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支持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二00七年 發展職業教育,需要市場、政府等多方面力量的推進。市場要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要統籌規劃職業教育的發展,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引導,為職業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近幾年來,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按照《職業教育法》等有關規定,把職業教育作為財政支持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大對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本文就上虞市財政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存在問題和困難、今后發展方向建議和思路,進行了探討。 一、上虞市職業教育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鄉鎮企業快速崛起,技術工人的需求日益迫切。一些初高中學校嘗試開設職高班,從而開啟了我市職教的初創期,先后涌現了20所職校(教學點),輸送了大量的生產和管理一線人才。但各職校普遍存在規模偏小、教育質量相對低下、無序競爭等制約“瓶頸”。2001年始,我市開始對散布各地的職校進行規范,職教進入整合發展期。遵循“撤并、劃轉、新建”六字方針,堅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統籌布局結構,科學規劃網點,優化師資配置,使原有的20所職校(教學點)日漸向城區集聚,并整合成三所職校。2003年,投資4000萬元,市職業中專完成第二次擴建,占地面積達200多畝,在校師生達4000余人;2006年,投資1.35億元,市職教中心易地新建,占地面積200余畝,建筑面積8.9萬多平方米,擁有78個班、4000余名學生。上述兩所學校成為我市“職教航母”,辦出了規模和效益,市職業中專一舉躋身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校、省首批示范性職業高級中學、省一級重點職校等行列;市職教中心榮膺國家級重點職校、省一級重點職校、省先進制造業實訓基地等稱號。我市于2003年成為第一個由紹興市政府授牌的“職業教育先進縣(市)”。同期,被評估為省級重點職校的市總工會職校,與浙江職業專修學院聯合辦學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二、財政對職業教育支持實踐 2007年9月,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開始實施新一輪“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市財政對職業教育實行系列扶持舉措,標志著我市職業教育已進入內涵發展階段。一是職業學校助學獎學行動計劃。擴大資助家庭困難學生規模,使全市職業學校受資助人數比例提高到10%,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營養餐資助;設立職業教育獎學金,獎學金標準為每人每年1000元。二是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行動計劃。到2010年,建設2-3個國內一流、資源共享、示范領先的省級以上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省級及以上實訓基地資金由學校或舉辦者籌措,當年省及以上財政給予支持時,市財政給予不低于1:1的補助獎勵。三是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行動計劃。對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專業骨干教師、專業負責人等進行全面培訓和重點培養。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專業技能比武。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萬元以上。四是骨干職業學校建設行動計劃。到2010年建設2所集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于一體、設施先進、師資優良、管理科學的骨干職業學校,使其成為培養培訓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臺;加強示范專業建設,到2010年,省級及以上示范專業爭取達到4—5個。對省級及以上示范專業,市財政在省及以上財政給予補助基礎上按1:1配套。五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行動計劃。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的職工教育培訓基地等,為企業開展職工教育培訓提供服務。支持行業、企業舉辦職業學校或參與合作辦學。全市每兩年評選表彰優秀校外實習基地和優秀職工教育培訓基地,被評上省級、紹興市級優秀的,市財政分別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六是農村預備勞動力培訓行動計劃。農村預備勞動力培訓實行單獨辦班,培訓時間不少于6個月,培訓經費由市財政和個人按8:2比例承擔。 同時,為鼓勵優秀學生就讀職業學校,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中職學生國家助學金制度,所有在校學生(除已享受困難補助學生和三年級學生外的所有學生),按人均1500元/年的標準給予國家助學金補助。2007年秋季、2008年春季兩個學期市財政兌現助學金762.38萬元。 2008年,市財政投入資金1911萬元,重點保障職校普通學生助學及獎學、困難學生扶貧助學、設備設施補助及獎勵、實訓基地建設、預備勞動力培訓等經費支出。2007年始,對初中升不了高中、高中升不了大學的農村預備勞動力,全部納入職業教育范疇,采取“成校搭臺、職校唱戲”的新模式,對參加職業技術培訓的學生,確保全部取得社保等培訓單位核發的初級、中級職業資格證書。2008年,市財政安排預備勞動力培訓經費114萬元,主要用于學員教材費、培訓費、考證費及獎勵等支出。 三、職業教育面臨困難 一是生源結構有失衡現象。據勞動部門的數據表明,全市現有技術工人4.6萬人,以12萬職工計,只占38%,且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比例為72:21:7。按照我市“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10年,全市技能型人才的缺口約有4.4萬人,且主要是缺少中高級工。但從報考職校生源看,不少家長較為看重的是學歷教育,對子女報考職校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熱情,從而導致要確保職高招生與普高招生大致比例相當的目標有一定難度。二是專業課教師與文化課教師失衡。一些主干專業課教師不足,骨干教師任課普遍較重,下企業和掛職培訓得不到時間保證;限于師資設備等原因,對當前市場需求的各類技術人才的專業培訓應對能力相對較弱。三是職校畢業生與企業用工需求失衡。因缺乏嚴格的用工準入制度,企業青睞雇用相對便宜的外地民工,造成職校畢業生一時找不到適合自身特長的專業崗位。 造成上述現象的深層次原因,一是認識上有偏差,許多家長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的認識“誤區”依然存在;技能工人的社會認可度尚待提高。二是體系上尚待完善,企業職工培訓缺乏考核,企業還未普遍建立起憑職業資格得到使用提升、憑技能等級確定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技能工人待遇沒有真正跟上,造成一線職工學技術鉆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影響。三是職校與企業關聯度尚需緊密,職校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學校既要重視其知識傳授,同時更要主動連接企業,與企業構建緊密型合作關系,從而為學生就業、企業招工搭建起新的“平臺”。 四、走出困境需要創新 職教是項系統工程,需全社會共同來關心支持。當前職業教育創新應注重四方面:一要加大宣傳造氛圍,要強化教學導向、用工導向、輿論導向,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引導機制,吸引更多的人來關心、參與、支持職教事業;挖掘一批優秀技能人才的事例,多宣傳一批職校畢業后成就事業的典型,讓社會更加尊重職校畢業生,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二要整合資源強實力,各職校要結合自身發展實情,放遠眼光,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整合師資、專業、設備等資源,苦煉“內功”,打造專業品牌,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加大研發,依托化工、機電、建筑、紡織、銅管等支柱產業,積極創建省級、國家級產業示范基地,培養更多更好的支柱產業技術工人。三要突出重點強特色,繼續走校企結合之路,不斷促進學校與企業聯手,創辦大型公共實訓基地,使學生理論學習和技能培訓兩不誤。同時,學校的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帶隊、定期培訓等方式不斷進行實際操作訓練,使學校的師資和企業的資源得到共享,避免設備投入上的低層次重復和浪費。在這方面,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根據當地政策規定,蘇州工業園區的所有企業如有淘汰設備,不準自行處理,必須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統一收購轉給相關學校,這樣,解決了學校需要不斷更新設備的大量投資問題,即節約了資金,又充分利用資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四要適應終身學習的社會大趨勢,繼續加強職后培訓。特別是需要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培訓,要通過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培訓資格。堅持培養和培訓并舉,不拘一格辦學,不斷適應職業教育變化的需要。 |
|
來自: 新虞舜客 > 《第二篇 財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