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我們不忍面對的歷史遺骸出土 1971年7月,一個驕陽似火的星期天,在平頂山附近一條馬路上,走來兩個年輕人,他們長得秀氣白皙,一看就不像北方人。倆人一位叫張志,一位叫李華,是從南方來平頂山附近的一所煤礦出差的。今天休息,沒事兒出來溜達。 突然,一幅宏大的勞動場面吸引了他們的視線。兩人心中好奇,快步走過去想看個明白。 只見小山東面半壁已經被掘開,山坡上有一些長方形土坑,一隊隊人流,挑著擔子,螞蟻搬家一樣運土下山;山坡上,有人掄鎬刨土,有人開鑿炮眼,有人清理作業面,整個場面忙而不亂,秩序井然。 半山腰已經搭起了幾座席棚,兩人鉆進去一看,只見半米深的方坑上,用長木板搭成了幾道“浮橋”,幾個人或跪或趴在“浮橋”上,正用小鏟子、小勺或小刷子仔細清理著什么。往土里一看,兩人暗吃一驚,原來黃土下面呈現出來的,竟然是一簇交錯堆疊的白骨! 兩人不明究竟,連忙出來,迎面碰上一位60多歲的老大娘,拎著兩只暖瓶和一摞碗走過來。 老大娘大聲招呼一個戴“總指揮”紅袖標的中年人:“老張,天兒熱,快讓大伙歇會兒,喝碗綠豆湯。” 中年人笑著迎上來:“任大娘,又送綠豆湯來啦!您老整天往工地送綠豆湯,可別累壞了啊。” 老大娘噙著淚說:“不累,不累,俺盼今天,盼了40年了,可憐俺家的7個親人吶,死得好慘哪。”老大娘悲上心頭,哭了起來。 這時候,張志和李華才知道,這里原來是“平頂山慘案”遺骨發掘的現場。老人是當年虎口余生的一位幸存者。 兩人心里頓時像壓上一塊巨石,變得無比沉重。 他們來自江蘇南京,在那里,日軍制造了更大規模的一場血腥大屠殺,致使三十多萬人遇難。張志悲憤地說:“這些天殺的小鬼子,從南到北,真不知造了多少孽啊!平頂山的遺骨發掘太有意義了,它能警醒后人牢記國恥!” 老張說:“說得好啊,小伙子。只有牢記歷史,南京、平頂山這樣的悲劇才不會重演。”李華激動地問:“我們能參加勞動嗎?”老張笑著說:“當然歡迎啊!你們看,這里的人,都是響應號召,來義務獻工的,大家不分晝夜地干,熱情可高啦!”兩人一聽可樂壞了,急忙抓起鐵鍬和土籃兒,加入到勞動大軍之中。這以后,兩人一有空,就來挖掘現場,在這里,他們知道了更多關于平頂山遺骨發掘的故事。 1932年9月16日,日軍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平頂山慘案”以后,這就成了撫順人民心頭一塊永遠滴血的傷疤。新中國成立后,許多人都提出,搬去覆土,讓遺骨昭世,使真相大白的建議。 1951年,撫順人民在平頂山上高高地豎立起紀念碑。1971年,根據廣大群眾的要求,市里決定挖掘遺骨,并建造平頂山殉難同胞遺骨館。 隨后,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挖掘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首先要確定遺骨的位置,經過打深井、挖深溝、觀察土層,只用10天就確定了遺骨的準確位置。但是,壓在遺骨上有一萬多方土,簡直就是一座小山,這成了擋在眼前的一只“攔路虎”。 于是,撫順市委號召全市人民一齊動手,搬掉這只“虎”。號召一出,各界響應,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匯聚成一支搬“山”大軍。這里有生龍活虎的戰士、有經驗豐富的工人、有吃苦耐勞的農民、甚至有一群2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抬不動籃子,就用書包背土。 經過幾萬人的日夜苦干,“山”終于被搬走了。但接下來,是更為艱巨的任務——遺骨的清理和出土。 炎熱的七月,挖掘小組窩在蒸籠似的席棚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手控腫了,臉控腫了,長期趴在“浮橋”上作業,加上骨堆里細菌滋生,他們身上都生了紅斑,刺癢鉆心,但沒有一個人要求休息,都在堅持工作。 終于,一片86米長,6米寬,1米多厚的遺骨出土了。累累白骨,交疊錯落,打進骨頭里的銅彈頭,已經生出綠銹,頭骨上軍刀砍出的豁口,赫然在目!一張張怒張的大嘴,是吶喊,也是怒罵,更是控訴!那幾只日軍專用的汽油桶,更是侵略者永遠無法抵賴的鐵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