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須知道的幾個心理效應 1、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感動人,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并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龍、盼女為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對子女不厭其煩地說教、囑咐、訓斥、終日喋喋不休,以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一番苦心,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動于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老子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總之,表揚、批評、要求一定要有“度”。要了解孩子現有的水平和能力,要清楚孩子經過努力后可以達到的水平和能力。由此,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制定適合的可實現的奮斗目標,使孩子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獲得更大的發展。 3、過度理由效應(德西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行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來解釋,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這種行為也將趨于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故事: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里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反省自己對孩子的獎賞行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適得其反的。是否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效應,使孩子的某些行為消退呢?如果希望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在他尚沒有形成自覺自發行為時,從外界給以激勵或獎賞,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孩子本身就已經具有內部需要,再給予獎勵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即不恰當的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內部動機,轉移行為目標,使他們專注于外部獎賞,忽略內在需求。 4、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當孩子犯了錯誤后,很多父母都在扮演著“北風”的角色,動不動是“你這樣不對”“你這是錯的”“你不能這樣”……把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把對孩子靈魂的誘導變成了冷冰冰硬邦邦的法制教育課,當家長一味吹北風的時候,你的“不經意的嚴厲批評”和“恨鐵不成鋼似的指責”會讓孩子向你裹緊身上的大衣。引發一些心理問題,諸如自卑、孤僻自閉等,甚至產生報復心理,專門和父母作對。可見,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和關心孩子,多一些關懷,注重“南風”的巨大作用,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錯誤,以恰當的方法去引導他們、激勵他們,要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國外父母這樣懲罰孩子 5、霍桑效應 在美國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它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的情緒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了解決問題,工廠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一系列研究試驗。這一系列試驗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有個“談話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由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達兩萬余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并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一律不準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為什么?這是由于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諸多不滿,一向無處發泄。“談話實驗”使他們這些不滿的情緒得到了充分地發泄,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父母們想一下,既然我們也有心情郁悶到極點、抓狂、想摔東西、想罵人、想發泄的時候,為什么就不能允許孩子尋找自己發泄的方式呢?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父母,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6、蝴蝶效應 教育無小事,細節決定成敗,對孩子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呢?一個燦爛的笑臉,一句贊揚話語,一種行為習慣,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成為孩子的動力源,進而成為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點。 中世紀的歐洲民謠:斷了一枚釘子,掉了一只蹄鐵;掉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 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事實上,混沌理論的“蝴蝶效應”,也存在于人生歷程中:一次大膽的嘗試,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習慣性的動作,一種積極的態度和真誠的服務,都可以出發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起點,它能帶來的遠遠不止于一點點喜悅和表面上的報酬。 7、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斗。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心理學中,把這種給某人貼上某種“標簽”,從而容易導致此人產生與標簽相一致的行為的現象,稱為“標簽效應”。比如說,有的教師對學生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卻反應遲鈍,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成績總是不盡人意,為此常受到老師的斥責,父母也稱自己的孩子是“大笨蛋”、“不是讀書的料”,時間長了,孩子便會產生自己確實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差,學習成績越來越糟,最后,任意放縱,破罐子破摔。 “標簽效應”就是一種暗示效應。提倡以正面教育為主,正確輿論導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