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了大批職教師資,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國目前獨立設置的8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從設置之初就承載了職教師資培養的光榮使命,2019年出臺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再次賦予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獨立培養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任務。本文基于8所院校2018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數據,分析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的現狀和問題,探索其發展路徑。 (一)設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初衷 自1979年起全國相繼設立了十幾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后經合并轉型,目前保留了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南科技學院、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江蘇理工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和安徽科技學院等8所獨立設置院校。這些院校從成立之初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對職教師資培養的師范性和專業性、技術性與學術性相統一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實踐,在培養“雙師型”師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果忘記了職教師資培養的初心和任務,失去了“雙師型”人才培養特征,也就失去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特色和存在的意義。 (二)新時代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本位回歸 2019年政府提出高職擴招100萬人,這是建國以來首次將職業教育獨立于教育工作板塊單獨提出的明確目標,把職業教育擴招作為社會治理的政策工具解決當前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舉措,該舉措對緩解我國當前就業壓力解決民生問題、緩解高技能人才短缺解決發展問題意義重大,是職業教育難得的發展機遇。擴招會給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學資源配置、教學經費保障、師資隊伍建設等帶來新壓力,對高素質、高技能“雙師型”教師的需求會更大。作為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理應在職教師資的培養上發揮更大作用,擔當更大責任。 (一)目標定位 1.辦學定位。8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否如網絡所言“紛紛避開職業技術”呢?考察8所院校2018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本校的目標定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和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等4所學校的發展定位沒有“紛紛避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初衷。但是,江蘇理工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安徽科技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4所學校的發展定位卻看不出“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影子。 2.培養目標。報告顯示,只有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和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等4所學校仍然保留著“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其他四所學校回避了“職教師資”培養的任務。各學校的服務面向定位明顯受到對政府和市場雙重外部資源依賴的影響,人才培養跟著政府資源走,隨著市場需求變。 (二)辦學現狀 1.辦學規模。與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對比,8所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校均規模和本科在校生校均規模均比全國平均值高出許多,說明8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仍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研究生為輔,這一點從研究生校均規模439人也可以說明。 8所院校的學科專業設置以傳統的工學、理學、農學等學科專業為主,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等學科專業大多設置較晚。學科門類最多10個,最少7個。專業數最多71個,最少44個,平均為59個,師范專業數平均為22個,只占專業總數的37.3%,師范專業在8所院校逐漸式微。 生師比是高校各類評估的重要評價指標。8所院校的平均生師比為19.77,沒有達到師范院校生師比18:1的合格標準,生師比最高的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達到24.28,超過了師范院校限制招生的生師比22:1的最大限制。8所學校只有江蘇理工學院符合合格標準,生師比為16.38。 2.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是高等學校最重要的教學保障條件。8所院校副高以上的專任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較好,平均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2.3%。但是,在反映師資隊伍技術性特征方面,一是只有4所學校報告了實驗技術人員師資情況,從平均值來看,4所學校的專任教師是實驗技術教師的15.6倍;二是只有6所學校報告了“雙師型”教師數量,平均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8.0%,與職業院校對“‘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的要求相差較多。 生均實習實驗室面積對技術技能性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有7所學校報告了生均實驗實習場所面積或生均實驗室面積。因為統計口徑不統一,這里無法直接進行全面比較,但從報告的數據來看,生均實驗實習場所面積大小相差2倍;生均實驗室面積大小相差近6倍,說明各學校對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投入上存在較大差異。 3.教學投入。教學投入從教學經費、課程開設和教授授課三個方面來考察。8所學校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平均2395.73元,最高的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為3963.9元,最低的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為1145.19元,前者是后者的3.46倍。有6所學校公布了生均實踐教學經費,平均只有439.25元,很難想象,這樣的實踐經費投入如何保障“技術性”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 課程開設直觀上反映了一所學校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更深層上反映了大學生選擇課程資源的自由度。7所學校公布了開課總門數,平均1858門,最多的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884門,最少的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1104門;7所學校公布了開課總門次,平均5176門次,最多的江西科技師范大學8508門次,最少的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2731門次;5所學校公布了實驗課程門數,平均552門,最多的河南科技學院1086門,最少的江蘇理工學院255門。 用本科在校生與開課門數或門次之比,可以進一步考察各學校學生選課的自由度。從數據看,平均每9.39個學生享有1門課程,平均每3.43個學生享有一個教學班,各學校相差不太大;實驗課程的選擇自由度相差較大,江蘇理工學院69.95個學生享有一門實驗課程,是河南科技學院20.48個學生的3倍還多。 受教育部規范高校教授授課文件的影響,8所學校的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占比均超過了80%,江蘇理工學院超過90%的教授主講本科生課程。 4.就業走向。從就業走向更能直觀反映職教師資培養的成效。從就業走向看,只有3所學校公布了到教育單位的就業率,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的33.86%最高,廣東技術師范大學14.76%最低,三所學校的畢業生在教育單位的就業人數均不超過1000人,可以想象,我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職教師資培養的現狀令人擔憂。 5.辦學特色。8所學校涉及教學建設與改革的辦學特色陳述有23條,包括產教融合6條、創新創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各4條、職教師資培養3條、國際合作和學習成果各2條。6所院校對產教融合的重視程度非常高,這符合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職業性和技術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4所院校提出創新創業和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特色,也在探索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及市場需求的適應性,甚至有2所院校還在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教學改革之路。但是,只有3所院校提出職教師資培養特色,說明職教師資培養逐漸淡出多數學校視線。 6.存在問題自述。有7所院校列出了27條存在問題自述,安徽科技學院沒有問題陳述。考慮到國務院要求各學校在本校門戶網站公開發布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各學校基于聲譽考量,多以專業建設內涵不足、學生創新創業及自主學習有待加強等共性問題闡述為主,只有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直面“職教特色不明顯”問題。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三點結論,一是8所院校的目標定位逐步偏離“職教師資”人才培養初衷,“師范性”教育特色逐漸喪失;二是8所范院校的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正在失去自身“技術性”人才培養特色;三是8所院校多在探索“產教融合”辦學特色,但融合深度不夠問題依然突出。基于以上結論,結合高職擴招對高水平師資的現實需求,對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路徑提出三點思考。 (一)回歸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目標定位,制定職教師資教學標準 (二)增加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投入,提高職教師資培養層次 由于8所院校的教學經費和教師投入與培養高水平職教師資的“產出”極不匹配,需要在《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高職院校支持力度的同時,也要增加對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專項投入,甚至可以采取傾斜政策,適當高于普通高等師范院校。另外,要進一步優化高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培養層次,逐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職教師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甚至博士研究生培養。 (三)建立協調型職業教育制度,增強“校企校”產教融合力度 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群體包括個人、學校、企業和政府,若政府與有實力的企業之間建立協調型職業教育互補性制度,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接受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促進穩就業。譬如,政府可以通過資源配置、稅費減免等引導企業和學校進行協作;企業可以根據自身人才需求和價值利益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發揮產教融合重要主體作用;職業院校可以針對自身專業優勢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主動與企業及市場對接,與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聯合培養所需求的職教師資,有針對性實施“雙向”訂單式人才培養。在這種協調型互補性制度下,企業、學校和政府之間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強有力的“三方團結模式”,促進“校企校”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實現職業教育技能供給和經濟發展技能需求之間的良性匹配。 文章來源:《職教論壇》2020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