦屬旋律低沉的慢板。大體和陰司板類同,唯用場有別。傷寒調主要為劇中人物病、傷、昏、怠以及感情極度衷傷、懊悔時所應用。如《葫蘆峪•祭燈》諸葛亮唱段。 五、句式結構和唱句落音唱腔結構的形成與板式變化體唱腔的產生形成有關。慢板唱腔的句式變化十分豐富,總的是由對稱重迭的上下句構成唱腔的段落。句式結構類型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詞句的字位和旋律的型態,即是慢板前兩句為總體慢板結構的核心,而慢板的第三、四句和其它句則是前兩句的變化反復。慢板唱腔的唱詞以十字和七字句為基礎,每句有四腔。上句第一腔和第三腔的變化多樣,腔尾的落音也各不相同(因行當有別)。苦音慢板上句末尾可落到5,↓7,1,2,4等音上;歡音慢板上句末尾可落到5,6,1,2,3音。有時還可落7音上。十宇句和七字句慢板四腔起唱的基本規律:上句是中、中、板、頭,下句是中、板、中、頭。(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