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朱砂掌健身養生功”,溯其源頭,起自家祖世代傳襲下來的“朱砂掌功”。此功系武當內家功法,由于歷史原因,一直以口傳身授方式沿革,僅為家傳,范圍很小。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和人們對健康問題高度重視的今天,我感到這一有益于人類的優秀功法,如果任其沿老路往前走,不能廣泛發揮其社會效益是很可惜的,應當使之見于天下,產生其積極作用。于是從1981年起,我便將祖傳的“朱砂掌功”進行認真整理,以文字形式見諸報刊,告白于天下,后又經過調整、吸納、充實,擴展,衍化為今日之“朱砂掌健身養生功”。
將“朱砂掌功”奉獻于社會,原是我一番美好愿望,沒成想此功發表后,出現了一些當初未曾料到的問題,令人心里極為不快,不得不在此將有關問題予以澄清。
1982年,我寫了《武術掌功與氣》一文,先后刊載在《氣功與科學》、《武林》雜志,其后,《武術健身》雜志又較系統地發表了我的“朱砂掌功”以后,我收到許多熱心讀材的來信,其中詢問較多的是本功法與其他一些功法的異同問題,比如“朱砂掌”與'紅砂手”是一回事嗎?”、“此功法的一些式子與鄒錦堂的'紅砂手’基本功法相同,請問二者區別在何處?”、“少林七十二藝中也有朱砂掌功,這與楊老師的功法的淵源有何不同”等等。關于這類問題,我曾在不少氣功會上和辦班講課中都已談過,也寫過文章專門述及此事的由來、實質和真象,遺憾的是此篇文章未能及時發表,所以帶來了許多問題。
“朱砂掌功”初練的五個式子,是我在1981年應湖北氣功學會內部刊物《氣功理論與實踐》之約,匆匆寫成的。當時是從武術與氣功的關系考慮出發,所以命題為“武術掌功與氣”,副題為“簡介鐵砂單和朱砂掌”。文章發表后,《武林》雜志在1982年第四期上轉載,《氣功與科學》雜志也在當年第四期上轉載了此文。本來一切正常,沒料到《武林》雜志于當年第六期上又刊載了高建農的“朱砂掌功練法”,其內容、式子、語匯、用詞等,均與我所發表者一樣,甚至我沒寫清楚之處也是一樣,使明眼人一看即知是怎么回事。于是,我立即致信《武林》編輯部質詢,之后,編輯部將讀者寫給高建農的咨詢信件都轉到我這里,請我處理。為此,我認為問題已經澄清,也就沒有再提此事。
然而沒有料到,事隔不久,1983年,《氣功》雜志在第一期上又刊出了鄒錦堂的“紅砂手”。該公與高建農不同之處是搬出個老師夏玉民來,文中寫道:“為了不使這一絕技失傳,征得夏老師同意,介紹于下,以饗讀者。”
我認為,中華武術、氣功博大精深,寶藏深埋,不斷出現一些新功法也不是奇事。然而一觀“紅砂手”之“功法”,不由我大吃一驚,其基本功法競與我所發表的“虎部”的五個式子何其相似,如出一轍。在認定該功法的出臺應屬什么性質之前,不妨先作一點比較。
在“紅砂手”的功法中,把我原來寫的練功中前后動作需遵循的相同要領,改成了“一、預備式”,把我一年前發表的五個式子,改為二、三、四、五、六,內容則毫無二致。至于其功法的功能和效用,一是把我原寫的詞句稍加改變,一是把原寫在后邊的搬到前邊去。整個內容,明眼人可鑒,今特抄錄幾段如下:
“朱砂掌功”中寫道:“所謂朱砂掌者主要是用內氣貫達雙手掌,使對方造成內傷,剛打上時不太明顯,數日后就呈現出朱紅色的手掌印。練此功者能強筋健骨,氣血周流,提高內臟功能,使之精力充沛,可防治疾病,益壽延年。”
鄒錦堂的“紅砂手”中如此描寫:“紅砂手功法能使雙手力大無窮,有強筋健骨、流暢氣血、提高內臟功能、卻病延年的功效。相傳紅砂手武術家貫內氣于手掌后,擊掌時會放出強大氣流,使對方造成內傷,剛打上時,對方沒有什么感覺,幾天后,傷處就出現朱紅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這里所不同的是鄒錦堂加上了“擊掌時會放出強大氣流”,而這恰恰說明其不懂功法的道理,一個練功者掌上不可能發出強大氣流,并能使人內傷。我在《武林》1982年第十期上“答讀者問”中講到,造成對方內傷的是“暗勁踏傷”。
至于“紅砂手”中的五個式子,與我發表的“朱砂掌”中的五個式子相同,甚至在某些用詞、語匯上也是一樣的,在此也作一比較:
“朱砂掌”第一式原文是:“雙手下垂,兩掌朝下,十指朝前,吸氣要慢,進入丹田,呼氣時十指抓地,收肛實腹,牙齒相扣,意領氣走,氣自丹田貫達于掌向下按,如此49次。
鄒錦堂“紅砂手”這一式是:“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氣時要慢,進入丹田(臍下1寸三分處,同時,兩臂上收;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小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徹雙手掌,兩手掌慢慢下按復原。如此做49次。
由于該公未必懂得武術功法,所以把“提肛實腹”改為“提肛,小腹外挺”,在武術功法中從未有過挺肚子的招式,實腹與挺肚子是完全不同的。
再看看第三式,“朱砂掌功”原文是:“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吸氣入丹田,呼氣時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后,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49次。”
“紅砂手”是這樣寫的:“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后,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49次。”
這里也因其不清楚功法內容,故出現“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之主語。實際上,吸氣時怎能意想貫氣到手掌呢?只有呼氣時才能氣貫手掌。
特別是第五式,因動怍較為復雜,內容變化多些,所以在文字上更不敢作改動了。
再看“紅砂手”的寫法:“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氣時,以腰為軸,先向左轉,腳不動;左轉時,雙手向里交叉貼身向上畫圓弧;當上身完全朝左時,雙手向上畫弧,交叉在頭頂,然后左右分開,掌心向外,同時吸氣變呼氣,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小腹外挺,意想氣自丹田貫達雙掌后,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體逐漸轉回原來姿勢,然后再向右轉,動作呼吸同左轉,如此做49次。”
在這里,為了消除一字不差照抄的問題,又把“腳趾抓地,提肛、小腹外挺”搬了過來,而在二、三、四式中均未提及,這不是很可笑嗎?因此,《氣功療法集錦》第四集在收錄我的“朱砂掌功”時,也附錄了“紅砂手”,在編者按語中是這樣說的,“因紅砂手有圖解,故附錄在這里了。”
“紅砂手”的圖解又如何呢?請看第二式。其文是“兩臂朝前平行伸直,掌與肩平齊,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后,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處,如此做49次。”而其圖解中卻是手心朝上、十指朝前的動作,與其文“手指向上”完全不符。后來,《氣功》1986年第一期,以發表“紅砂手”三周年重復刊出此功時,又把此式原來寫的“手指向上”改為“手心向上”,這樣與圖解是一致了,但卻又與一、三、四、五式有相同規律的動作,成了格格不入的兩碼事。再加上什么“小腹外挺”、什么“吸氣時意想貫氣到手掌”等等一系列錯誤,這又怎樣叫人練習呢?
此文寫到這里,明眼人已完全可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認為,抄襲他人的成果固然品德不算高尚,但為掩人耳目進行違背功法要求的篡改則會誤人子弟。知道行事有悖常理而及時收拾也就罷了,實際上情況發展更為嚴重,該公居然在9989年刊出了《紅砂手氣功函授輔導班》的招生廣告,上書“教材由鄒老師編寫,并解答疑難問題,本班每期兩個月,長期招生。”這樣做,又會誤多少人家子弟?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其實,“紅砂手”功法是早已有之的,它和“朱砂掌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功法。我所學的屬于內家功法,原是鍛煉整勁、內勁、暗勁的。《少林七十二藝》中也有朱妙掌功法,文介紹是“朱砂學為軟功內壯陰手足,又名梅花掌、紅砂掌。然又有稱黑砂手者則誤矣。”其練法也與我學練的朱砂掌不同,它是“先用一沙盤,滿盛細砂,手入砂中,用力摩擦之……如再繼續練,易細沙為砂子,易砂子為鐵砂,而至鐵球而后矣。”其實少林的朱砂掌就是紅砂手,這在前上海中西書局發行的《一指禪紅砂手真傳合刊》中已作了詳細介紹,在介紹到紅砂手時說:“是少林寺之秘傳,其法實脫胎于一指禪功夫者。”其習練用品有:“一、架……二、珠袋……三、沙包……四、豆槽……五、水盤……六、藥砂……”;練習紅砂手之預備有:“一、摩掌……二、推石……三、倒立……四、摩袋……”。顯然,紅砂手是少林功法,在少林功法中也稱“朱砂掌”。我發表的“朱砂掌”是內家功法,而鄒先生的“紅砂手”之名卻不知道出自何處。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曾于1988年寫了一篇《朱砂掌功與紅砂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功法》的文章,交給《武魂》雜志,并把《一指禪紅砂手真傳合刊》復印本也寄交他們,沒想到該雜志沒有發表我的文章,卻把《一指禪紅砂手真傳合刊》予以發表并署名“楊永供稿”,在第五、六期續登時竟又將“供稿”二字去掉,成了我寫的稿子了。這樣,在社會上反而造成誤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