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質劫持事件中,警方應該如何與匪徒進行談判,又應該如何進行人質交換呢?且看《劫匪談判指南》↓↓↓ 不能激怒的匪徒 不能激怒匪徒是談判中的最基本信條,但是要做到不激怒匪徒卻并不容易。典型的失敗案例是菲律賓馬尼拉劫持香港人質事件,菲律賓警方居然當著歹徒面逮捕了他的哥哥,最終導致歹徒狂性大發殺害人質。 幾乎在所有人質劫持事件中,最先與匪徒進行談判的都不是警方的談判專家,而是現場的某個人。例如本次劫持事件中,學校老師秦開美正在匪徒闖入的班級中,她首先聆聽了匪徒劫持人質的動機。這一點非常重要,無論是恐怖分子還是報復社會者,其劫持人質行為都是為了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認同,進而希望通過人質和整體輿論的壓力,來迫使政府滿足其訴求。因此任何談判者,首先需要是個良好的聆聽者,而不是辯論專家。這位老師在與匪徒談判的同時做了兩件事情,首先積極安撫學生避免學童因為驚嚇失控而激怒歹徒,另一方面提出讓學生們先走,自己留下做人質,歹徒最后答應了這個要求。從談判的角度來看,談判者這次算是大獲全勝,因為匪徒釋放了大部分人質。 等價交換 在劫持人質的談判中,有一個鐵律是談判專家必須遵守的,那就是匪徒的要求必須等價交換。并不是每次人質劫持事件都能夠在幾小時之內解決。因此匪徒往往由于生存的問題,需要提出一些要求,例如要求警方提供食物和水。談判者在此時可以答應匪徒提出的合理要求,但是必須要求對方做出讓步,例如釋放部分身體情況欠佳的人質。此類要求匪徒往往會答應,因為掌握一個身體欠佳的人質并不劃算,釋放部分人也可以避免激怒警方。 我們再次回到本次事件中,除了此前提到的秦老師之外,現場的當地領導也提出了交換的要求,并且最后獲得滿足。盡管這種交換對于領導個人并非好事,然而卻有利于解決人質事件。首先被劫持的老師由于已經和匪徒相處了一段時間,因此掌握很多有利于警方的情報,如果能被置換出來則可以獲得這些情報。而被置換的領導本人也相對了解外面的情況,事先可以約定一些行動暗號和秘密聯系方式,這樣在決定展開營救行動的時候會更為暢順。 至于劫匪本人,對于這樣的交換也很樂意,因為在他看來領導顯然是個高價值的目標。 談判話術 作為談判專家,在談判中必須牢記不能對匪徒說“不”,盡管在很多劫持事件中,匪徒提出的要求往往是荒謬且無法滿足的,即便如此也不能說不。但是談判專家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去拖延這種荒謬的需求。總之,類似售后客服解決投訴爭議的手段,在此類談判中都是可以被應用的,唯一的前提是不能激怒匪徒。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談判專家以談判解決人質事件固然是工作的核心,通過談判來獲取匪徒的信息也是他們的工作。有經驗的談判專家可以通過聊天來了解匪徒的心理狀況,例如是否恐懼或者是否理性,這些情報都可以為下一步營救人質提供參考。 配合擊斃 對于談判專家而言,擊斃歹徒意味著自己工作的失敗,然而對于人質事件而言這也是一種選擇。在西方國家標準人質劫持處理流程中,談判階段的現場指揮官就是談判專家,其他諸如特警、救護和外圍擔任封鎖任務的警察,都必須無條件配合談判專家的行動指令。然而一旦出現轉折點,例如匪徒開始傷害人質或者談判專家判斷匪徒陷入絕望和瘋狂,那么談判專家的角色將會變為配角。 此時談判專家必須無條件地配合突擊隊的行動,完成處置突發任務。例如可以通過談判誘使匪徒有利于狙擊手的位置,方便一槍擊斃。 |
|