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初,記者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院長王樂夫、學院黨委副書記羅海鷗進行了專訪,并在趙士濱教授的陪同下參觀了廣東工業實訓中心。 堅持宗旨:面向職教,服務職教,引領職教 特色是立校之基、強校之本。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的歷屆領導深諳這一要義,在5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學校主打特色牌。1998年之前,學校以民族教育為主,是廣東省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基地。1994年,為了適應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廣東教育結構的調整,學校試辦職業技術師范專業。1998年,學校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培養職業教育師資上,以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為主,同時保留原有的民族教育功能和為民族地區服務的職能。 近幾年來,學院加大教學科研設施的投入,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已逐步探索出一條融高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于一體的辦學路子,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體系,成為廣東省唯一一所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是廣東省職業教育的母機和龍頭。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還通過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技能考證等方面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目前她已成為廣東省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培養基地、廣東省職業技術科研信息中心、工業實訓技能鑒定中心以及全國重點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據王樂夫院長介紹,學院通過對國內外先進職教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引領了職教的發展。近年來,學校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及港澳臺地區有關職業院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尤其對德國的“雙元制”辦學模式以及美國的社區學院、澳大利亞的TAFE學院、加拿大BCIT等世界知名職業院校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通過總結和探索國外知名職業院校的職教理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特色、教育教學改革等,豐富自身職教發展的內涵,指導教學實踐。 2007年,學校還主辦了職教發展國際論壇、國際計算智能與工業應用學術年會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院長王樂夫還擔任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凝聚和協調高職資源,為廣東省高職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添磚加瓦。 重視文化:打造高技能、高素質人才 這是一所技術打頭的高校,但校園中卻無處不洋溢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正如羅海鷗副書記所說,我校鄺邦洪書記文化意識非常強,在他帶領下,大家步調一致,高度共識:技術師范學院不僅要培養高技能的人才,更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素質需要文化來涵養。在學院實訓中心的電梯口,書寫著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學校文化于細節處見真諦。身處在工業實訓中心機械化的環境中,人文氣息卻無處不在:電梯口雙語譜寫的名言,其無聲的勉勵讓人若有所思;會議室中由螺絲和螺帽組合而成栩栩如生的樂手雕塑,正是工業元素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而它們均出自學生的創意。七樓的Idea Coffee 則為這所工業化的大樓注入了溫馨、時尚的元素,咖啡廳向學生開放,會不定期地舉行一些主題活動和討論課。據介紹,咖啡廳原本是學生實習和勤工儉學的場所,課余時間黃英老師教給學生調酒的手藝,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學生畢業后以此為謀生手段,獲得高薪工作。針對市場上調酒師緊缺的情況,學校也適時地把調酒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面。 學校文化更是豐富多彩。王院長告訴記者,學校注重引導學生勤學博采,培養通識。學校經常邀請校內外的名師名家來校開設專題講座,涵蓋了科技、文學、教育和藝術等領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培養專業口徑寬、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此外,學校的社團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如自行車俱樂部多次組織了“廣州——北京”“廣州——北京——內蒙古”“廣州——云南”等遠程活動,備受媒體關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以《單車上的風景》為題對其作了報道,該團還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 突出特點:培養核心競爭力 面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王樂夫院長認為,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此,學校堅持突出職教師范的特點,以提高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就業競爭力。 一是突出職教師范特點,以“雙師型”教師培養“雙證書”學生。在師資上,學校一方面選派教師下基層參加實訓,提高操作技術和指導能力,引導教師通過生產實踐成為“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積極引進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聘請社會知名專家學者、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等來校任教。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技能考證,可以獲得“高級涉外秘書”“網絡工程師”“軟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資格或技能證書。在2007屆可獲取“雙證書”的165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有1294名獲得了“雙證”。 二是全面推行“素質+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實行能力為本的課程設置,全面推行“素質+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在教學方式上,融合課堂教學、技能培訓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強調教書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機結合。 三是引導學生術有專攻,學有特長。學校依托廣東工業實訓中心,成立大學生“挑戰杯”訓練基地、大學生創業訓練基地、高級軟件工程師訓練基地、電子對抗實訓基地、酒店商務實訓室、服裝與形象設計實訓室、證券投資模擬實訓室、空調制冷技術實訓室、IT項目學生創新設計實訓室、形體與禮儀實訓室等51個實訓基地、實訓室,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動手能力打造了堅實的平臺。學校還充分利用工業實訓中心和各種職業培訓的資源,加強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趙士濱教授告訴記者,實訓中心為學生們配置了人性化的實驗設施。如網絡設計,就考慮到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學生畢業后適應性強,既可到國企就業,也可到外企工作。 此外,學校還以“見習—實習—就業”為一體的就業基地建設為切入點,與全省的職業院校和企業加強聯系和合作,實現培養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零距離”對接。僅財經系就與41個企業和學校建立了合作辦學的關系,為畢業生的見習、實習和就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三年來,學校的就業率均達96.8%以上。廣東省職業鑒定指導中心對該校的畢業生給予了充分肯定:學校“知識+技能”的“雙證型”學生,滿足了高職、中職院校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的需要。 目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順應時代需要,已在廣州市白云區新征用地1300多畝。可以預見,一個高起點、高規格、高標準的新校園,必將助推學校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