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孫過庭
孫過庭,名虔禮,字過庭,又說名過庭,字虔禮。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活于唐高祖武德(618——627年)至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之間。他的事跡僅存于唐初詩人陳子昂為他寫的《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并序》及盛唐時期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書斷》等材料中。他出身寒微,仕途坎坷,后世記住他主要是因為其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作《書譜》。《書譜》不僅是一部書法理論的經典著作,同時也是一件草書佳作。
在唐朝初期,《書譜》的草書藝術可以說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這件作品是繼承了羲之草書風范,這是與那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相吻合的。唐太宗李世民鐘愛王羲之書法,不惜花巨資和大量人力搜羅王羲之真跡,并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序贊,其推祟之誠在書法家中是絕無僅有的。因此,這個時代王羲之書風便成為主流。孫過庭對王羲之(包括王獻之等)書法曾經有過深入的研究,他說:“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鐘、張之余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人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書譜》)而且他還一再強調王羲之“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唯匯古通令,亦乃情深調和”。孫過庭不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以王羲之為書法之理想。他的草書達到了非常精純的境界。宋朝米芾評價說:“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宣和書譜》說;“文皇(唐太宗)嘗謂過庭小字,書亂二王。”可見,就是唐太宗也對他的書法贊賞有加。而現存的《書譜》草書墨跡無疑證明了孫過庭是二王草書的嫡系。無論從筆法的精致多變,還是結構的形質畢肖,可以說孫過庭把王派草書獨有的風神展現出來了。當然,由于《書譜》是一篇文稿,書寫的目的與節奏自然有別,不可能像王羲之等人書寫信札那樣信手數行,所以《書譜》更多的顯示出功力深厚與技巧的高超。
孫過庭草書尚有《景福殿賦》、《千字文》,這兩件作品風格與《書譜》有一定的差別,是否為真跡,尚有待研究。
八、賀知章
賀知章,唐高宗顯慶四年—唐玄宗天寶三年(659—744年),字季真,越州永興人。他在盛唐時期的一個很有影響的詩人、書法家。曾任歷太常博士、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太子賓客,授秘書監。自號“四明狂客”及“秘書外監”。賀知章為人放曠,善談笑,清譚風流,以文詞知名。當時賢達都非常傾慕他。晚年自請為道士,唐玄宗有感于他的高風邁俗之行,賞賜給他鏡湖一曲,并親自率領文武大臣為他送行,當時傳為美談。與大詩人李白、大書法家張旭等相友善,為“酒中八仙”之一。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可以想見其人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藝術家,與張旭是一種類型的人。據說當時喜好書法藝術的人為了得到他的墨跡,準備好筆墨紙現跟隨著他,意有所愜,即興揮灑,意足而止。《宣和書譜》卷十八稱賀知章作書時,“惟問紙有幾幅,或曰十幅,則詞隨十幅盡,或曰二十幅,則遂二十幅意乃止。然多多益辨,不見筆力之衰”。唐竇盡《述書賦》評價他的書法說:“狂客風流,落筆驚絕,芳嗣寡儔。加春林之絢彩,實一望而寫憂。邕容省闥,高逸豁達。”
賀知章存世的真跡只有小草《孝經》。這件作品草法嚴謹,用筆爽利。而那些被人譽為“壁上縱筆龍虎騰”(劉禹錫《洛中寺北樓見賀知章書》)的大草書作,已經蕩然無存。
九、張旭
張旭,唐蘇州人,字伯高。韌為常熟尉,后官金吾長史。一作率府長史,人稱張長史。他是一個非常豪放的人,與李
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焦遂為“灑中八仙”。能詩,長于七絕。工書,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相傳張旭每嗜灑大醉,呼叫狂走,下筆愈奇。或以頭儒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號“張顛”。嘗自言于堂舅陸彥遠處得二王筆法,又云: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筆意,聞鼓吹而得其法,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當時以李白歌詩、裴吳劍舞、長史草書為三絕。《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中》云:“后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傳其法,惟崔邈、顏真卿。”唐呂總《續書評》云:“張旭草書,立性顛速,超絕今古。”唐蔡希宗《法書論》云: “率府長史張旭,卓然孤立,聲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內彌更減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氣象,是為天縱。又乘興之后,方肆其筆,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則群像自形,有若飛動,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之再出。”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稱:“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怡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中,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雷、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宋蘇軾《東坡題跋》云:“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黃庭堅《山谷題跋.張旭千字文》:“懷素草工瘦,而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得也。”明項穆《書法雅言·中和》論張旭書云: “真書絕有繩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規矩。乃伯英之亞。”清劉熙載《藝概》卷五《書概》云:“長史、懷素皆祖伯英今草。長史《千文》殘本,雄古深邃,邈焉寡儔。”從上述這么多對他的評價文字中,不難看出張旭在歷史上的影響,有關他草書方面的特征,我們在第三章中已經有所介紹。存世書跡有《古詩四帖》、《千字文》殘本、《肚癰帖》等。
十、懷素
懷素,唐玄宗開元十三年一唐德宗貞元元年(725——785年),僧人,字藏真,俗姓錢。于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尤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筆冢”。又嘗于故里零陵廣種芭蕉,以蕉葉供揮灑,因號所居曰“綠天庵”。好飲酒,及酒酣興發,雖遇寺壁里墻、衣裳、器皿,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唐呂總《續書評》云:“杯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卷上列懷素書入妙品。評曰:“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宋董逌《廣州書跋》卷八云:“書法相傳,至張顛后,則魯公得盡于楷,懷素得盡于草。故魯公謂以狂繼顛,正以師承源流而論之也。然旭于草字則度絕繩墨,懷素則謹于法度。”又論曰:“當其手筆調和時,忘神定氣,徐起而視,所向無前,故能迥出唐諸子右。”《宣和書譜》卷十九謂懷素草書“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婉若有神”。
懷素的草書也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研究。一是對正統草書的繼承,所謂正統草書,是指王羲之的草書,因為唐太宗以王羲之為書法典范,因此,人們把學習王羲之的各種書體作為書法的正統,而評論書法也是以王羲之作為標難。懷素草書,尤其是后期的草書,明顯出于王羲之草書筆法、體式,如《論書帖》、《圣母帖》等,可見,懷素對王羲之的草書下過很深的工夫。而年輕時期的草書顯得飛動,則是比較多的出于自創,反映了盛唐時期昂揚激越的氣度和風采。我們知道,早在懷素之前,賀知章、張旭等前輩書家就張揚了這種奔放的時代精神。懷素早期還是深受他的這些前輩書家的影響的,從時間上來推斷,懷素還是可能看見過張旭的草書真跡,而且,他曾一再表露過想拜張旭為師,親承手受,其《藏真帖》云:“懷素字藏真,生于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與張顛長史相識,近于洛下偶逢顏尚書真卿,自云頗傳長史筆法,聞斯八法,若有所得也。”當然,在懷素看來,若是能見過張旭,并得到他的親自傳授,那樣則更好了。晚年的懷素還是
這樣孜孜不倦的追求著草書的境界,而且,在當時人看來,張旭所傳授的筆法也就是自蔡邕、鐘繇、王羲之等一脈相傳的筆法,而不是另外的一種什么別的書法傳統。每個時代的書法家只是用這種筆法寫出當時人們的情懷而已。所以,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理解趙孟頫說的“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理論了。古人很少能意識到他們有時候在進行一種創造,即使他們與前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也認為是繼承了前人的筆法。
懷素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論書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圣母帖》、《律公帖》、《藏真
帖》、《苦筍砧》(圖5—3)、《貧道帖》、《食魚帖》以及《淳化閣帖》中所收的草書等。

十一、楊凝式
楊凝式,唐懿宗咸通十四年一后周世宗顯德元年(873—954年),字景度。華陰人。據史料記載,楊凝式雖然不是那么儀表堂堂,而精神穎悟,富有文藻,大為時輩所推。歷事五代,以心疾致仕,居洛陽。官至太子少師。長于詩歌,善于筆札,洛陽寺觀藍墻粉壁之上題記殆遍。時人以其縱誕,便稱他為“楊風子”。
《唐詩外傳》說:“凝式筆跡遒放,宗師歐陽詢、顏真卿,加以縱逸。久居洛,多進游佛道祠,遇山水勝概,輒流連賞詠,有垣墻圭缺處,顧視引筆,且吟且書,若與神會。其號或以姓名,或稱癸巳人,或稱楊虛白,或稱希維居士,或稱關西老農。其所題后,或真或草,不可原詰,而淪者謂其書自顏中書后一人而已。”黃庭堅《山谷集》說;“余桑至洛師,遍觀僧壁間楊少師書,無一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見顏魯公書.則知歐虞褚薛未入右軍之室;見楊少師書,然后知徐沈有塵埃矣。”《宣和書譜》說:“凝式喜作字,尤工顛草,筆跡雄強,與顏真卿行書相上下,自是當時翰墨中豪杰。”傳世書跡有《神仙起居法》、《夏熱帖》、《新步虛詞》等。
楊凝式生于五代干戈四起之世,生逢亂世,內心充滿著矛盾,佯狂處世,發為草書,意態奇險。這并不是說楊凝式草書沒有傳統,相反,我們從他的《新步虛詞》中明顯看得出正統草書的法度,顯得濕潤含蓄,平和簡靜。當然,這不足以代表楊凝式草書真正特色。真正能反映楊凝式草書成就的是《神仙起居法》、《夏熱帖》一類的作品。從這兩件草書作品中我們依稀能窺見楊凝式當時在一種沉醉狀態中題壁狂草的風采。《夏熱帖》由于殘損較多,如神龍騰霧,不見首尾。《神仙起居法)用筆恍惚,起止無端,忽左忽右,點畫狼藉,似是在一種癲狂狀態下所寫,這與晚唐時期狂僧的草書境界是一脈相承的。而《夏熱帖》則又顯得揮灑酣暢,痛快淋漓。我們今天無法看到楊凝式草書的全貌,因為他的那些題于寺壁上的勝跡已隨時間的流逝而湮滅,但是,我們從僅有的兩件草書作品中依然能感受到他的草書隨遇而發,不拘一格的精神風采。
十二、黃庭堅
黃庭堅(1045一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郎。后遭貶。他出自蘇軾門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井以詩擅名于時,世稱“蘇黃”。平生與蘇軾意氣相投,升沉與共,藝術觀念同中有異,互相發明,其關系在師友之間。黃庭堅于書法草、行、楷兼善,且自成一家,尤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曾說:“近世士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雖號為草書,不知于科斗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惟張長史,永明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余碌碌耳。”(《山谷題跋·跋此君軒詩》)可見他對自己草書的歷史地位非常自信,認為自古以來真正理解草書真諦的人無非張旭、懷素及他本人而已。現在我們回味他這段話,仍然感到他的遠見卓識,而并非妄自尊大。
他對書法藝術深層規律有著自己的理解,主張自成一家,從黃庭堅的草書對傳統的繼承情況來看,可以說是找不到現成的字形基礎。他的字既不像王羲之、張旭、懷素,也不像王獻之。而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樣式,雖然黃庭堅曾表示過是在看到懷素真跡以后,草書才有很大進步,實際上,我們從黃庭堅現存的書作中很難找到懷素式的字形。我們從書法史上看到,包括張旭、懷素在內的草書家,他們雖然有些超越法度之外的作品,但有些作品中明顯的帶有繼承前人的痕跡,懷素草書《圣母帖》、《論書帖》等被公認為是王羲之的合法繼承人,但黃庭堅的作品中就顯得有些例外。之所以如此,是與“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指導思想密不可分。他曾說過“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試看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他也曾說過,像王著那樣依樣葫蘆的書法是沒有什么價值的,相反,顏真卿、楊凝式、蘇軾這些自出新意的書法家才是王羲之的真正知音。從這些觀點中可以看出,黃庭堅反對的是刻舟求劍式的學習人,主張精神相契,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神似。上述立論是以今天所能見到的黃庭堅墨跡為依據的。
黃庭堅學草書經歷了幾個階段,黃庭堅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
翁、自美書觀之,乃悟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山谷題跋·論草書》)可見他學習草書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體悟的過程,中間充滿著甘苦,到了中晚年才達到自由的境界。
黃庭堅草書最成功之處是將張旭、懷素開創的大草書帶入一個新的天地,他不像張旭、懷素那樣狂肆,而是代之以對草書之理的體悟,將大草書某些只有在激情沖動下才有的張狂效果變成一種理性的結構,所以,我們在他的草書中看不到激情的奔突,而是幽雅的吳帶當風。他那些獨特草書字形、字與字之間的左右挪動以及對空間疏密關系的處理,都是饒有思致的。黃庭堅對用筆非常重視,曾說“字中有筆,如禪句中有眼”。他的草書用筆很具特色。尤其是他的一些典型風格的作品,如《李白憶舊游詩卷)用了很多頓挫的筆法,線條本身的節奏感與時間感加強了,其中第三行“千”字,整個字的筆畫看似一筆而就,實際上有好幾處轉折換鋒,類似的寫法還很多,這樣的方法使圓轉連綿的筆畫不至于流滑。他有時甚至用楷書或者行書的筆法作草,這些簡潔的筆畫與左纏右繞的曲線搭配到一起,顯得非常和諧。當然,黃庭堅的筆法是多式多樣的,極為豐富的,圓轉勁健的筆法也是他擅長的技巧。他的長卷《廉頗藺相如列傳》(圖5—4)中圓筆用得極為靈活流暢,但又不失遒勁,顯示了高超的駕御筆鋒的能力。
在大草的歷史進程中,黃庭堅是一個新的高度,藝術成就可與張旭、懷素分庭抗禮。他留下的草書墨跡很多.計有《李白億舊游詩卷》、《廉頗藺相如列傳》、《竹枝詞》、《諸上座帖》、《寄賀蘭錳》、《花氣熏人帖》等。

十三、薛紹彭
薛紹彭,生卒年不詳,宋神宗時長安人,字道祖,號翠微居士。有翰墨名。與米芾相友善,當時號稱“薛米”。官秘閣修撰,知梓潼路曹。由于當時蘇軾、黃庭堅倡導求新,所以像他這樣含蓄清雅的風格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力,他的聲譽自然也為蘇軾、黃庭堅、米芾所掩蓋。到了元朝,人們又重新發現了他的藝術成就。元虞集《道園學古錄》說:“米元章、薛紹彭、黃長睿方知古法,長睿書不逮,惟紹彭最佳。”又說:“南渡后言墨帖多米氏手筆,而薛書尤雅正,《楔帖》臨榻最多,出其手必佳物,然世亦鮮也。”元趙孟頫云:“道祖書如王、謝家子弟,有風流之習。”存世草書有《昨日帖》、《晴和帖》等。
十四、趙佶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元豐五年—宋高宗紹興五年(1082—1135年),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在位二十五年。疏斥正士,抑近奸諛,蔡京、童貫之流得以親附,濟其驕奢淫逸之志。因竭民力,怠棄國政,終至邊警屢起,金兵南下,國破身辱,死于北域。在位期間,嘗召文臣輯成《宣和書譜》等書,工書畫。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微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行跡求也。”宋蔡恢《鐵圍山叢談》云:“裕陵作黃庭堅書體,后自成一家法。”近人馬宗霍《書林紀事》云:“徽宗好書,徹府所儲書,其前必有御筆金書小楷標題。政和七年,園子辟雍御書大成殿榜。宣和四年,帝幸秘書省,宣示御書《千文》十體書《洛神賦》、行草近詩。”存世草書有墨跡《草書執扇》、《千字文》等。《千字文》這件草書長卷,字大徑寸,飛動之致,頗得張旭狂草筆意。紙本墨跡,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此卷狂草千字文,寫在一張長三丈余的描金云龍箋上,筆勢灑脫勁利,變幻墨洲.用筆常以側勢險鋒出入,自首至尾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頗為壯觀。宋徽宗草書師法張旭、懷素的狂草,此作既有懷素的圓轉勁爽,又有張旭的狂肆開張,有些局部與張旭草書《千字文》殘卷很相似。當然,這件作品并非盡善盡美之作,主要是纏繞過多,有些局部的牽絲平行重復,降低了作品的整體格調。趙佶草書流傳絕少,此卷是在他四十歲時所作,代表他的草書成就。。(來源:炎黃中國書法網;收藏:xy6789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