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經絡穴位相互交叉,息息相關,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 了解經絡腧穴的相關知識不僅是醫者的基本必修課,樂于保健養生的人士也應該知道一些。只有清楚了人體的構造,養生的原理才能有針對性的,有效的進行養生保健。 畢竟穴位和經絡不能隨便按敲,如果應用不當,反而會對身體有害。如果逆理而動,會加重病癥。 穴位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人體共有約四百多個穴位。 穴位可以分為原穴、絡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脈交會穴。 1、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2、絡穴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絡穴是治療慢性病的要穴首選。 3、郄穴 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各有一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也各有一個郄穴,一共16個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 4、募穴 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 5、俞穴 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穴。與募穴相對而言,它們均分布于軀干部,與臟腑有密切關系。 6、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8個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 經絡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絡、手陽明之別絡、手少陰之別絡、手太陽之別絡、手厥陰之別絡、手少陽之別絡 足太陰之別絡、足陽明之別絡、足少陰之別絡、足太陽之別絡、、足厥陰之別絡、足少陽之別絡 任脈之別、絡督脈之別絡、脾之大絡 穴位的按摩 太溪、合谷、膻中等穴位,其中合谷、足三里、涌泉、內關稱為四大養生穴。 注意3點: 1、力度輕重。輕為補,重為瀉。2、點按的方向。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3、與呼吸的關系。呼氣時按,吸氣時松。 經絡的敲擊 我們最常敲擊的經絡有:心包經、膽經。此外,根據需要也可以敲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肝經、三焦經、脾經。心經多用撥的手法,腎經多用疏道的手法。膀胱經在背后的部分自己無法調理,委中往下一段自己可以按揉。 注意2點: 1、力度輕重。輕快短為補,重慢長為瀉。2、敲擊的方向。順敲為補,逆敲為瀉。 中醫還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炙刺激相應的經絡腧穴點治療疾病,保健養生。 內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